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0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教案.doc
8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阶段20世纪上半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特征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与成就并存,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艺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科学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对应学生用书第66~67页)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政治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探索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②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④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②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④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①背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步确立领导地位②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③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③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3)影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加强国家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5)影响:使美国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现代文学艺术1.背景(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2.特点:反传统、反理性、迷惘、夸张、变形,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3.成就(1)现代文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2)现代美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4)影视艺术①电影: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②电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四、现代科学1.相对论: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后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对应学生用书第67~70页)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1 罗斯福新政【典例1】 (2015·全国Ⅰ卷,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解析:B 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养老金制度,涉及这一规定的是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故选B项A项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C项属于《农业调整法》的内容,D项属于1938年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的内容角度2 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典例2】 (2016·全国Ⅲ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解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福利国家”的内容从救济性质、制度保障、福利种类和受惠主体等角度对比分析。
答案:(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思维深化】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1.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努力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自由主义信奉“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市场自由调节社会经济3.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之后美国首先摒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二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4.后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二、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1.对外政策上的非殖民化: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殖民体系崩溃,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西方国家转而依靠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继续剥削亚非拉国家,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2.经济结构上的后工业化:二战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转移3.居民生活上的逆城市化: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工业革命后,首次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4.资本结构上的社会化:二战后,股份制企业继续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成为个例,大部分企业成为社会的公共产品,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5.财富分配上的国家化:二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各种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保证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6.企业管理上的专业化:二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日渐繁杂,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日渐分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建立及其改革角度1 新经济政策的逐渐废除【典例1】 (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B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将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既不排斥商品经济,也不排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高度工业化国家),这一阶段类似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类似的,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遗憾的是很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过是克服经济、政治危机的权宜之计,是被迫的和暂时的,B项正确一般认为1921~1925年是苏联(俄)的经济恢复时期,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因此,A项时间错误,也与题干材料的信息无关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他们认为”,并不是要求回答教材的观点,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体制取代了新经济政策,因此,D项错误角度2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典例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