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河源市阳明中学高一数学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7页广东省河源市阳明中学高一数学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设集合都是的含有两个元素的子集,且满足对任意的都有其中表示两个数的较小者,则的最大值是( ) A、10 B、11 C、12 D、13参考答案:B2. 函数f(x)=tan(x+)的单调增区间为( )A.(kπ﹣,kπ+),k∈Z B.(kπ,(k+1)π),k∈ZC.(kπ﹣,kπ+),k∈Z D.(kπ﹣,kπ+),k∈Z参考答案:C【考点】正切函数的图象.【分析】由条件利用正切函数的增区间,求得函数f(x)=tan(x+)的单调区间.【解答】解:对于函数f(x)=tan(x+),令kπ﹣<x+<kπ+,求得kπ﹣<x<kπ+,可得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kπ﹣,kπ+),k∈Z,故选:C.3. 下列函数中,图象的一部分如图的是( )A.B.C. D.参考答案:D4. 在△ABC中,,,则的值为( )A B C 或 D 或参考答案:A5. 已知||=2||≠0,且关于x的方程x2+||x+?=0有实根,则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A.[0,] B.[,π] C.[,] D.[,π]参考答案:B【考点】9F: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几何意义.【分析】根据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可知方程的判别式大于等于0,找出,再由cosθ=≤,可得答案.【解答】解:,且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则,设向量的夹角为θ,cosθ=≤,∴θ∈,故选B.6. 设偶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当x∈[0,+∞)时,f(x)是增函数,则f(﹣2),f(1),f(﹣3)的大小关系是( )A.f(1)>f(﹣3)>f(﹣2) B.f(1)>f(﹣2)>f(﹣3) C.f(1)<f(﹣3)<f(﹣2) D.f(1)<f(﹣2)<f(﹣3)参考答案:D【考点】函数单调性的性质;函数奇偶性的性质.【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先利用偶函数的性质,将函数值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0,+∞)上,然后比较大小.【解答】解:因为f(x)是偶函数,所以f(﹣3)=f(3),f(﹣2)=f(2).又因为函数f(x)在[0,+∞)上是增函数,故f(3)>f(2)>f(1).即f(﹣3)>f(﹣2)>f(1).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单调性在比较函数值大小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其它性质考查时,一般先将不同区间上的函数值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上再比较大小.7. 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则;②若,则;③若,则;④若,则;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参考答案:A略8. 已知为第三象限角,则化简的结果为 ( ) A. B. C. D. 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B略9. (5分)已知函数y=f(x)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如下的对应值表x123456y124.435﹣7414.5﹣56.7﹣123.6则函数y=f(x)在区间上的零点至少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参考答案:B考点: 函数的零点. 专题: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 根据根的存在定理,判断函数值的符号,然后判断函数零点个数即可.解答: 解:依题意,∵f(2)>0,f(3)<0,f(4)>0,f(5)<0,∴根据根的存在性定理可知,在区间(2,3)和(3,4)及(4,5)内至少含有一个零点,故函数在区间上的零点至少有3个,故选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零点个数的判断,用二分法判断函数的零点的方法,比较基础.10. 下列命题,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①若tanA?tanB>1,则△ABC一定是钝角三角形;②若sin2A+sin2B=sin2C,则△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③若cos(A﹣B)cos(B﹣C)cos(C﹣A)=1,则△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④在锐角△ABC中,一定有sinA>cosB.⑤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则△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A.2 B.3 C.4 D.5参考答案:C【考点】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专题】转化思想;定义法;简易逻辑.【分析】①切化弦,利用合角公式可得cos(A+B)<0,推出C为锐角;②⑤利用正弦定理,再用和角公式得出结论;④根据|cosX|≤1,不等式可转换为cos(A﹣B)=cos(B﹣C)=cos(C﹣A)=1,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①若tanA?tanB>1,∴tanA>0,tanB>0,即A,B为锐角,∵sinAsinB>cosAcosB,∴cos(A+B)<0,∴A+B为钝角,故C为锐角,则△ABC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故错误;②若sin2A+sin2B=sin2C,由正弦定理可得:a2+b2=c2,则△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故正确;③若cos(A﹣B)cos(B﹣C)cos(C﹣A)=1,∵|cosX|≤1,∴cos(A﹣B)=cos(B﹣C)=cos(C﹣A)=1∵A、B、C<180°∴A﹣B=B﹣C=C﹣A=0∴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 则△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故正确;④在锐角△ABC中,∴A+B>90°,∴A>90°﹣B,∴sinA>sin(90°﹣B),∴sinA>cosB,故正确;⑤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由正弦定理知sinAcosB=sinBcosA,∴sin(B﹣A)=0,∴B=A,同理可得A=C,∴△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故正确.故选C.【点评】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和就角公式,正弦定理的应用.难点是对题中条件的分析,划归思想的应用.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若,则x2+y2的取值范围是 .参考答案:[1,]【考点】三角函数中的恒等变换应用.【分析】利用换元法,,可设x=cosθ﹣2,y=2sinθ,那么x2+y2=(cosθ﹣2)2+4sin2θ,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限求解即可.【解答】解:由题意:,,设x=cosθ﹣2,y=2sinθ,那么:x2+y2=(cosθ﹣2)2+4sin2θ=cos2θ﹣4cosθ+4+4sin2θ=cos2θ﹣4cosθ+8﹣4cos2θ=,当时,x2+y2取值最大值为.当cosθ=1时,x2+y2取值最小值为1.则x2+y2的取值范围是[1,]故答案为:[1,]12.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存在正实数m,使得对任意,都有,则称f(x)为D上的“m型增函数”,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若f(x)为R上的“20型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参考答案:(-∞,5) 【分析】先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再对a分类讨论结合函数的图像的变换分析解答得解.【详解】∵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为R上的“20型增函数”,∴,当时,由的图象(图1)可知,向左平移20个单位长度得的图象显然在图象的上方,显然满足. 图1 图2当时,由的图象(图2)向左平移20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象,要的图象在图象的上方.∴,∴,综上可知:.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像的变换和函数的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属于中档题.13.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 已知(Ⅰ)设,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参考答案:(Ⅰ)由及, 有 由,...① 则当时,有.....② ②-①得· 又,是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Ⅱ)由(I)可得, 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比数列. ,14. 观察下列数表: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设999是该表第m行的第n个数,则m+n= .参考答案:254【考点】F1:归纳推理.【分析】根据上面数表的数的排列规律,1、3、5、7、9…都是连续奇数,第一行1个数,第二行2个数,第三行4个数,第四行8个数,…第9行有28个数,分别求出左起第1个数的规律,按照此规律,问题解决.【解答】解:根据上面数表的数的排列规律,1、3、5、7、9…都是连续奇数,第一行1个数,第二行2=21个数,且第1个数是3=22﹣1第三行4=22个数,且第1个数是7=23﹣1第四行8=23个数,且第1个数是15=24﹣1 …第9行有28个数,且第1个数是29﹣1=511,所以999是第9行的第245个数,所以m=9,n=245,所以m+n=254;故答案为:254.15. 若sin α是方程x 2 +x – 1 = 0的根,则sin 2 ( α +)的值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16. 已知向量,,,则实数 ▲ .参考答案:5 17.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则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参考答案:略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0.064﹣(﹣)0+160.75+0.01;(2).参考答案:【考点】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及其化简运算;对数的运算性质.【分析】(1)自己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求出表达式的值即可.(2)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解即可.【解答】解:(1)原式===;﹣﹣﹣﹣﹣﹣﹣﹣﹣﹣﹣(2)原式===log39﹣9=2﹣9=﹣7.﹣﹣﹣﹣19. (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已知点B在以AC为直径的圆上,SA⊥面ABC,AE⊥SB于E,AF⊥SC于F.(I)证明:SC⊥EF;(II)若求三棱锥S—AEF的体积. 参考答案:解:(I) (II)中,又 由(I)知得 由(I)知略20. 已知集合A={x|2≤x<7},B={x|3<x≤10},C={x|a﹣5<x<a}.(1)求A∩B,A∪B;(2)若非空集合C?(A∪B),求a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考点】交集及其运算;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及应用;并集及其运算.【分析】(1)根据交集与并集的定义求出A∩B和A∪B;(2)根据C≠?且C?(A∪B),得出,解不等式组即可.【解答】解:(1)∵集合A={x|2≤x<7},B={x|3<x≤10},∴A∩B={x|3<x<7},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