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古典经济学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docx
4页新古典经济学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边际效用理论在该阶段兴起,边际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主要代表者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维塞尔、庞巴维克、帕累托、马歇尔等其中,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是边际革命领导人和边际学派奠基者;维塞尔和庞巴维克是门格尔的传人,帕累托是瓦尔拉斯的传人 1.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 杰文斯(1984)把经济学看作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认为人的欲望由商品的效用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效用,指出商品最后效用程度递减、商品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以其最后效用程度(用导数表示)比率相等为原则 2.门格尔(Carl Menger) 门格尔(20**)认为个人以自己收入选买各种物品而获得最大效用,价值决定于财货对每个人的效用,即个人心理主观估计,具体取决于这一财货对最不迫切的欲望所满足的程度,也就是边际效用门格尔(20**)指出物品要成为财货必须有满足人类欲望的属性、人类可获得性等条件,财货有低级财货和高级财货、经济财货(稀缺)和非经济财货(充裕)之分,高一级财货之价值由它所协助生产的低一级财货之价值决定。
他还提出市场价格及其他市场现象是作为个人主观评价过程的无意识的结果形成的——即演化论——社会或经济制度是有机形成的 3.瓦尔拉斯(Léon Walras) 瓦尔拉斯(1989)认为商品价值源于商品的稀缺性(即满足了最后欲望的程度),稀缺性是消费量的递减函数他指出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于生产产品的价值,阐述了边际生产力理论,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生产要素价格与其边际报酬成比例他认为各种经济现象互相依存和影响,并通过数量关系表现出来和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均衡他研究了整个经济(包含生产和交换)的均衡,建立了包含消费品价格、生产要素分配、消费品成本等几套代数方程式的一般均衡经济模型 4.维塞尔(Friedrich Freiherr von Wieser) 维塞尔(1982)提出边际效用、时机成本等概念,将价值区分为自然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自然价值完全由财物的边际效用确定、交换价值既取决于效用也取决于购买力,自然价值是形成交换价值的一个因素同时,维塞尔提出“归算论”,认为消费财物提供效用、生产财物提供预期的或潜在的效用,消费财物的价值决定于它的边际效用,生产财物的价值则由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收益的价值所决定;各生产要素共同生产了产品,产品价值应按奉献归属到各生产要素上去,从而构成各生产要素的收益,工资、利息、地租就是劳动、资本、土地各生产要素的收益。
价格(交换价值)由竞争情况下边际买主的最高出价决定;生产按需要和财富来安排,财富数量差距越大则生产矛盾越突出 5.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 庞巴维克(1983)认为价值取决于效用和稀缺性,价格位于买者评价(高限)和卖者评价(低限)区间内,即价格形成的边际对偶率他提出了时差利息论,指出对于同样物品的主观评价是现在价值高于未来价值,认为利息即物品现在价值比未来价值高一些的时间贴水;利息有三种形态,借贷利息是利息的一般形态、企业利润是利息的特殊形态、耐久物品的利息即租金此外,他还提出了迂回生产说,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制造消费品,有两种生产方法,即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使用资本的迂回生产) 6.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帕累托(20**)提出了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虽是消费者个人偏好,无法估量、不能加减,但可以据偏好程度按序数排列,这种偏好可用无差异曲线表示他还提出了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社会分层构造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精英的兴衰和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也是必然的,政治变化的形式就是一种类型的精英取代另一种类型的精英;发现了20/80法则,观察到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
他还认为,任何改变若使所有人福利增加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行为,即帕累托改良;若使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则不能说对整个社会有利;如果不让某人情况变坏就不能让任何人情况变得更好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即帕累托效率 7.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马歇尔(20**)注重连续原理的各种应用,对旧的学说开展了重新解释,实现了李嘉图以来新古典经济学的折中和综合,被称为“马歇尔综合”马歇尔(20**)还提出了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局部均衡理论(均衡价格论),以边际效用论说明需求价格、以边际生产成本说明供应价格、以需求价格和供应价格的均衡说明市场价格;认为工资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应价格相均衡的价格(均衡工资论),而劳动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劳动供应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生存成本和闲暇的效用此外,马歇尔(20**)区分了短期和长期,认为短期效用对价值起主要影响作用,长期生产成本对价值起主要影响作用;主张生产四要素,即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工业组织;将“三位一体公式”改换成“四位一体公式”,在“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外增加了“组织—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