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偏见在教育中的传播.docx
12页性别偏见在教育中的传播 摘要:性别平等观念的缺失在现代教育中普遍存在,这也造成了教育成为传播社会性别偏见的主要媒介教育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折射,所以在教育这方面应该特别注意性别偏见这一问题性别偏见的形成主要有教育传播者、受教育者的直接接受与教育教材与活动所导致本文会详细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且给出相应的可实施且长期的解决方案本文可以让人们意识到性别偏见的存在以及加强人们对于性别偏见问题的重视引言:性别平等观念在一般的大众社会、观念中在社会中的一些刻板印象行为的传播中逐渐缺失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映射出社会观念中性别偏见的一部分那么,教育中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教材、教育者、教育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所体现由此,引申到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性别偏见的现象往往让人不容易察觉;但性别偏见此问题却在中国教育中有很多存在现象1. 性别偏见在教育中存在的现象1.1 在教材中的体现1.1.1 词汇英语中用 man来囊括整个人类 — — 男性和女性:chairman(主席) businessman(商人) newsman(新闻记者) ,这些词暗示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概念。
很多成对的英语词汇中,表示女性的多兼有贬义 ,而表示男性的则没有,或者,表示男性的词地位一般高过表示女性的词 如 :governor(管理者,总督,州长)/governess(女管理者,总督)mister(先生 ,丈夫 ,平民),mistress(女主人 ,情妇)1.1.2 出现频率女性并不象男性那样在英语教材中经常作为主角出现,几乎在任何一本教材中男性被提到的次数(作文章的主角)都高于女性就拿现已在我国广泛使用的 New Concept English教材第三册 ,DevelopingSkills部分来看,全书60篇文章,以女性为谈论中心的文章仅7篇,而男性为 33篇,另外20篇为其它体裁或用第 1 人称的文章但在以第 1人称为中心的文章里我们几乎都能发现附有一张男子的插图1.1.3 扮演角色从教材所选的文章中我们可发现描绘男性从事的职业广泛,而女性大多被描绘 为主妇 、母亲等角色 其次,从插图来 看 ,插图显示女性偏好糖果 、玩具 ,而男 性则与足球、机车、搬运等联系在一起,这暗合大众心理一般给小女孩挑选礼物会选择糖果、洋娃娃等 ,而给小男孩的则是玩具 车、篮球 、足球等 我们可以观察到,插图也反应出 “男主外、女主内” 的现象 (即女性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 )。
这种传统随着女性对事业的追求和经济上的独立已渐渐改变,但仍然在社会意识中起着主导作用另,在道德教育课本中,男性角色通常扮演违反规则的一方,而女性则是受害者同样,在数学教材,体育教材,音乐教材中也存在类似的 性别偏见问题 ,如男女性在文中,插图中出现的次数,职业角色等等1.2 在教育传播者中的体现1.2.1 分配工作任务时教师的性别观念一般直接影响他们在教室安排和分配学生的工作任务例如:遇到借还仪器工具、协助演示、准备多媒体设备时,教师往往会选择男生笔者一次在课堂上观察到,当投影仪遥控失灵,需要有人站到课桌 上直接触按投影仪开关启动时, 教师弃投影仪附近几名女生不顾而请远处一名男生协助 笔者课后询问这名教师如此选择的原因, 他对笔者提出这个问题显示出惊讶,“爬高上低的事,当然得找男生了,他们对操作这些仪器也应该更在行” 显然,教师在组织和分配工作时对男女生的偏好清晰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活跃的角色、比较困难的任务适宜由男生承担,细致的角色、简单的事情应该由女生完成1.2.2 进行评价时教师在教学评价或对教学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因评价对象的性别不同而产生偏向例如:一次考试成绩不好,男生是因为“贪玩,没用心”,女生却是 “脑子笨,不灵活”。
传统思维中,“女性这个概念总是与被动、从属、消极、依赖、感性等带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相关”,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评价男女学生的学业成绩, 也类似于社会上对男女两性的传统评价方式1.3 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偏见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中的性别隔离模式性别化体育教育模式事实上是一种性别隔离的教育模式,在女性参与体育相对弱势的今天,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把女性隔离在男性主导的学校体育体制之外而一些男女混校的学校也采用性别化体育教育,如一些中学这种性别化的体育教育模式,针对男生开设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力量要求高的体育项目,针对女生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低对抗性、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在预设上已经隔离了男女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以上男女生分开授课产生的性别隔离属于被动隔离,而在男女混班的体育教育中,则又存在主动隔离的现象,即男女生主动依据性别分离进行体育活动2. 性别偏见在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针对此话题,与之相关的文献很少这样的现象也说明很少有人关注性别偏见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是中国在教育中性别偏见此问题的调查上有一部分的缺失经过在网上的搜索,有很多相关文章但并不是专业学术论文指出了性别偏见对于在上学期孩子的影响。
所以根据这些文章,本文做了以下的总结2.1 性别偏见对于孩子在能力认知上产生的影响PConline资讯针对400名儿童做了一项有关与男女儿童对不同性别智商差异的认知的实验在实验中,科学家给孩子讲述不知道故事主角性别的“非常非常聪明”的人,让孩子看有两男两女的四张图片,让他们猜测哪张图片是故事里描绘的人物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在5岁时,都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性别,他们认为自己的性别非常聪明但是,女孩到6岁时,这种倾向就会减弱女孩选择女性的概率低于男孩选择男性的概率另,科学家为了更好研究性别偏见,于是向孩子们介绍了一款新游戏,并告诉他们只有“非常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才能在游戏中取得好成绩然后他们测量了小朋友对游戏的感兴趣程度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5岁时都非常想参与这项游戏,但6到7岁的女孩对这项游戏的兴趣低于同龄男孩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当代教育中存在一种“男性比女性要聪明”的性别偏见,在孩子到达上学年龄且接受教育后就会受到这种性别偏见的影响女性儿童会普遍自卑并且认为女生不如男生聪明,男性也会认为他们的性别是占优势的可以得出,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会对儿童的心智影响很大,孩子们不认为学习成绩好和聪明有必然联系。
2.2 教师性别意识对于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2.2.1 性别盲视很难使教学“因性施教”现实的教育中几乎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性别平等,但实际上却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现实状况,往往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后果教师可根据男女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对教学做出调整,如一些研究表明女生可以学好自然科学,但她们在学习方面的需要与男生有一定的差异,该研究认为女孩在合作型的学习环境里学习会更有效,女生更希望教师和蔼、平易近人可见,如果教师能针对女生的学习特点,给予学生更多关怀与鼓励,她们在自然科学方面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2.2.2 性别刻板印象限制了学生性别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过于强调女性及男性的某方面特质,则会导致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例如过于强调女生的顺从、羞怯,则会忽视其独立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女生缺乏自信心,增强依赖性;对男生亦然,生活中不少男性以拥有男性阳刚气质为荣,但一个缺乏温情与关怀品质的人未必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家庭生活的幸福可见,性别刻板印象将会阻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本姆的研究表明:那些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的双性化个体在社会适应上优于性别类型化个体,因为他们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更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
2.2.3 性别偏见压制女生的创造力和增加男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强调男强女弱,男生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女生则在学业上的悟性不太高等性别偏见,导致不少女生降低了自我期待,从而抑制了其潜在的创造能力与此同时,男生也因为家长和教师的过高期待而感到莫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强烈地意识到男人应该是强大的,要主宰一切他们最怕别人说自己不像男人社会文化在无形之中规约了男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将男性的责任、义务、能力和他们的人格、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令他们不能掉以轻心,这无疑增加了男性的身心负担3. 针对性解决方案关于上述列举的性别偏见现象,现有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3.1 对于国家的解决方案加强国家的干预和监督职能具《对教材中存在的性别偏见问题的探究》文献显示,在教育部同期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却没有关于性别平等的内容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教材中存在的性别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教育行政部 门的真正重视和关注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紧迫性的认识,对教材的编订加强干预和监督的职能,以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 3.2 对于教育者的建议3.2.1 加强教材编写者的性别平等意识所有教育的来源的根本来源都是教材,因此教材编写者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教材编写者都下意识写出带有性别偏见的内容,性别偏见在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不会得到根本的缓解教材的编写者应该被要求参加相应的有关性别平等的培训3.2.2 在教师职业培训中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的学习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教师培训中开设社会性别相关的课程,将世界各国在性别方面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使教师能系统地学习社会性别理论,了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文化现象的存在从而更新自己的性别观念,反思自己的性别身份作为教师要思考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所处的立场是什么,自己是否不自觉地强化了某种性别优越的意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矫正性别偏斜的教育取向此外,还应帮助教师理解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及其在个体的职业和日常行为、价值观念、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别意识3.3 对于课程的建议课程改革中融入性别平等理念我们要将性别平等的意识纳入到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去,邀请女性参与课程改革在编制各学科课程标准时,加入两性平等的议题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内容确定的导向,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各个出版社都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来编写教材4. 结束语性别偏见问题在教育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很多偏见之所以成为一种“习惯“就是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传输的信息本身就含有偏见与刻板印象。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大众意识到性别偏见的存在与其所产生的深远的后果参考文献:1. Cimpian, J. How our education system undermines gender equ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brown-center-chalkboard/2018/04/23/how-our-education-system-undermines-gender-equity/ 2018, April 23 2. Chapman, Amanda. Gender Bias i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c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