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2页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途径地区属于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的省(市)是: A.上海市 B.山西省 C.陕西省 D.青海省参考答案:B2. 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土地肥沃 B.雨热同期C.人均耕地多 D.可垦荒地多参考答案:C3. 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回答下题 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 ) A.紫檀 B.柳树 C.红松 D.杉树参考答案:D略4.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A.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低 B.垦荒难度大,成本高C.粮食过剩,不必再开发 D.保护湿地、维护生态环境参考答案:D5. 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判断43-45题。
43.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4.该地的经度是 A.100°E B.110°EC.125°E D.130°E45.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B.8:10、17:10C.8:20、17:00 D.7:50、17:10参考答案:B C B6.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9~11题9.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水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10.引黄济青工程每年从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11.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C.为吸引鸟类栖息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游客垂钓参考答案:9.C 10.B 11.A7. 读青岛—大川海底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1.青岛所临的海区为A.东海 B.黄海C.渤海 D.南海2.有关该海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底全为大陆架 B.海底锰结核资源丰富C.季风洋流盛行 D.为我国内海之一参考答案:1.B 2.A8. 某地夏季最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某次森林大火过后,当地地理学习小组去考察,发现这里的森林稀疏干枯并且呈条带状分布,沿途地势起伏和缓,到达后,上显示的纬度为36°N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该地的森林植被为A. 常绿阔叶林 B. 针阔混交林C. 常绿硬叶林 D. 落叶阔叶林5. 影响该地森林呈条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地下水分布 B. 光照的强弱C. 降水的分布 D. 地势的高低6. 造成这次森林大火的主要气候原因可能是A. 干热的季风 B. 高压形成的干旱C. 暖干的西风 D. 信风导致的大风参考答案:4. C 5. A 6. B【4题详解】该地夏季最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说明夏季干燥纬度在36°N,应属于地中海气候区,森林植被为常绿硬叶林,C对。
常绿阔叶林区夏季多雨,A错 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地区,且都是夏季降水多,C、D错5题详解】森林耗水量大,需要水分条件较好影响该地森林呈条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分布,A对光照的强弱不影响森林带分布,B错降水的分布、地势的高低没有带状变化规律,C、D错6题详解】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造成这次森林大火的主要气候原因可能是高压形成的干旱,B对不受季风、信风影响,A、D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C错 9. 下列符合目前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①大力开发使用海水淡化持术②南水北调③黄河小浪底工程④农业节水灌溉⑤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⑥限制用水量大的企业的用水量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B10.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2. 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甲、乙为近地面,则极锋出现在A. 甲 B. 乙 C. 丙 D. 丁23. 若此图表示中、低纬大洋环流,则沿岸降水稀少可能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参考答案:22. B 23. C22. 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甲、乙为近地面,甲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极地高气压带,④为寒冷干燥的极地东风带,极锋出现在乙处,B正确。
23. 若此图表示中、低纬大洋环流,则为北半球的大洋环流,图中①为暖流、②为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③为寒流,④为北赤道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沿岸降水稀少可能是③,C正确11. 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B.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C.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中的地质地貌景观D.宗教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中的一类参考答案:D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旅游资源可粗略地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化景观旅游资源、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三大类;地质地貌景观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12.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在脆弱岩溶地质基础上,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而形成的荒漠化现象下图10为我国某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图11是该区域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读图分析回答29—30题: 29.图11中潜在石漠化出现的地形坡度以及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南坡的原因分别是:A.35°以上 南坡气温高,雨水多,植被破坏后雨水的溶蚀作用强B.35°以上 南坡气温高,雨水少,植被破坏后风力侵蚀作用强C.35°以下 南坡气温高,降水多,植被破坏后冰川侵蚀强D.35°以下 南坡气温高,雨水多,植被破坏后雨水的溶蚀作用强30.图10中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区市:①贵州 ②云南 ③广西 ④重庆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参考答案:29.A 30.D13. 2011年以来,叙利亚人口大量迁移到周边国家,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源 B. 政策 C. 经济 D. 战争参考答案:D2011年以来,叙利亚国内战争不断,导致国民大量外迁。
选D正确14.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12-13题 12.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C.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D.乙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13.有关L湖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L湖最高水位出现在夏季,最低水位出现在冬季 B.L湖水位近年来有不断下降趋势 C.L湖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 D. L湖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发肓好参考答案:C D15.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 图中A. ②地比①地气温高 B. ②地比③地气压低C. ①地比③地云量多 D. ②地比④地风力大6. 此时影响A地的天气系统是A. 冷锋 B. 暖锋 C. 反气旋 D. 低气压7. 当①地受图中锋面系统控制时.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 严重雾霾 B. 刮风降温 C. 高温暴雨 D. 晴空万里参考答案:5. D 6. C 7. B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学生要能够判断出各种天气系统,并熟悉各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5. 读图可知②地位于冷锋后面①地位于冷锋前面,②地比①地气温低,A错;②地气压1030-1035百帕,③地气压1025百帕,②地比③地气压高,B错;①地位于冷锋前面天气晴朗,③地位于冷锋后面为阴雨天气,①地比③地云量少,C错;②地比④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②地比④地风力大,D对的6. 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属于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选择C7. ①地处于冷锋的前面,非常靠近冷锋,受图中锋面系统控制时天气状况最可能是刮风降温,B对;风力增大雾霾减少,A错;冷锋天气导致气温降低,不可能高温,C错;处于冷锋附近,晴空万里可能性比较小,D错16. 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 读图回答13-15题13.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14.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的爆发使全球气温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火山灰( ) A.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D.大气逆辐射增强 15.下列关于火山爆发对人类有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火山地貌独特,风景优美 B.形成硫磺、煤炭等矿产资源C.温泉众多,为疗养胜地 D.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参考答案:B C B 略17. 右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
据此回答25~26题25.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 A.2900<R<3000 B.3400<R<3500 C.3900<R<4000 D.4400<R<450026.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副热带高压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西南季风参考答案:B C18. 读下图,回答1~2题1.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三地的昼长相等 B.①地的昼长大于②地的昼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