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老中医陈朝祖医疗经验.pdf

3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274355
  • 上传时间:2018-09-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1.02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深研病机穷究方理的陈潮祖宋兴整理编者按:陈潮祖,四川宜宾人,从事中医病机理论研究、方剂教学、临床工作近 50年,其突出成就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理论上, 他对脏腑病机作了系统 深入的研究, 尤以“五脏宜通”论和“膜腠三焦”说为具有突破性的新创见其 “五脏宜通”论明确指出, 五脏气机活动的特点仍是“以通为用”;其“膜腠三 焦”说则不仅发“三焦根源于肝”之新说,且从膜腠之结构、 位置及与脏腑津气 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膜腠三焦的生理、病理意义方剂学上,创以五 脏病证为纲类方和从脏腑病机入手阐明方理的方书新体例,强调方随法施, 法因 证立,证系于五脏,把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临床上,长于通过调理气、 血、津、液在膜腠及脏腑的盈、虚、通、滞治疗多种疑难杂证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熹《朱文公文集》陈潮祖,男,1929年2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陈氏自幼资质明敏,喜 读书,善为文因其母宿疾久困,常延医诊治,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 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从同里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 梓,医誉鹊起1957年赴成都中医学院深造,结业后留校从事教学、临床、 科研工作。

      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医教授,方剂学硕士导师,成都市政协 委员1991年被国家选定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他在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 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着力科研,在各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 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做到论实理透,加之言辞婉雅清新,内容 妙趣横生,闻者无不誉为“月下清泉, 流于石上”;在理论上,倡言“五脏宜通” 和“膜腠三焦”说, 言人所未言; 在临床上,以调理脏腑“气、 血、津、液的盈、 虚、通、滞”为治疗主张,对气管炎、胃肠炎、肝炎、肾炎、高血压、冠心病等 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均辨证精确, 立法精当,用药精省,疗效卓著其著述有《中 医治法与方剂》、《中医方剂与治法》、《中医病机治法学》,以及行将问世的 《方理求真》等近300万言其中,《中医病机治法学》为其代表作该书以 脏腑为本,从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立说,系统阐 述了病机三要素; 而且以五脏统病机, 以病机统治法, 以治法统方药, 把中医理、 法、方、药第二卷572融为了一体使制方有所宗,用方有所本,颇为临床家 所重。

      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影响巨大其为人,刚耿不阿,仁爱不矜,虽名扬中外,而一如布衣对患者,惜孤怜贫, 仁爱有加;对同道,谦谨容让,成人之美;对后学,奖掖荐拔,不遗余力亮节 高风,堪为后学师表学术精华一、倡言“五脏宜通”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之论的基础上,后世 明确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而未及五脏五脏气机活动到底是“以通为用”, 还是“以塞为用”?自此晦而不明 这是一个直接涉及临床治疗学思想的重大问 题,有鉴于此,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陈潮祖先生,在其《中医病机治法学》 一书中, 响亮提出“五脏宜通”并以《内经》之说为根据,对“五脏宜通”的生理、病 理及治疗意义作了深刻论述一)明五脏气机活动特点陈氏指出:在《素问·五脏别论》有关脏腑藏、泻、 满、实之论中,藏与泻相对而论,脏与腑完全对立,很容易使人在探讨脏腑气机 活动特点时, 建立完全对立的认识, 加之后世学者在研究发挥这段经论时,明于 腑而晦于脏, 只高揭“六腑以通为用”说之帜,却不曾对五脏通塞有过只言片语 的论述,所以,这段《经》论既是“六腑以通为用”说的滥觞,也是五脏气机活 动特点晦而不明的根源所在。

      他还进一步指出:要从学术本质上澄清这一疑点,就得首先辨明《经》论与后世 “六腑宜通”之说是否性质同一?而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深刻了解 《内经》原 旨他认为,对于《内经》有关脏腑藏、泻、满、实之说的辨析,1986年光 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由成都中医学院郭重夫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讲解》一书, 最为畅达透彻其谓“五脏主藏精气, 其所藏精气,即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 只有所藏精气丰满充盛, 五脏乃至全身的脏器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 以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 不宜散泄于外 ”又:“‘化’,指转化‘传化物’, 指六腑不但有传送水谷的功能,而且也是水谷消化腐熟、 化生精微的场所 水谷 只有在六腑中依次传送,才能化生精微,排泄糟粕又:“藏,就是汲取水谷 精华;泻就是传送水谷,排泄糟粕所以脏有‘满而不实’,腑有‘实而不满’ 的特点显然, 《经》论所阐述的是脏腑生理功能特点,而并非脏腑气机活动 特点后世在研究阐释这段《经》论时,提出的“六腑以通为用”说,并不是以 “泻”为根据得出的有泻才有通的结论,也不是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进一步概括, 而是强调了“通”对六腑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非“通”不能 传, 非“通”不能化, 非“通”不能泻, 非“通”不能维持其“胃实肠虚”, “肠 实胃虚”, “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

      “通”是由六腑气机升降来实现的,“六 腑以通为用”,实质上是对六腑气机活动特点的概括,其与《经》论之藏、泻、 满、实说虽有密切联第二卷573系, 但一言脏腑生理功能, 一言六腑气机活动, 性质绝不同一因而在研究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时,陈氏认为,绝不能简单地以 “藏”而“不泻”去机械类推, 更不能错误地以“六腑以通为用”说为对照,反 其意而求之, 而应当是在深入研究“五脏藏精气”之生理意义的基础上,去探求 五脏气机运动特点,才能得出真正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来 《经》 论所谓“不泻”, 是指五脏所藏精气不直接排泄于体外,并非藏而不用 恰恰相反, 五脏所藏精气 是机体生命代谢活动的基本物质,必然,也必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机体包括脏腑 在内的各个部分, 机体生命代谢活动才能持续进行,作为健康机体的言、 行、视、 听以及喜、 怒、忧、思、悲、恐、惊也才能正常发挥, 六腑的“传化物而不藏”, 和五脏的“藏精气而不泻”也才能得以实现五脏要正常地发挥其“藏精气”作 用和把所藏精气输送到全身, 气机通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不通,则六 腑运化所得之精何由而入?五脏欲藏无门;不通,则五脏所藏之精何由而出?机体欲用无路。

      似此,五脏还有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五脏宜通”才 是五脏气机活动特点的正确概括二)“五脏宜通”说的理论根据学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脏宜通” 的学术见解, 绝不是凭空想得来的, 而是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并以之为 根据提炼得来的, 当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中医理论渊薮———《黄帝内经》时, 便不难发现,“五脏宜通”说与中医理论无一不相契合是以对自然界的宏观研究为基础,以对人体生命规律研究为核心的无论是在论 述宏观自然现象还是人体生命现象时,都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共同的认识,这就 是“万物恒动”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 变作矣自然万物和人体自身都处在永恒运动之中,正是由于运动不息, 决定 了寒暑交替,春秋往来,朝暮移易,以及植物生、长、化、收、藏,动物生、长、 壮、老、已的变化发展自然世界那么万象纷呈,其运动形式有无共同特点?答 案是肯定的因为无论世界多么复杂,其本元之质均为“气”,《内经》正是以 把握气的运动特点来把握天地万物的运动特点的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什么?那 就是《素问·六微旨大论》所明确指出的“升、降、出、入”欲升降,欲出入 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仍然是“通”。

      不通,升降何为?不通, 出入何由?是故天 地气交,阴阳消长,万物生化,天人相应,无一不“以通为用”1)天地气交,非通不行:早在《内经》问世之前,中华先民便透过风、雨、 雷、 电等自然现象,深刻把握住了弥散于天地之间的自然之气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内经》为了通过认识自然去认识人体生命规律, 大量继承吸收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不仅科学地解释 了云雨的变化, 而且形象地说明了天地之气的基本运动形式《素问·六微旨大 论》进一步明确指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 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变作矣 ”深刻阐明了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以 及这种相互作用对自然气象、 气候的重大影响———使之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无 论是天气之降,还是地气之升,也无论是云气之布,还是雨气之施,都离不开气 机的交通流行 倘若天地闭塞, 气机不行, 云气从何而升?雨气从何而降?地气 从何而上?天气从何而下?所以说,天地气交,非通不行。

      第二卷574(2)阴阳更迭,非通不立:有了天地气交,便有了阴阳的对立统 一四时往复,昼夜交替,无一不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素问·至 真要大论》说:“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一年 之中,由春温变为夏热,是阳长阴消变化的结果;由秋凉变为冬寒,是阴长阳消 变化的结果 又《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 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种四时中的阴阳消长,和一日中的阴阳转化, 都是阴阳互通,而又互用在气候、气象方面的生动体现倘无阴阳相通何来春温夏热, 秋凉冬寒?又何来一日之中朝辉夕阴,昼明夜暗的 阴阳盛衰变化?当我们求之于阴阳运动的实质———天体运动时,便能更深刻地 理解“通”对于阴阳消长运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素问·六节脏象论》 以“天 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的论述,揭示出自然界 阴阳运动变化的实质,是天、地、日、月按照一定轨道运行变化所导致的这绝 不仅仅只是天体间位置关系的影响,而是天之阳,地之阴,日之阳,月之阴相互 流通,亦即光、热、磁、电等诸多天体物理因素相互作用及其位置关系影响的结 果。

      如果太阳的物质流被完全阻断,不能到达地球,或天体间位置固定不变,则 地球之寒热何由交替发生?四时何由往复出现?昼何由始?夜何由止?阴阳运 动何由体现?所以说,阴阳消长,非通不达3)万物滋生,非通不化:有了阴阳的消长运动,便有了万物的滋生万物的 滋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影响并促进这一过程完 成的重要因素,仍然是“通”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 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气之施,地气之受,天地气合而有生,这是生 命的起点, 也是万物繁衍的起点 “相感”就是在相通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没有 相通,无从相感,天气自是独阳,地气自是孤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的 发生便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 正是由于天地之气能相通而后相感,天体运动过程 中的阴阳消长,才能作用于地球自然,使之发生,有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 说“东方生风,风生木,, 其化生荣 ,, ;南方生热,热生火,, 其化蕃茂 ,, ; 中央生湿,湿生土 ,, 其化丰备 ,, ;西方生燥,燥生金 ,, 其化肃杀 ,, ;北 方生寒,寒生水 ,, 其化清谧”的不同气候、气象、物候、物象变化没有春气 的流通,便没有和煦的春风,也就没有万物的复苏;没有夏气的流通,便没有炎 热的南风,也就没有万物的蓬勃发展;没有长夏之气的流通,便没有天地氤氲, 也就没有累累硕果育成; 没有秋气的流通, 便没有干燥凉爽的西风, 也就没有万 物精气的聚敛; 没有冬气的流通, 便没有凛冽的北风, 也就没有万物精气的闭藏 贮存。

      可以肯定,季节气候的变化, 绝不仅仅只是温差的变化, 而是包含着除光、 热、磁、电外,迄今尚未能完全知晓的种种物质流的改变正是来自宇宙的各种 物质流与地球物质流的相互流通,相互作用, 才有了生命的滋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2 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综合能力》真题及详解【完整版】.docx 最新补考2022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补考2023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docx 职业道德理论考试题库1[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试题[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职业道德理论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5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1[1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200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300题)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题库[4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试题[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育婴员专业技能证书考试题库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