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基础教案PPT课件.ppt
390页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学院金红莲课程的历史1、课程的起源“教育学基础”作为一门课程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这门课程最早出现在普鲁士,第一位讲授此课的是特拉普(1779年),第二是康德康德,1903年,出版康德论教育后美国、法国等国家也均效仿德国,开设该课程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西学”,教育学添列其中1898年维新变法时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有“教育学”一科,这是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最早开设“教育学”课程课程的历史2、课程的演变18世纪,最早开设时是所有教育知识的总称19世纪末,教育学科领域出现学科分化现象,“教育学”课程就逐渐地脱离自己无所不包的特性,演变为一门各教育分支学科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基础”、“教育学原理”等第一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这一用词具有三层含义1、作为一种教材的“教育学”;2、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3、作为一种学科门类的“教育学”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育规律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概念(一)教育现象1、概念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的三种规定性(1)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认识的客观存在物;(2)是教育实践的表现形式,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本身(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3)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1)从发展的时间历程来看一)教育现象(2)从存在的现状来看,有不同范围的教育现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一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补习学校、扫盲班、技术培训班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你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点:教育场所固定;教学主体的相互作用的结合固定;具有特定的内容和目标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2、从存在现状来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场所固定教学主体的相互作用固定教学内容和目标(二)教育问题是人们在对客观的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发展职业教育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制度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前教育问题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三)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固有规律,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一切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能不断地、反复地对教育产生影响和起作用。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1、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2、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三、教育科学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加,与教育相关的学科研究中的新发现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学科群四、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研究内容:教育本质、价值、教师与学生、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的内容、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管理等教材:教育本质、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师生关系、课程与教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学校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编写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产生于17世纪以后,这时近代自然科学非常发达,科学研究方法普遍确立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及这与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化历史发展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古代时期的教育学主要体现为朴素的教育思想(教育乃哲学之母,哲学家都是教育家)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语1、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贫富、贵贱、智愚、善恶)2、教学原则,内容注重忠孝仁爱,教育目的是培养贤人和君子。
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最早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作用与目的:“化民成俗,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的教育思想2、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故事:子路和冉有的故事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公西华:“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教学相长启发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及时施教:“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意思是: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学成功的因素学记的教育思想3、师生关系“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君王与臣子:祭祀、教师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形而上学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l讽刺:“自知其无知”l归纳和定义:l助产: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示例“正义”和“非正义”,对话方式学生分为两行,一行为正义,一行为非正义问:虚伪归于哪一行?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答:非正义问: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答: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问: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答:正义的?苏格拉底之死无神论,言论自由罪名:不精神、破坏青年思想为社会正义而死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的形式总结了当时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教育内容1、哲学基础:认为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客观独立存在的,而现实世界则变动不居,是理念世界的不完善的影子和模本而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设计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柏拉图的教育思想2、人性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金质、银质和铜质天赋固然重要,教育更重要3、阶级性哲学家从事理念世界的探索,能洞悉真理和“善”的理念,是理想国的统治者;武士从事战争,捍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事生产,供养他人。
4、教育目的一是培养举国之人,能敬神孝亲爱友;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即哲学王认为后者更为重要,是教育的第一要务认为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国能否实现的条件,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兼为政治家的哲学家,理想国就无从建立,流于空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前教育:7岁之前重视游戏,讲故事,提出“寓学习于游戏”2、718岁学习音乐和体操3、1820岁接受体格和军事训练4、20岁时进行选拔,被选为未来做统治者的青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5、30岁时再一次进行选拔,智力一般的做行政职务,被认为具有特殊思辨能力的学生进而学习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成为哲学家,于35岁以后参加指导国家的政治、军事工作6、50岁最终选拔,经过一切考验,并能洞悉“善”的本身的人,就成为“哲学王”理想国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学习哲学20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1、教育事业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3、教育遵循自然,主义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但,不管哪个阶段中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公元一世纪,罗马雄辩术原理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理论著作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1、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反对体罚,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凌辱,并认为体罚会使学生心灵受到创伤2、儿童天赋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华指出儿童一般都生而具有智力活动与理解能力,愚纯和低能只是一种反常现象,是稀有的3、教育阶段分为家庭教育与初级学校两个阶段,重视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在家庭里进行初级学校:反对古代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的传统做法,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学习阅读和书写萌芽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的特点1、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没有形成特定的独立体系,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2、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不多理想国等著作被视为政治学著作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创立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1、培根2、夸美纽斯3、康德4、赫尔巴特5、裴斯泰洛奇卢梭、洛克、斯宾塞、福禄贝尔、拉伊、梅伊曼、杜威等驾驭理论家。
教育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培根的贡献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中,把教育理解为指导阅读,将它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作:新工具、学术的进步主张:唯物主义,反对神权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教育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夸美纽斯的贡献“教育学之父”大教育论(1632)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夸美纽斯教育思想旧教夸美纽斯新思想摈弃一切欲望,忍受苦难,顺从 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相信人的无限能力对一切“异教”采取敌视态度各宗教之间应该理解、宽容宣称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号召摧残肉体,拯救灵魂“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注重身心协调发展科学与教义不相容,扼杀自然科学发展尊重自然、探究自然、是一切知识成为一切人的财富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及方法教学思想: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泛智教育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标志着从哲学体系中分化教育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康德的贡献:第一个在大学教授教育学课程的学者1776年,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得到自我完善教育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赫尔巴特的贡献: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版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第一、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第二、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第三、“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第四、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正相反,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识、情感、思想相统一的过程第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教育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拉伊和梅伊曼的贡献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梅伊曼在德意志学校杂志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1901年)的弊端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