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docx
20页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第一单元 心脑系病症 细目一 不寐 要点一 、 定义 要点解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重者彻夜不寐,并伴有头晕、头痛、乏力 要点二、 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不寐的原因有很多,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上导致不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劳倦思虑太过,伤及心脾:伤于脾则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神失所养则不寐 2、阴虚火旺,肝阳内动: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 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则不寐 3、阳不交阴,心肾不交: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心火亢盛,上扰神明则不寐 4、胃气不和,夜卧不安:饮食不节,伤及肠胃,素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以致卧不得安 5、心虚胆怯,心神不安:遇事易惊,决断无权,心神不安则不寐 要点三、 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肝郁化火: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面红目赤,便秘发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火旺: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心脾两虚:失眠多梦,易醒难复眠,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多梦,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5、心胆气虚:失眠多噩梦,易惊醒,心悸胆怯,遇事易惊,舌淡,脉细 要点四 、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平衡阴阳,镇静安神 2、主要穴位:太阳、安眠、头维、率谷、百会、风池、心俞、肾俞、膏俞、肝俞、神堂、内关、神门、涌泉、三阴交、华佗夹脊 3、施术手法:推法、按法、拿、揉、滚、拨 4、手法操作: 双掌沿膀胱经从肩推至跟腱,或沿胆经从两胁推至踝部 双掌重叠按压背腰部膀胱经内侧线,双拇指拨揉背腰部膀胱经内侧线;双拇指交替按压胸1-7段 单手多指揉拨肩胛区华佗夹脊两侧骶棘肌,单手小鱼际揉以上部位 掌揉、多指拿揉下肢后侧 拇指分别在两侧涌泉穴做一指禅推法 双拇指分推印堂到太阳,揉太阳 单手多指拿揉头顶两侧胆经路线,双手四指并拢同揉两侧太阳穴区;两手中指同拨两侧颞浅动脉 双手掌左右对挤两颞部 揉挤、摩颤小腹,点神门、三阴交。
5、对症加减 肝郁化火者,重揉肝俞、胆俞穴区,多指揉辄筋、日月、期门、搓两胁 阴虚火旺者,单拇指擦百会,横擦肾俞、命门、拇指按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擦涌泉 心脾两虚者,重揉膈俞、脾俞、胃俞、肺俞;叠掌揉小腹,按揉足三里 痰热内扰者,双拇指按压足弓脾经路线,多指揉大包;点中脘、丰隆、轻推督脉 心胆气虚者,重点按内关、神门 细目二 、 中风后遗症 要点一、 定义 要点解析:中锋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风后遗症指中风之后留下的遗留症状,临床上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 要点二、 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中风的发生与肝肾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多责之于虚、火、痰、风其后裔症状则多属于气虚血瘀,脉络阻滞,筋脉失养,以致萎而不用,发为失语及不遂 可依据是否有昏仆不知人事之症以区分中经络与中脏腑 要点三 、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面瘫:为中枢性面瘫多出现在急性脑血管病时,面部肌肉麻痹、瘫痪、功能障碍 2、半身不遂:以肢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其瘫痪程度可轻可重,以病灶的部位及大小而定。
多以单侧肢体瘫痪为主,亦可以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或单一肢体、单个肌数瘫痪 3、语言障碍:以语言不利为主要表现以病灶部位、大小的不同,语言障碍的程度亦不同部分患者可无语言障碍,多数患者可吐单字或说简单短句,亦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完全性中枢性失语 要点四 、 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养血和营,行气通络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殷门、委中、承山、脾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天宗、肩贞、曲池、合谷、肩髃、阳池、四神聪、风府、哑门、风池、太阳、人中、承浆 3、施术手法:推、按、拿、揉、滚、拨、叩 4、手法操作 单掌推、双掌跟或肘分压、前臂揉、侧掌滚脊柱两侧,以患侧为重,注意局部取穴 前臂揉臀部大腿后面,多指拿揉大腿后肌群;拇指或肘尖按压环跳、殷门、委中、承山、肘尖拨承扶 两手空掌有节律的叩击殷门、委中、承山三穴,以委中为主 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术者两掌分别置于足踝关节前后,做对揉、对搓、端提动作,并施加外力强迫患者做关节内翻、外翻、跖屈、背伸动作 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握其手腕,使其上肢伸直,另一手侧掌滚上肢部;双拇指重叠揉拨三角肌中点;双拇指对按云门、天宗;单拇指按、压拨肩贞、肩髃、曲池、合谷。
术者两手分握患者肩部和手腕,令其做肩关节后伸动作,牵拉腕关节至手,顿拉上肢;改用双手握拿肘、腕部,做肩关节环转,提抖动作 患者仰卧,掌揉下肢前外侧肌群的肌肉,双手虎口着力压颤膝关节上下;拇指压拨鹤顶穴;用空拳分别锤击髀关、梁丘、足三里穴,每穴50-80次 两手分握患者膝踝关节,做髋关节屈伸、环转和膝关节引伸动作 患者仰卧,单拇指重揉百会、四神聪;双拇指分抹额颞;双手多指分揉两颞部;双拇指交替按压督脉后顶至神庭一段;多指上行揉面部肌肉;双手食指同时压拨人中、承浆 拿揉颈肌;拇指或食指分别按压风池、风府、哑门;多指捏拿肩井 5、对症加减:面瘫者,采用面神经瘫痪治疗手法;半身不遂者,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但刺激量不宜过大,应由小到大逐步增加,并注意患者血压变化和全身反应;语言障碍者,应配合舌诊治疗,必要时揉捏牵拉舌系带,并进行训练,以开窍治疗,恢复功能 第二单元 、 脾胃肠系病症 细目一、 胃痛 要点解析: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要点二、 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胃痛的部位虽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临床上导致胃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克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致胃气壅滞,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而痛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不愈导致脾胃受伤,或过服寒冷药物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煦而发生疼痛若素体阴虚,或病久伤阴,或过服温燥药物,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亦可发生疼痛 要点三 、 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暖则痛减,遇寒则痛剧,伴口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2、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大便不畅,每因情绪因素而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沉弦 4、脾胃虚寒: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劳累或受惊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便溏,手足不温,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5、胃阴不足:胃痛隐隐,灼热不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6、淤血停胃:痛有定处,拒按,多为刺痛,食后痛甚,或见吐血及黑便,舌紫黯,脉涩。
要点四 、 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和胃健脾,行气止痛 2、主要穴位:脾俞、胃俞、肝俞、三焦俞、中脘、梁门、天枢、梁丘、手三里、足三里、解溪、内庭 3、施术手法:推、按、拿、揉、滚、擦、拨、摩 4、手法操作: 单掌推、叠掌揉、双掌跟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背部膀胱经内侧线膈俞至三焦俞一段 单掌跟着力,依靠腕关节做手掌晃动做,带动掌跟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双手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擦两侧胃俞穴,擦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线路,掌跟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挤轮状揉腹部,注意局部取穴 (8)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做抖颤动作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兼取梁丘、解溪、内庭、内关、公孙等穴 5、对症加减 寒邪客胃:直擦左背,对按胃仓。
肝气犯胃:加揉辄筋、日月、期门,搓两胁 脾胃虚寒:加横擦,直擦督脉,揉章门,按揉足部脾经 细目二 、 泄泻 要点一 、 泄泻的定义 要点解析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 要点二 、 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有关,临床上导致泄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发泄泻,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引起的较为多见其中尤以湿邪为主,因脾喜燥而恶湿,故外来湿邪最易困脾,使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引起泄泻;其他外邪除了侵袭皮毛肺胃之外,亦可直接影响于脾胃,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致宿食停滞,或恣食肥甘,过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致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运化失常发为泄泻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及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要点三 、 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中医学在临床上吧泄泻分为暴泻和久泻两种暴泻多偏于湿盛,久泻多偏于脾虚 1、暴泻 寒湿泻:发病较急,泄泻清稀,腹痛肠鸣,或兼寒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泻:腹痛即泻,泻下灼肛,粪色黄褐,气味臭秽,或泻而不爽,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伤食泻: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 2、久泻 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少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脾肾阳虚:又名五更泻,每在黎明之时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畏寒,下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气乘脾: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要点四、 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调理三焦,渗湿固涩 2、主要穴位:脾俞、三焦俞、大肠俞、次髎、盲俞、天枢、关元、气海、手三里、足三里、太溪、照海等 3、施术手法:推、按、拿、揉、颤、擦、拨 4、手法操作: 双掌沿督脉路线从长强交替上推至命门;双拇指沿太阳经内测线自尾骶部顿挫性按压至背腰部,反复操作。
两手多指重叠拿揉腰骶部;用双手拇、食指并拢捏拿晃拨两侧大肠俞 双拇指拨八髎,单手掌或小鱼际擦八髎,以局部温热和感传为度 双掌跟对揉、对按双侧脾俞、三焦俞、和肾俞穴;然后双手同时用力将臀肌捧拢紧缩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