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比较.doc
3页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比较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变化,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主 旨和精神,准确把握和理解课标内容的变化和要求,深化地理课程改革,在对比义务教育阶段 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内容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一、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总体框架的对比分析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从形式来看,保持了原来课稈标准的基木设计、框 架结构和各部分的内部结构贝在个别文字和前后顺序、具体内容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内涵也 随Z发生了突岀的变化总体框架由“前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原來为“内容标准实施 建议”4大部分纟R成,课程内容的体系仍然由“地球与地图”“社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十•地理”4 大块组成;“课稈内容”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以及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 方式也没有改变修订麻的义务教冇阶段地理课稈标准更好地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冇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和课程改节的理念,新课程改节在课标中体现的指导 思想、基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忖标和内容选择等得到了秉承和进一步完善1. 地理课程学科价值和功能更加凸显从修订内容来看,第一部分“前言”的导言文字有较大调一整和修改。
修订稿导言部分阐述 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的文字量明显精简,删去了“学科中心”“知识木位”等容易引起一线教师混 乱的一些提法,更加开宗明义,先阐述社会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对基础教冇地理课稈改范的影响, 然麻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学生的教冇价值这与原来“素质教冇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 革的要求”内容不同,特别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功能,尤其引用了《地理教冇国际宪章》中的一些 提法,如“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 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雹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国际视野,更突出了地理学科不可替代 的作用和价值,更富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好地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理念2. 课程性质更加突出与明确“前言"片课稈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改动、调報后的内容更加简练,层次清晰,要点突 出原来的内容在第…段阐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修订麻的内容 一开始就阐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白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突 出地理学作为义务教冇的一门课程,其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 仅使课程性质更加突出和明确,而且从性质引出的特点也比较明朗。
3. 课稈基本理念内涵更加清晰“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二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稈基木理念"以外,在内容和结构上也进行了 精炼和调整,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 比Z前更为具体、明晰,点明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和要义是“选择与生活密切相 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 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丁学习对终少发展 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和要义是“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白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 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原有的“改变地 理学习方式”融入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稔冲删掉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2条理念,将原来一些阐述的文字移至示面“实 施建议”部分的“评价建议” Z中4. 课稈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前言呻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4条,并删 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的阐述更为紧凑、明确其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 区域"部分,将原来“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啲说法改为“除木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 他区域均市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木标准只列岀区域的基木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 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木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乡土地理”在“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 体'前加了“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的说明在“课稈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义务教育地理课 稈内容的基木结构图"如图1),此图原来置于课稈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呻,移至这里品,在 旳面设计和文字阐述上作了一定的修改,更加明晰了“概况”与“认识区域"所涵盖的内容二、 “课程目标''部分的对比分析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提出了原來没有的课程总目标,并增添了“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 的報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在“知识与技能泪标中,内容顺序有所变化,删去了第二条中认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 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和第三条中的“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 理特征”的内容,降低了学习要求更加明确了“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 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木技能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文字上有所 变化,如将“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改为“分析、归纳”等并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的目标要 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将“增强民族白尊、H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这一内容, 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念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 生社会责任感的渗透与培养三、 “课程内容啲对比分析作为地理课稈标准的主体,“课稈内容”是编写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木依据 相对第一、第二和第四部分,这部分内容除了增加编排体例的说明外,总体结构没有大的变动, 只在文字表述和行为动词的选用上冇了一定变化,更加准确、明确,如把“运川地图和其他资料 说出”的行为条件和动词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杯用实例说明”等,“在地图上指出”的 行为条件和动词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这样的行为动词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突出 了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气候”单元中,将“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 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条标准修订为“举例说明将“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改为“归 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内容标准有一些删减和改动,适当降低了难度并明确意图作为4大块之一的“地球与地 图T地球”部分将原来的“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改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稈二 更加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稈和人类探索地球历稈的科学史教育;增加了一条标准为“用简单的 方法演示地球H转和公转",而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一标准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鼓 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
地球仪''部分的“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位置”被修订为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表述得更为明确,可避免与地理位置的其他内容混淆第二大块“世界地理"部分,“气候”单元的第一个小标题“夭气与我们的生活"被修订为“天 气”,使Z与“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主要气候类型”等下儿个同级标题更加匹配将原来的“用实 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 动对空气质最的彩响",内容范围缩小,更加确切第二个小标题“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呻,删掉 了“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世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 理知识的能力”等文字,避免重复累赘居民”这一单元把“人M问题”改为“人口数量过多”, 范围缩小,更加确切删除了“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并异”,使“地域”这一概念与后面“认识区域” 中的“认识大洲一认识地区一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如东南亚)”概念便于区分,删去了“说 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二在“认识国家'中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 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改为“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二更加 突出地理空间分布的核心知识。
认识区域”单元,为降低难度,在“认识大洲”的内容中删去了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 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在“认识地区”的内容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 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特有的H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H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 形成的主要原I天1"还有个别地方内容有所增加如“地图"单元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从在等高线地 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的内容,更加全血又如,在第三块“中国地理”部分中的泊然环境与自 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白然灾害频 繁发生的国家,两条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将原来的“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修改 为“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二增加了“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促使学生对 我国河流分布、我国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相关政策有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 及其终身发展都非常有用内容修改体现学科特点和功能比较好的是“中国地理”部分。
在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单元的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这在当前 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彖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教冇意义 重大,也与党的十七大中有关农村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符将“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 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二 要求更加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