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工业大学 发明专利申请量列全国高校第15.doc
11页广东工业大学 发明专利申请量列全国高校第15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一有闲暇时间,就喜欢往一线企业跑,寻找市场技术痛点、发现企业技术需求知道陈新校长这一习惯的人,就能很好地理解广工全校师生高度重视服务广东创新发展、实践创新创业的独特“广工现象” 今年是广东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以下简称“双高”)建设的第三年经过三年建设,广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2.6倍,省创新团队申报数与获批数均位列省内高校之首,实现多项零的突破;自然科学基金数量首次过百,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在全国高校排第15位;产学研合作覆盖全省所有地市,服务企业超过6000家……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尤其需要优势的理工科大学的强有力支撑广工师生在广东这片创新热土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创新想法和激情的陈新校长近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高水平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一定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把创新成果转化在南粤大地上 南方日报:今年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建设“中考年”在这份答案中,广东工业大学有哪些主要得分点? 陈新: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需要强势的工科支撑,广工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是省委省政府的期望,是全省人民的期待,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双高”大学建设三年来,广工人收获的第一笔“财富”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把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历史任务和战略机遇经过这几年的奋斗和实践,广工各级干部和全体师生投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更强、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超常规发展的新态势 第二笔“财富”是深化了办学治校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大学制度我们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梳理各方面的改革发展举措,实现制度化,让“人管人”变为“制度管人”xx年以来,修订、新增了全校的各类规章制度100多个 第三笔“财富”是办学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从办学主要指标这几年的变化来看,学校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南方日报:具体哪些指标体现了办学实力的提升? 陈新:高素质人才引育实现新突破至今,学校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26人次,是进入高水平大学之前的2.6倍其中,国家级人才72人次,而xx年底仅20多人xx年一次性申报了9个广东省创新团队,3个最终成功,申报数与获批数均为省内高校之首这两年我们自主成功申报“”“国家优青”等,实现了历史性零的突破 优势学科不断增加工程学科在xx年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每年都在以100多位的速度前移,目前已排全球前0.5%,力争再过几年到前1‰。
材料、化工、计算机也已很接近ESI全球前1%xx年,到校科研经费达6.3亿元,约是xx年的2倍,稳居省属高校前列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xx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首次过百,达到了114项,在国家基金委榜单上位列全国第83位xx年,我们发明专利的申请公开数达到了1256项,在全国高校排第15位近几年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我们拿了4个 服务地方经济水平加速提升我们推进以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为代表的多个亿元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解决当地技术难题产学研合作覆盖全省所有地市,服务企业超过6000家近两年获批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这在广东乃至中国的高校也是少见的 南方日报:广工是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高校学校如何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实现创新发展? 陈新:本次人事制度改革让高校有了人事自主权,作为全省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高校,广工重点做好岗位设置权、职称评审权、薪酬分配权和招聘调配权等四个方面、五个制度建设的工作,修订、出台人事改革制度近10项 学校推进了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对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其中一项重大变革,就是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开,将教师职称申报门槛的设定交给了学术委员会。
想拿到高级职称必须要货真价实,这就是利用职称评审“指挥棒”引领老师去创新特别令人欣慰的是,xx年学校自主职称评审改革后,职称评审零投诉 我们也在逐步探索推进重大事项的督查机制、问责机制;加大了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工资改革;探索实施特聘、非编研究员、雇员等用人新机制;在科技创新上,实施创新成果倍增、科技奖励倍增的“双倍增计划”,这些改革使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南方日报:您的团队带头实施了专利许可转让广工为何如此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陈新:学校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我选择的课题也跟广东的企业需求非常相关我所在科研团队发明的系列专利,以500万元许可转让,成为我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首批审议通过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我坚信,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理工科大学,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把创新成果转化在南粤大地上我经常讲,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实现源头创新的科学家很重要,但永远是少数人大学的绝大多数人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所以广工大每年培养的学生一定是要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广东创新的热土上发挥作用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使命,也是历史赋予的任务 学校建立了“一体双责三延伸”的创新机制。
一体”是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一体化;“双责”就是既要对当地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负责;“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对准广东产业痛点,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创新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具体工作中,广工发挥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优势,注重与地方结合,把新型研发机构建在佛山、东莞、广州、河源最前沿的市场阵地上,坚持开门办学,避免“闭门造车”其中,学校与地方政府、产业界搭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8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 南方日报:这两年,全校师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陈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要务,我们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建设2万平方米的学生“创客空间”,目前有100多个学生创新团队,还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每年投入100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机构在校设立基金超过1亿元 我们还把创新项目和课程融合,建立了学分互换的机制,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非常高xx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41项,是xx年的1.8倍。
xx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上,广工总分位列全国第二、广东第一,仅次于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上海交大作为一个地方高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树立了学生的自信,这种自信将是他们成长的巨大精神财富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学生不是一堂课、一堂课教出来的,而是大学氛围、环境感染营造出来的,这种感染能够深入骨髓、成为基因 南方日报: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双高”大学建设,下了一步“先手棋”广工如何谋划新一轮发展? 陈新:广工人一定要认清,我们是在短时间内加速冲到这个位置的,根不深、叶不茂,所以要有更强烈的危机感 我们要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广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责任,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因此,过去的好做法要坚持和深化,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等,进一步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我们要寻找新机会,把握新机遇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给广东工业大学增添新的发展机遇作为理工科优势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理工重点大学,站在大湾区的中心,我们该怎么发挥作用?这就要有更大的志向、更开阔的胸襟,包括构建新的学科体系、新的国际合作体系和新的用人机制,来谋划未来的新一轮腾飞。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广东制造业、经济社会的转型,广工要用开放的胸怀、创新的体制,去拥抱未来,努力建设与广东实体经济地位相称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创新工场 长期扎根广东、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广东工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建设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大学,支撑广东创新发展,是广工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 面向广东产业重大战略需求,广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科研平台为支撑,为广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提供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近几年,广工与地方政府、产业界搭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当地政府近4亿启动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约13亿,孵化企业百余家,服务企业3000余家 在佛山研究院孵化的项目中,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后秦磊博士创办的新鹏机器人公司已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创办三年时间销售超亿元,共为陶瓷行业提供超过100套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成为国内卫浴行业打磨机器人的翘楚,带动佛山本土卫浴行业走向智能制造 青年千人刘冠峰教授支持的韦达尔团队,研发了面向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等离子设备,其性能提升了2倍,能耗和成本均下降50%,填补了国内设备技术的空白。
瞄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围绕机器人、精密装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进行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企业服务,建立了“点+线+面+体”产业链服务体系 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院长杨海东教授介绍,目前,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已培育孵化80多个高端创业项目,吸引社会投资资金超3亿元,注册实体60多家,研发创新产品超过60项,申请专利500件,服务地方企业1000多家,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 糖尿病有望被治愈!近日,最新一期国际临床研究权威期刊《临床检查杂志》发表了广工生物医药研究院赵子建及李芳红两名教授的重大突破通过基因治疗技术,他们在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体内实现了胰岛再生,阻止自身免疫系统对胰岛的攻击,逆转了发病进程 该项研究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还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目前,这一成果的相关应用研发已经启动,预期在两到三年内进入临床试验 赵子建及李芳红是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国家“”引进的特聘专家通过引进一批海外顶尖人才,如法国科学院主席莫涅院士,诺基亚前首席设计师、芬兰国家创新委员会前主席汉诺教授,亚洲精密制造协会主席李荣彬教授及他们的团队等,广工在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依托重点建设学科,广工还布局了以机械、控制、材料、化工和工业企业管理为主的五大学科群,着力解决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提升了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能力,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万多个,有力支撑了广东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围绕石墨烯加工领域,王成勇教授团队提出了系统的脆性碳素零部件高速精密加工理论,探索研究了一系列工艺优化方法他研发的石墨舟、碳素热场和石墨电极产品在太阳能、模具骨干企业中得到应用推广,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51.3亿元,新增利润5.7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的7块牌子广工全部拥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学校创办了全新教学模式的“粤港机器人学院”,面向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其现代制造服务业,培养专门人才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开办“科技金融创新班”,致力于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采取“2+2”“3+1”“3.5+0.5”等多种培养模式,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