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2章 相互作用 6 摩擦力能力训练试题.doc
9页6 摩擦力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静摩擦力的作用B.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C.静摩擦力做的功一定为零D.静摩擦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答案 B解析 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如果有相对运动趋势,就一定有静摩擦力,A错误;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B正确;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C错误;静摩擦力是矢量,D错误2. (多选)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物体A和B,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拉力F施于A,而A、B仍保持静止,则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A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B.物体A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零C.物体A与B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D.物体A与B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零答案 AD解析 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F作用下保持静止,水平方向合力为0,则地面对A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F,水平向左,A正确,B错误;以B为研究对象,B处于静止状态,受重力和A对B的支持力,水平方向不受力,C错误,D正确3. 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答案 A解析 A、B两物块一起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a的方向水平向左,大小恒定,对物块B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fB=mBa,故B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mBa,恒定不变,A正确。
4. (多选)为了测定木块和竖直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一根弹簧将木块压在墙上,同时在木块下方有一个拉力F2作用,使木块恰好匀速向下运动(弹簧随木块一起向下运动),如图所示现分别测出了弹簧的弹力F1、拉力F2和木块的重力G,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滑动摩擦力B.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阻碍木块下滑C.木块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D.木块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答案 BD解析 木块相对于竖直墙壁下滑,受到竖直向上的滑动摩擦力,阻碍木块下滑,A错误,B正确;分析木块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FN=F1,Ff=G+F2,又Ff=μFN,以上三式联立可解得:μ=,故C错误,D正确5. 一长木板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长木板上一人用力推长木板上的物块,使物块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刚好为零,已知人、物块、长木板的质量均为m,人、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长木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B.斜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3μ2mgcosθC.长木板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为2μ1mgcosθD.长木板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为2mgsinθ答案 D解析 由题意易知,人、物块、长木板均保持相对静止,以人、物块和长木板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可得斜面对长木板的静摩擦力大小为3mgsinθ,A、B错误;以人和物块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可得长木板对人的静摩擦力大小为2mgsinθ,C错误,D正确。
6. 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恒力F推运料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F与水平方向成30°角,运料车和材料所受的总重力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筑工人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B.建筑工人受摩擦力大小为GC.运料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右D.运料车对地面压力为+G答案 D解析 运料车受推力F作用向右运动,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左,而建筑工人向右推车时受到地面水平向右的摩擦力,A、C均错误;建筑工人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f=Fcos30°=F,B错误;运料车对地面的压力为FN=Fsin30°+G=+G,D正确7. 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物体质量m=20 kg,B物体质量M=30 kg处于水平位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于墙壁,另一端与A物体相连,轻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其劲度系数为250 N/m,A与B之间、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现有一水平推力F作用于物体B上使B缓慢地向墙壁移动,当移动0.2 m时,水平推力F的大小为(已知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 )A.350 N B.300 N C.250 N D.200 N答案 B解析 假设A、B间没有相对滑动,则轻弹簧的压缩量为x=0.2 m,此时轻弹簧的弹力大小为F=kx=50 N,而A与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fA=μmg=100 N,所以A、B之间没有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其大小为Ff1=50 N,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其大小为Ff2=μ(m+M)g=250 N,由B缓慢移动,可知推力的大小为F=Ff1+Ff2=300 N,即B正确。
8.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B.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C.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D.0~t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答案 B解析 当小物块速度为零时,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为t1时刻,A错误;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B正确;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一直向右,C错误;0~t2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滑动摩擦力作用,t2~t3时间内,由于小物块与传送带速度相同,二者相对静止,小物块不受摩擦力作用,D错误9. (2015·山东高考)如图,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A、B接触面竖直),此时A恰好不滑动,B刚好不下滑已知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与B的质量之比为( )A. B.C. D.答案 B解析 B恰好不下滑时,设作用在B上的水平力为F,则有μ1F=mBg;A恰好不滑动,由A、B整体,得F=μ2(mAg+mBg),所以=,选项B正确。
10. (2017·临汾调研)(多选)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c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沙漏a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在a中的沙子缓慢流出的过程中,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A.b对c的摩擦力一定减小B.b对c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平行斜面向上C.地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右D.地面对c的摩擦力一定减小答案 BD解析 若mag>mbgsinθ,则b对c的摩擦力平行于斜面向上,且随a中的沙子缓慢流出,b对c的摩擦力减小;若mag
12.(2017·湖北枣阳一中三模)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的木板A、B以及木块C,初始时刻木板与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B、C之间以及B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现将水平轻绳一端固定在A上,另一端绕过光滑滑轮系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D,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当m′g> 3μmg时,木板B开始滑动B.B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大小不可能等于m′gC.A、C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μmgD.不管m′多大,木板B一定保持静止答案 D解析 先对木板B进行受力分析,竖直方向受重力、压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受A对B向右的摩擦力f和地面对B向左的摩擦力f′,由于A对B的最大摩擦力为μ(m+m)g,小于桌面对B的最大摩擦力μ(m+2m)g,故木板B一定保持静止,故A错误,D正确;当小物块D的质量m′较小时,A、B、C保持静止,根据平衡条件可知,B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m′g,故B错误;当A、C不发生相对滑动时,A、C之间的摩擦力为零,故C错误13.(2018·衡水检测)(多选)如图甲所示,A、B两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B的上下表面均水平,A物体与一拉力传感器相连接,连拉力传感器和物体A的细绳保持水平。
从t=0时刻起,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kt(k为常数)作用在B的物体上,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已知k、t1、t2,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据此可求( )A.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B.水平面与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C.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ABD.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答案 AB解析 由图乙知t1时刻后传感器才有示数,即在t1时刻后地面对B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地面对B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fm=kt1,t1~t2内传感器示数逐渐增大,说明B对A有向右的静摩擦力,且逐渐增大,t2时刻后传感器示数不变,A、B发生相对滑动,则FfAB=kt2-Ffm=k(t2-t1),A、B正确;由于A、B的质量未知,则μAB和μ不能求出,C、D错误14. (2017·天津南开区期末)如图所示,质量为mB=24 kg的木板B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A=22 kg的木箱A放在木板B上一根轻绳一端拴在木箱上,另一端拴在天花板上,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37°已知木箱A与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现用水平向右、大小为200 N的力F将木板B从木箱A下面匀速抽出,已知sin 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木板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的大小为( )A.0.3 B.0.4 C.0.5 D.0.6答案 A解析 对A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题意得FTcosθ=Ff1,FN1+FTsinθ=mAg,Ff1=μ1FN1,得FT=100 N对A、B整体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题意得FTcosθ+Ff2=FFN2+FTsinθ=(mA+mB)gFf2=μ2FN2得μ2=0.3,故A正确。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