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我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doc
7页推进我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计划财务审计处 扎西顿珠,宫阳丽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 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基本 建立,卫生服务体系已形成,医学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坚持“以农牧区为重点”和 “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坚持走内 涵式的发展道路,基本建立了符合西藏实际的卫生服务体系,开创了卫生改革与 发展的新局面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民生活水平 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当前我区卫生事业发展 中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和岀现的新问题,已不能适应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 展,诸多弊端和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卫生事业的发展1西藏卫生事业发展现状1.1卫生资源概况1.1.1卫生机构数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346个, 其中医院98所,乡(镇)卫生院673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2个,门诊部、 所426个,其它卫生机构40个1.1.2卫生人员情况①全区卫生人员总数99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791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68人,管理人员706人,工勤人员1059人,分 别占卫生人员总人数的79.56%、269%、7.10%和10.65%。
全区有临床医生总 数414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62人②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高职 人员104名,中职人员1029名,助理(师级)人员2619名,初级人员1223 名,其他2938名,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1 %. 13.00%,33.10%. 15.46% 和37.03%o其他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职称构成,高职人员30名,中级人员81 名,助理(师级)人员102名,初级人员133名,其他人员193名,分别占其 他卫生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总数的3.08%、8.32%、10.47%、13.66%和19.82% 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本科以上456人,大专771人,中专3301人,高中 及其以下3385人,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76%、9.74%、41.72%和42.78%o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学历构成,本科以上35人,大专114人,中专197 人,高中及以下193人,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总数的3.59% J 1.70%, 20.23% 和 19.82%o1.1.3医疗设施①全区卫生机构床位6087张:其中医院床位6027张,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41张(全区总人口为255.44万人\②全区共有 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台数1848台,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59台,5-100万元 设备268台,50万元以下设备1157台。
1.2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需求1.2.1健康状况2002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3.6%0 ,死亡率为6.1%0 ,人口自 然增长率为7.5%o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64.20岁,其中:男性为62.72岁,女性 为65.60岁;孕产妇死亡率为401.4/10万,婴儿死亡率为29.3%oo1.2.2卫生需求根据2003年对西藏部分家庭抽样调查显示:西藏人口患病两周内就诊率为17.3% ,其中:城市为20.4% ,农村为15.3%o到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就诊情况:城市患病两周内在县及县以上医院就诊者占39.8%,在门诊 部(所)^41.2%,其他占19%农村两周患病在县及县以上医院就诊者占20.5% , 在乡(镇)卫生院就诊占70.4% ,其他占9.1%01.3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服务水平1.3.1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的不断完善,全区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截止2003年 底,以免费医疗为基础,政府主导,个人自愿参加,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 家庭帐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已在全区建立起来截 止2003年底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区73个县,655个乡(镇),以县、 乡为单位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6.1% ,参加个人交费的农牧民达到18.5万 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80.58%,农牧民人均医疗经费从2001年的25元增加到 2004年的45元。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近5万人1.3.2卫生服务水平:①医疗服务2002年全区各级医疗诊疗人次达376万人次,其中:门、急诊人次数为342万人次在诊疗人次总数中,综合医院 为198万人次,藏医院为38万人次,乡(镇)卫生院为123万人次,妇幼保健 院(站)为16万人次2002年住院人数约为5.7万人,出院人数约为5.4万人, 治愈率为74.58%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91.29%o全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 54.06% ,其中:综合医院58.04% ,藏医院65.03% ,妇幼保健院31.61% ,乡(镇)卫生院为31.93%o②卫生防疫保健服务2002年全区计划免疫“四苗(卡 介苗、百白破、糖丸、麻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以乡为单位已达85% ,并于2002 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全区传染病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由2000年的397.04 /10万和1.31/10万分别下降到2002年的321.84/10万和0.40/10万2002年全区孕产妇建卡率为66.72% ,新生儿访视率为52.53% ,孕产妇和3岁 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33.5%和57.65% ,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 率达到62.0%和33.5%o2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2.1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重视不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危害性 控制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原有建筑设计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信息不畅, 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预警反应迟顿并延误处理。
实验室检验检测设施缺乏 或陈旧简陋,特别在基层,全区71个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0万元以下设备 仅有55台,平均每县不足1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每县不足5人认识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不1全,处置能力不强疾病预防2.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法定管理传染病在我区常年流行的多达15种,2002年我区报告的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21.84/10万、0.40/10万和0.29/10 万,而全国平均仅为182.25/10万、0.39/10万和0.21/10万,明显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地方病病种多,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碘缺 乏病在全区7个地(市)73个县(区、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流行, 其中重病区57个县,受其危害人群占全区人口的72% ,在重病区个别乡村的发 病率高达80%以上大骨节病流行于全区7个地(市、33个县、108个乡、 379个村,全区有45%的县流行大骨节病,总人口为116.2万人,其中病区人口 9.6万人,现症病人1万人2.3农牧区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农牧区三级医疗卫生网不健全,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历 史欠帐多,存在着严重的缺口。
从1999年开始,国家和自治区逐步加大了投入, 陆续对部分县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改建和扩建,由于受资金的限制,改扩建后的 县服务中心仍然存在着辅助科室不健全、缺电缺水、管道系统老化等配套设施问 题医疗设备老化,常用设备严重缺乏,大部分县没有B超、麻醉机、血球分 析仪、生化分析仪、监护仪等根据2003年"月卫生厅对农牧区卫生综合调 查表明,近年来,除新建167个乡(镇)卫生院外,仍有75%的乡(镇)卫生 院需要新建和改扩建医疗设备短缺,许多乡(镇)卫生院仍然依靠“老三件丫听 诊器、血压表、体温表)开展工作2.4妇幼保健工作任务重妇幼保健机构不健全,妇幼保健工作条件简陋,特别是农牧区妇幼保健服务 能力薄弱2002年全区孕产妇保健情况与全国和青海省比较:孕产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分别为66.7%、61.6%和57.0% ,全国分别为89.2%、 90.1%和86.7% ,青海分别为80.5%、79.1%和76.5% ,我区明显低于全国和青 海省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为401.4/10万,全国为47.8/10万,青海为130.9/10万,我区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平均水平近10倍,也高于青海省;我区住院分娩率为33.3% ,全国为78.8% ,青海为57.3% ,我区低于全国平均45.5个百分 点,低于青海24个百分点;我区新法接生率为62.0% ,全国为96.7% ,青海 88.8% ,我区低于全国平均34.7个百分点,低于青海26.8个百分点。
2.5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在资源配置上,对农牧区的投入明显低于城市卫生系统内部也存在着机构 设置不合理,盲目追求规模,不注重内涵建设和整体效益等问题,因而造成卫生 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二、三级 医院,农牧区卫生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在卫生机构的设置上,主要受“大 而全、小而全”观念的影响,基本上是每个县都设有县医院、防疫站,部分县还!1!设立了藏医院和妇保站,造成摊子过大,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浪费, 大部分县医院床位设置偏高,病床使用率只有40%左右,医务人员工作量小, 每人每日门诊量仅为4〜6人,卫生资源利用率低2.6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补偿机制不健全,造血功能差,卫生资源主要靠国家投入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特别 是大型设备的购置、房屋修缮、防疫保健、地方病防治、医学科学人才培养等缺 乏必需的投入近10年来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一直在4〜5%之间徘徊40 年来一直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和免费医疗,对国家投入的依赖性大卫生事业发展 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其中70%用于人员经费,真正能用于卫生事业发展的经 费却很少。
卫生部门自我补偿、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农牧区卫 生部门以收抵支的能力极差西藏卫生资源包括人、财、物的配置是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缺乏自我发展空间 2.7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缺乏,素质低下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历来是制约我区卫生事业 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2年我区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和青海比较:西藏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人、医生1.62人和注册护士 0.64人 隹国分别为3.41 人、1.47人和1.00人,青海分别为4.13人、1.95人和1.17人我区每千人口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主要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邻省青海在基层,人才 缺乏尤为突出在数量方面,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只有2.3名卫生技术人员 根据2003年"月卫生厅对农牧区卫生综合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3个县卫生服 务中心,现有人员数比自治区核定的编制数缺编34.6%O在素质方面,对那曲和 昌都两地区中的10个县调查发现,学历结构主要以中专为主,具有中专占 61.8% ,大专以上学历为18.3% ,无学历占19.9% ;职称结构主要以初级为主, 具有初级职称者占49.5% ,中级职称占20.2% ,初级以下占30.3%o3卫生事业发展主要对策和措施3.1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快实施《西藏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及体系建设规划》, 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全区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积极引进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共卫生、疾病预 防控制技术综合服务能力完成全区疫情报告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利用能力,逐步建立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