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公司制企业的设立登记(参考).docx
47页泓域/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公司制企业的设立登记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公司制企业的设立登记xxx投资管理公司目录一、 项目简介 3二、 企业的本质和界限理论的新进展 6三、 企业被看做是市场交易的“内在化” 10四、 企业的基本特征 12五、 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13六、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18七、 现代公司制度的特征与历史作用 20八、 公司设立登记的概念和意义 25九、 公司设立登记的机关及登记管辖 26十、 公司基本情况 27十一、 法人治理结构 29十二、 项目风险分析 41十三、 项目风险对策 44十四、 人力资源配置 45劳动定员一览表 45一、 项目简介(一)项目单位项目单位:xxx投资管理公司(二)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占地面积约83.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建设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55333.00㎡(折合约83.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8338.82㎡其中:主体工程63894.41㎡,仓储工程22086.99㎡,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1729.33㎡,公共工程10628.09㎡。
四)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投资管理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五)项目提出的理由1、长期的技术积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已具备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并已获得了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国家政策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规范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本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提质增效等长效机制政策的引导,本产业将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项目产品亦随之快速升级发展由于我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行业起步较晚,尽管我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实力、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国际龙头企业比尚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在多个细分市场,仍然存在全球市场由知名海外企业所主导的局面六)建设投资估算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230.6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7557.8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93%;建设期利息365.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0%;流动资金5307.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97%。
2、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7557.8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4280.1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585.51万元,预备费692.18万元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659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2481.71万元,纳税总额6385.69万元,净利润9813.4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3.26%,财务净现值14989.7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31年2、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55333.00约83.00亩1.1总建筑面积㎡108338.82容积率1.961.2基底面积㎡35966.45建筑系数65.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24.372总投资万元33230.632.1建设投资万元27557.862.1.1工程费用万元24280.17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585.512.1.3预备费万元692.182.2建设期利息万元365.432.3流动资金万元5307.343资金筹措万元33230.633.1自筹资金万元18314.943.2银行贷款万元14915.694营业收入万元659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52481.71""6利润总额万元13084.58""7净利润万元9813.44""8所得税万元3271.14""9增值税万元2780.84""10税金及附加万元333.71""11纳税总额万元6385.69""12工业增加值万元21747.47""13盈亏平衡点万元25249.04产值14回收期年5.31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3.26%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4989.76所得税后二、 企业的本质和界限理论的新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企业的本质和界限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其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一)“财产控制权”观点这一观点是由交易费用学说演变而来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威廉姆森的工作。
威廉姆森在寻找市场交易费用时做了下述分析:假设买卖双方事前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如果卖方的生产需要某种专项投资,那么买卖双方在事后就被“拴”在一起所谓专项投资,指的是投资不可再用于其他地方;比如大坝,它是不可挪作他用的专门化资产如果协约是完全的,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协约可以是最优的但是,契约很可能是不完全的,这是由于人们事前不能准确预见未来的技术革新,制定详细的合同费用太高,有些指标无法描述清楚等等在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在事先解决,有些事必须拖到事后再说但事后双方又不处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了,比如卖方已经做了大量专项投资,就使得买方在事后提高了讨价还价的能力;而如果卖方能事先预见到这种情况,就会减少投资或根本不投资威廉姆森最后的结论是:投资的减少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市场交易费用为了减少这种交易费用,买卖双方应当合成一个企业格罗斯曼和哈特发展了威廉姆森的上述思想他们除了指明市场交易可能带来的费用(即合并带来的效益)外,还分析了企业合并可能带来的费用因此,他们的理论是关于企业合并的完整理论在他们的模型中,一方面,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按照威廉姆森的想法,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引起事前投资的扭曲,这是企业分离的费用;另一方面,若企业甲吞并了企业乙,即甲的所有者对乙的财产有剩余索取权,乙就由原来的所有者变为甲的一个部门经理,他的积极性就不如从前,这就是合并带来的费用。
权衡了合并的得失,才能决定企业的分立与合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科斯定理”----产权分配与效率无关—相矛盾,这是由于假定了不完全契约的缘故二)“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对交易费用学派持批评态度他们的想法更多地受到阿罗的影响,着重分析“市场失灵”对组建企业的影响他们认为,市场的交易费用,归根结底不是由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而是由签订契约的费用造成的签订契约的费用来自于“市场失灵”:(1)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中可能出现多个均衡点,市场无法选择最优;(2)信息度量费用;(3)不完全信息,双方都尽量隐瞒自己真实的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市场的“议价费用”接着,他们又分析了企业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机构的组织费用具体包括三方面:(1)经营者的权力增大后,他无法克制自己不去干预那些不应干预的事2)中央机构的决策人员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需要依靠下级提供信息和建议才能作出决策这样,下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努力使向上传递的信息对自己有利,从而影响上级的决策这也就是所谓的“影响费用”3)腐败造成的费用权力使人腐败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三种费用中,以第二种费用最为重要,这是任一权力机构本身产生的费用下级的许多人把相当多的精力花费在“影响”上级决策上,这是一种浪费,而且对企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可见,这一分析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追求租金”的分析是一致的三)“声誉”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买卖双方的调整过程在此情况下,如果交易只是一次,显然很难是高效率的比如,如果买方先交钱,卖方可能不交货;反之,如果卖方先交货,买方可能不交钱但是,如果买卖双方的交易是重复进行的,这种情况也许就不会发生,因为“声誉”的损害有损今后的利益可见,“声誉”有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克雷普斯把上述想法进一步发展为一种企业形成的理论他认为,“声誉”的建立不需要双方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只要有一方是长久存在的,而其他人又可以观察到它的商业行为,就足以使“声誉”发挥作用这时,任何人都可以与“长寿”的一方签订契约,表示接受“长寿”一方的权威指令,而不必担心它会滥用权威,因为“声誉”是“长寿”一方的无形资产这个“长寿”的一方就被定义为“企业”所以,企业的核心就是“声誉”克雷普斯将“声誉”称为“企业文化”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努力在社会上建立自己的文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对资产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实体,才有可能建立起“声誉”;不具备这种剩余控制权的组织不可能建立“声誉”,因为外部人无法确信这种组织能够左右自己的行为。
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声誉对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实体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总而言之,80年代三种关于企业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契约是不可能完全的;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影响交易费用;企业不同于市场是因为权威的存在;在权威下市场式的议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上下级的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费用最后,企业的形态是使这些费用最小化的结果但是,尽管在8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财产控制权”的观点、“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的观点、“声誉”的观点,力图说明企业的产源与性质,但都不及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响大同时,这些理论越来越脱离对人们的财产关系与经济地位的分析,将企业的出现完全理解为市场交易机制的技术性原因,这相对于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来说,不仅显得肤浅,也是一种倒退三、 企业被看做是市场交易的“内在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市场;没有市场,人们会感到生活的种种不便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一个非市场组织里度过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组织,有企业、政府或行政机关,以及非营利组织以前,经济学家对社会组织缺乏研究,认为政府或组织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否定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研究组织内部的协调以及成本和收益问题的重要性。
一种观点确认:组织和市场一样,都是指导经济决策的可以选择的制度我们这里仅对企业组织进行研究科斯最早提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而有趣的是,同样沿用科斯交易费用原理的一些产权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例如,威廉姆森等人从合同的订立、实施和保障是有费用的这一点出发,强调了市场交易的内在缺陷企业的出现就是要以市场交易的“内在化”来克服这些市场缺陷这样,企业组织就被看成是内部一体化的市场组织的替代物但是,香港大学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则认为:企业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失灵,不能说厂商制度取代了价格制度,只能说是一种市场取代了另一种市场,其实质是一种合同取代了另一种合同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而“企业交易”的对象是生产要素要素的所有者可以自己组织生产,也可以将一部分产权转让或出租出去,委托给某个代理者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