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中文专业师范生古文素养的培养-以调研为基础的探讨.docx
11页高职院校中文专业师范生“古文”素养的培养以调研为基础的探讨 杨映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摘 要] 调查显示,高职中文专业师范生“古文”素养亟待提高高职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应在这些方面努力:因地制宜,优化职教方向;因材施教,推重人文情怀;定量阅读,增强文学修养;多种实践,掌握学科技能;与此相应,为人师者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古文”素养[Keys] 高职院校; 中文专业师范生; 古代文学; 素养; 学科教学H193:A:1672 - 8610( 20101 03 - 0149 - 03一、高职中文师范生“古文”素养存在问题举隅近期,笔者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432名在校师范类中文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现状与作品阅读情况的摸底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认识上,85.O%的学生认为课程很重要,60. 3%的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对其将来的就业工作有实质性作用,71. 1%的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会影响其对待人生、生活的态度;在关于学习古代文学的心理上,只有20. 6%的同学表示“很感兴趣”,73.1%的同学学习心态是“一般”,即缺乏热情和兴趣,还有4.3%感到厌倦。
在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的调查中,笔者列出23部古典名著,调查结果却令人很失望在回答已经看完的作品上(按人数统计):《诗经》17;《楚辞>5;(古诗十九首》24;《老子》14;《论语》14;《史记》1;《窦娥冤》97;《西厢记》74;《牡丹亭》54;《桃花扇》27;《搜神记》10;《世说新语》6;《三国演义》70;《水浒传》53;《西游记》168;“三言”、“二拍”各2;《聊斋志异》47;《儒林外史>19;《红楼梦》108;《镜花缘》39;《文心雕龙》9;《人间词话》10在关于阅读原因的问答上,超过60%的同学回答是由于“老师推荐”而回答是个人喜欢阅读的,不超过调查总人数的30%在最受欢迎的古典小说方面,《西游记》高居榜首,但真正阅读完的也只有168人,还不到接受调查人数的一半在问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作家或作品时,答案从先秦到现当代都有,大一的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把鲁迅、巴金、钱钟书、顾城、萧红、郭敬明都搬了出来在关于个人审美趣味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是出于兴趣去选择文学经典,对经典作品的表层内容感受最深,对作品的深层次内容却缺乏细致的品味和真切的体悟在写作技能与名篇背诵方面,大三的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之前,能够写出相对规范的古典诗词作品的寥寥无几,至于背诵《离骚》这样的名篇,更是无一人敢跟老师叫板。
调查表明,高职师范类中文专业学生能意识到“古文”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却明显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无法回避,学生的学习能力亟待提高另据网上报道,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甚至人格存在“残疾”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缺乏合作意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也会错字连篇这些事实说明,高职大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不是个别,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关涉到他们自身人格结构的健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如何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是当前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对高职院校师范类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学科教学来说,因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尤其显得重要和关键二、高职中文师范生“古文”素养的培养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人生智慧,对人的生存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古代文学,无疑有助于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针对高职院校中文专业师范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以为,我们的“古文”学科教学应在五方面努力:(一)因地制宜,优化职教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这促使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专业为例,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时数总共240学时,以这样的时间来认识5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依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精神,在讲授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例上,笔者主张偏重作品的讲解因为感性的“作品”是本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心,而“史”的理性描述也是由“作品”而生,并且围绕着“作品”展开的[2]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一般在“史”方面,只能侧重于介绍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文学而且,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不应把文学的史的知识、对它的评价、对它的研究方法绝对化,就是说要讲出不同的见解,留下思考的余地,以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很赞同罗宗强先生的观点:“我们文学史所写的,只是对于文学现象的一种理解,还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我们讲文学史的时候,不要对学生说,李白是这样,杜甫是这样,这就是真理!最好是说,李白可能是这样,杜甫可能是这样,但还有不同的看法[3]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多已实施模块教学,如果我们高校教师仍按旧的教学思路授课,不仅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脱钩甚至可能贻误学生未来的教学工作。
教师应注意从职教的角度优化教育方向古代文学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质,有其自身的流变规律,师范类学生不仅应对此有准确的把握,还应对它的教学方向有恰切的认识在一般通识概述之后,可将教材内容分为《诗歌》、《赋(含骈文)》、《词》、(戏曲》、《小说》等几大模块,分门别类揭示古代文体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以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体的特质,洞悉文体本身的奥秘以诗歌为例,可先讲诗歌(文体意义)的发展和流变,再讲诗歌文体的美学特征,再教授古代诗歌大致教学方向,最后通过个案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教他们学会具体运用前面所学到的东西总之,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无论遇到哪种较为常见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现象,都能基本把握它的教学、引导方向二)因材施教,推重人文情怀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人生作积极思考,这是培养高职学生“古文”素养的最直接途径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告诉我们,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重塑人文精神,不仅需要,而且迫在眉睫高职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所需的自强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诚信品质、耐挫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借助古代文学作品的讲授,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古人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获得一些为人处世精神的参照与启发。
像《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发奋意志,《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存智慧,《论语》中“仁”与“礼”的处世原则,《孟子》中“义”的人格操守,《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杜甫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意识,范仲淹散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苏轼、辛弃疾词作里遭挫而不气馁的狂放情怀等等,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去作关于人生的积极思考古代小说也可以改造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就认为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古代文学中表达爱情、亲情、友情等人伦情怀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一篇优美的短文,就胜过一大篇枯燥理论说教笔者常有感触,就是每当笔者引领学生品赏李密的《陈情表》时,常常发现不少同学是含着泪水朗读这篇散文的欲孝趁亲在,亲不在孝难为”的道理,在一篇美文的讲解过程中就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事实证明,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情感的催化剂、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它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让读者明白一些道理。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递进的,古代的许多文人无论置身何处,境遇如何,都顽强地坚守着这样一种人生目标,在这种教育理念中,文人的社会家庭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得到了巩固和强化,最终走出小我而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教师讲授作品时要重在传达、激荡那种生生不息的“感发的力量”,让学生感同身受,不断地从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念中汲取当代生存的力量和操守如今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并不是什么稀缺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我们要让学生勇于担当,面对现实,不惧失败;要有“民胞物与”的精神,富于人文情怀,成为生活、事业中的强者和有情人三)定量阅读,增强文学修养书贵读,读多自然晓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是各项教育目标的中心之所在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品味经典名篇的过程中去进行心灵的感悟,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古文”素养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有阅读的需求,也懂得阅读的重要然而教材中选录的作品篇目毕竟有限,课堂的阅读时间更是极受限制,这就决定了课外阅读这条途径的不可避免,而且还要有定量性的要求,使其成为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的高职中文师范生大多就是明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可能胜任明日的教学工作,而专业素质若离开大量的文学经典阅读和积累,必然导致审美经验的贫乏和审美趣味的浮浅很容易想象,没有被大量经典名著感动过、熏陶过的文学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教育;也很容易想象,没有以较多的经典名著阅读为基础的文学知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知识在访谈中,学生承认经典原著不如影视作品或快餐式读物对他们来说更有刺激性和吸引力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动机方面体现出的娱乐价值取向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入学年龄、阅读习惯、期待视野等方面的特点!有层次性地、个性化地进行指导不同的书,读起来也不尽相同,有些书要细读,有些书可浏览《二程遗书》有名言:“凡看书各有门径,《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总之,课外阅读的量、质要求,务必有利于学生“古文”素质、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又不至于成为学生厌烦的一个课业负担四)多种实践,掌握学科技能实践是知识和理论得到检验和升华的根本途径,实践环节的加强,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师范生由于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除了知识储备、文学修养,还要有多种动手技能的准备。
1.诗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典诗词的诵读训练是学习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实践内容大凡人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诗词诵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读出“情”来,悟出“理”来,以“涵咏体会”的读书方式把久远的文化拉进现代人的心灵视野中一个人诗意化生活的基础就是文学修养诵读好古典诗词,既能陶冶性情,也是学生的一项师范技能要求,对那些可能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而言,记诵一定的古典诗词,对于增强知识储备、提高文学底蕴、更好地投人工作中也是大有裨益的2.专题讨论专题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能够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交往能力教师可根据学习进度提出相关论题,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收集网络媒体相关信息,再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探讨在经典作品的感人力量面前、在古代文人身体力行的人生经历面前,学生学会与古人对话、与同学交心3.写作技能训练写诗文鉴赏、写专题小论文、写诗填词是考查学生动手动脑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