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滁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docx
42页安徽省滁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当一种植物最初侵入某地时,常呈 ( )A.随机分布 B.集群分布 C.均匀分布 D.其他2. 均匀分布是由于种群个体成员间进行什么引起的 ( )A.竞争 B.争夺资源 C.种内斗争 D.他感作用3.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集群分布 D.三者都不是4.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 )A.寒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暖温带5.逻辑斯蒂方程中的修正项(K-N)/K,是逻辑斯蒂系数,其意义是( )A.环境压力的度量 B.环境负荷量 C.增长量 D.常量6.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 )A.种群动态研究 B.种群数量 C.种内、种间关系 D.种群调节7.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老虎 B.蝗虫 C.真菌 D.水稻8. 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人为因子9. 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10.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称为( )A.生物种群 B.集合种群 C.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11.下列概念中,由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的是( )。
A.生物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12. 生态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物种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难以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13. 小地老虎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总积温为K1,某地年总积温为K,那么小地老虎在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是 ( )A.K-K1 B.K/K1 C.K+K1 D.K1/K14. 下列因子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乌对筑巢位置的竞争 B.动物对食物的竞争 C.干旱 D.植物对光的竞争15.在群落中调查了10个样方,油松出现于4个样方中,则油松的( )A.相对密度等于40% B.盖度等于40% C.频度等于40% D.相对盖度等于40%16.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17. 鹿群繁殖季节在春季,促使雌鹿排卵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上升 B.日照时间加长 C.光照强度增强 D.食物质量提高18. 逻辑斯蒂方程中的r是( )A.内禀自然增长率 B.周限增长率 C.瞬时增长率 D.相对增长率19. 自然界中某个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首先反映在( )A.其数量上 B.食物链上 C.营养级上 D.消费者身上20.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A.油菜 B.冬小麦 C.水稻 D.甜菜21. 猫和老鼠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22.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 )A.浮游生物 B.小鱼 C.食小鱼的大鱼 D.食大鱼的水鸟23.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 )A.成群型 B.均匀型 C.随机型 D.聚集型24. 影响苹果果实着色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CO2 B.养分 C.水分 D.光照25. 自然界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是 ( )A.异域性物种形成 B.邻域性物种形成 C.向域性物种形成 D.以上三者都是26.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 )A.初级生产 B.次级生产 C.初级生产量 D.次级生产量27. 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基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这是植物对高温的 ( )A.形态适应 B.生理适应 C.行为适应 D.结构适应28.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 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29.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无关系 D.不可确定30. 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其原因主要是( )A.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B.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C.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D.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二、填空题(20题)31.由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携带,将某种生物带人新的适宜栖息繁衍的地区,使其快速扩展,不利于原有物种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32. 种群衰落和灭亡的速度在近代大大加快了,其原因常与______环境的改变有关33.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其他的因子则为__________34. 生态环境资源因素是人口因素之外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生态环境资源的______性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5.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______,使不同坡向的水热状况有较大差异36.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种内竞争,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化,这样的种群调节方式是______37.水生植物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类38. ______和种子来源是原生植物群落复生的有利条件39. 禁止使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气圈的______层。
40.制定《京都议定书》的目的是为了限制______的排放,以减轻温室效应41.珍贵的大熊猫一般只以箭竹为食,大熊猫属______性生物42.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包括生活在该区域内的_______43. 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生物种群,在对资源的需要和获取资源的手段上,都是十分剧烈的,特别是在密度过大时______就更为剧烈44.群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这样的群落称为______45.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______46.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______问题、全球变暖问题和酸雨问题47.大多数生物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比保持______48.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定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49.按照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体系,乔木属于______植物50. 生活型是不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生存条件下发生的______三、判断题(10题)51. 青藏高原的小麦产量高主要是受日照长度的影响; [ ]A.正确 B.错误52. 某些植物在叶细胞中大量储存五碳糖、黏液等物质来降低冰点,增强抗寒能力 )A.正确 B.错误53. 随着海拔升高积温不断减少,因此农作物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A.正确 B.错误54.不管外来干扰有多大,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总能通过自我调控机制来维持其稳定 )55. 大气对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增加,可吸收地球表面反射回宇宙的红外辐射,使地球气温升高 )A.正确 B.错误56. 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越不可能有相同的生活型 [ ]A.正确 B.错误57. 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称最低死亡率 ( )A.正确 B.错误58.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无限的 )59.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60. 反硝化作用可以在北极冻原和地下深层缺氧的条件下进行 )A.正确 B.错误四、简答题(5题)61.简述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62.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的作用规律63.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遵循的定律64. 典型旱生群落演替系列分哪几个阶段?65. 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5题)66. 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67.试述土壤质地对生物的影响68. 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点69. 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70. 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六、单选题(0题)71. 海洋中水域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
决定植物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pH B.含氧量 C.温度 D.光照参考答案1.A2.C3.B4.D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暖温带,在中纬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是8~14℃5.A6.D7.C8.D9.A10.C11.C12.D13.B14.C解析:非密度制约因子是指种群外部环境因子,故选C15.C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16.A17.C18.C19.B20.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21.B22.D越接近食物链的最高级,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浓度越高23.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24.D25.A26.A27.A28.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29.B30.D31.生态入侵32.栖息栖息33.次要因子34.可持续可持续35.日照时数36.自动调节37.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38.土壤土壤39.臭氧臭氧40.二氧化碳41.窄食42.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43.竞争竞争44.共建种群落45.分解者分解者46.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47.1:148.最后产量恒值法则;-2/3自疏法则49.高位芽50.趋同适应趋同适应51.B52.A53.A54.N55.B56.B57.A58.N59.N内源性因子是指来自种群内部的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行为调节,不包括食物调节。
60.A61.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危机越来越明显,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石化能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2)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生物能源的多层次、多级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6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作用;③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⑤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⑥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