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十二郎文-上课用-ppt.ppt
34页诗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得到此文就是韩愈的-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n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n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作者与背景v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语言自由朴实韩愈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读来令人心酸现在就让我们来读此文-祭十二郎文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读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带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主要字、词、句的意思、特点,1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 汝十二郎之灵:解读文本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含,怀着省略“于”祭告祭品名作状在远方通馐,美味食物去世本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说明祭奠的时间、对象。
首告闻丧以致哀 2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 河阳,既又与汝就食 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知道依靠形旁为歹,到阴间地下去,引申为不好声旁是没字省写,合义为死丁为小果实,零为落,取“树上落下小果实”与人合义,形容孤单不久,后来通“逝”死去的长辈幼年丧父继承,接续应该明白,体会悲凉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叙写叙写“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的身世之悲的身世之悲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3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 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手持戈代表军务取老虎追赶野兽表象,表急.突然。
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为乘,万乘指天子之尊,即高官离开探望引申为凭吊住了一年妻子儿女的统称第二年离开成为事实,实现初次护送灵柩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小结小结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以一日相离”的经历,详细回忆了自从来到京师后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的重逢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4、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健康强壮取消句子独立性离开职守忧伤谁知道难道通“逝”写信早晚(有一天)形作动,保全松动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难道 5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接礼法或宗法册定继承人为“嗣”.真实,确实纯正明智能为何名用动,继承 的事业确实寿命的长短表选择,是-还是-使动,使-早死美好的品德之我大概知道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6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虽然这样将精神多少,指过不了多久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才幼儿儿童希望成长立业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8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近来时常疼得厉害这其抑选择问,难道是-还是-使动,使-殒丧,可译为丧此,指死亡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9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在大概将给才来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10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抚慰,安慰来接来马上有能力墓地代奴婢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11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从穴乏声,即葬时下棺入穴临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互相照顾着生活实在是我造成得灾难抱怨什么时候才有尽头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三部分(10-11):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其-其,是-还是-终止指哀痛完结尾一段是祭文的固定结构,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为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痛侄儿丧命衷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此文不拘常格,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
整体上按“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此文与一般祭文的不同点在哪里?二、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惊闻噩耗追叙往事寄托哀思触发点少时:成年相依-相别-相思-相隔-孤苦零丁、骨肉情深聚少离多、悔恨自责惊愕怀疑、凄苦悲伤痛责内疚、沉痛之极时段事情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结合在一起,联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琐事,反复抒写他对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时,也饱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诉说 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