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赵雁鸿书法艺术.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72878663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43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3年赵雁鸿书法艺术 赵雁鸿:1967年出生于重庆市,中国书协会员大同市书协副主席,山西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中国煤矿书协理事,山西省煤炭书协副秘书长 中文名:赵雁鸿 职业:书法家 国 籍: 中国 主要成就:书画创作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重庆市 目 录:1.简介 2.作品市值 3.荣誉成绩 4.艺术评价 5.作品赏析 6.名家评说 7.媒体报道 1.个人简介: 赵雁鸿,字若鸿,斋号可牧居中国书协会员,大同市书协副主席,山西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中国煤矿书协理事,山西省煤炭书协副秘书长作品十余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中参展获奖 《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水墨视界》、《洛阳佛教》、《阳光·艺术》、《大同日报》、《同煤日报》、《今日大同》、“大同电视台”、“同煤电视台”等报刊、杂志和媒体曾作专题报道书法作品被多家海内外美术馆、多家碑廊、博物馆和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2023年为大同华林公司创作213字青铜大鼎《华林铭》,此 鼎重七吨,为山西省第一大青铜鼎,由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继承人朱炳仁大师设计制作 2.作品市值: 赵雁鸿先生2023年作品润格为8000元/平尺 3.荣誉成绩: 近年来国家级大展入展获奖情况: 2023年入展全国首届篆书展 (中国书协) 2023年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2023年入展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中国书协) 2023年入展“铁人杯”全国书法大赛 (中国书协) 2023年获“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中国书协) 2023年入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2023年获“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 (中国书协) 4.艺术评价: 赵雁鸿先生,初习唐人楷书,而后宋人行书,钟王楷书、汉魏碑版。

      再而石鼓、金文、甲骨、简帛并于甲金简帛着力最多,用笔追求中锋侧锋兼用,筋力骨力同达,在涩进的前提下,表现节奏、气韵,力求线条厚、重、浑、苍 赵雁鸿先生篆书将甲金简帛熔于一炉,使之统一协调,取其神而不全袭其貌取法高古,食古化之熔铸自家面目,不为今人及时风左右,独树一帜是当代对篆书有独特解读并自成面貌的成功书法家,为书坛乐道 5.作品赏析: 6.名家评说: 凝重遒美,以古出新--赵雁鸿的书法艺术 王友谊 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所谓书法家,首先是在中国文化的浸淫中成长,这是中国书法传承的命脉 山西书法家赵雁鸿的篆书厚重和灵巧为一身,究其来源主要是长期临写商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器铭,以及齐系、晋系、楚系、秦系金文与楚简、秦简和汉隶等为致力点,他上溯三代遗风,下寻明清珍宝,举凡殷商甲骨, 周鼎金文,秦汉碑版,他无不用心揣摩在这么一个广大的历史时期、范围中效法,挫笼参会,自领其奥其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品读赵雁鸿的篆书,是很有现代意味的--以古出新,一方面又是新趣叠出 张怀灌在《六体书论》中说:“古质而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文则易俗”。

      所以张氏主张“先其质而后其文”赵雁鸿对此深有体会他积学崇古,笔挟元气,韵余于笔,字里行间既有《散氏盘》力透纸背的峥峥之音,又不乏《石鼓》婉转浑穆的庙堂气象他将篆书进行草意书写,使个人风格愈加鲜明他行笔轻盈而不乏碑版之厚重,结字高远而得商周之神韵其书用笔朴厚劲健,墨气淋漓处显磅礴恢弘,牵丝凝练处显轩然正气,处处给人以优游恰适、潇洒超迈的审美感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古篆的结构与笔法融合在一起,并将融合后的风格表现在其行书作品中,使行书作品别具一格 赵雁鸿自学书始,凭胆识与心气入篆,领悟到唯有心灵自由,方能道法自然;亦唯道法自然,方能靠近书法的大化之境赵雁鸿对篆书有着某种不可动摇的偏爱然而篆书成功的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对传统哲学、美学的独特感悟与积累,缺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无畏精神,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中国书法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味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碑帖和简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分量 “摹篆易、摹创难”,篆书创作有“出力不讨好”之说赵雁鸿知难而上,钻研古文字学等相关科目,从字文同源、金石相融、裹锋绞转、中侧兼用、行草笔意入篆等笔法中渐趋形成了其凝重遒美、疏放率意、稚拙古茂的书法艺术风格。

      赵雁鸿的篆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不管篆书的成份如何,赵雁鸿在书写中都展示了既雄厚又灵动巧妙的特色,使篆书结构变得跌宕不居、生机盎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说,首先是用笔的轻重悬殊,重笔下力极狠、辣,横刀入阵,大石乔松,如尽全身之力为之笔饱墨浓倾注于纸面,线条粗壮,力道沉实这些沉重之笔,重而不浊、不滞,浑厚硬朗,构成了赵雁鸿篆书的主导笔调赵雁鸿对于实笔的运用,真正地落在了实处,如金石之掷地,声调铿锵 古人曾经认为:“宜实而不泥于实”,也警惕“钟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赵雁鸿善于辩证待之,他在用笔之外,其次就是以轻盈灵动笔调调节之这些笔调的运用较为轻快和直截了当,如弹丸出手,瞬间中的它正好与厚实的粗线条对比,细劲、飞动粗线条主其气势,细线条主其活泼,这就有了轻重交替、虚实相生之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转换,颇为快意这就有如清人刘熙载所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 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多年来赵雁鸿常常以特有的目光观察书法艺术,审视自己的艺术轨迹,纵向选择追踪古贤,横向努力借鉴众家力避怪诞和轻浮的表现,让自己的艺术情感和谐地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之中,理性浑然一体。

      十年小楷十年篆,近年来又旁及行草,苦苦临习历代名帖其楷书取法晋唐,在细微处见端妙;其行草取法二王,用笔理解独到 书法由技入道,赵雁鸿对书法的理解不光停留在技法上,其非常重视对“道”的体悟他重视字外功的锤炼,重视对国学和古法的研读,读书养气,故其作品亦在朝着气韵生动、儒雅蕴籍、淳古雅致方向发展,在多端变化中力显恰谈古雅的艺术风格其作书亦如其任上沙场点兵,或擒或纵,或虚或实,决不拘泥一招一式上下功夫,能在作品体现其情感变化,将自己对生命的赞美融入作品中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黑格尔也认为风格是指:“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马克思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风格即人” 赵雁鸿先生植根传统,他不断地在貌与神上谋求与古人相合,也在努力创立个人风格,企盼在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期待他的成功 (王友谊,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2023年11月12日于京东) 赵雁鸿和他的书法艺术 刘增元 书法特指汉字的书写艺术。

      书法艺术始于汉字产生阶段,这话听起来有点儿玄乎,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即象形图画文字,那么赵雁鸿所攻的金文大篆,无疑是书法艺术中最接近汉字本源的东西了 赵雁鸿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祖籍重庆,父亲是老牌大学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是大同煤矿第一批高级工程师,地质权威;母亲是教师,家庭文化氛围非常浓郁1979年,赵雁鸿12 岁离开山城重庆,来到古都大同,从此与这片热土结下不解之缘 大同地处雁门关外,苍茫、古朴、厚重、凛冽,恢宏博大,历史悠久,是北魏的国都石刻、碑碣、墓志、砖文随处可见,有着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赵雁鸿正是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琴棋书画乃至吹拉弹唱不无喜好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缘,赵雁鸿在太原聆听了当代书法六大家的书法讲座,一下子茅塞顿开,书法学习步入了正轨他潜下心来研习书法,大量地阅读古代书论,读贴、临帖、观摩、体会,到了忘我的境地,也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魏碑、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赵雁鸿博采众长,于诸体之中瞄向金文大篆,自然与他的艺术取向和艺术审美风格有着血肉的关联 金文即钟鼎文,又名吉金,何谓吉金?因为钟鼎文大多记述国之盛事、皇帝封赏、得胜凯旋等大吉大利之事,所以名曰吉金文字金文体势风格多样,大多端庄凝重,历经两千多年庙堂之气依然浓郁冥冥中,赵雁鸿感觉到和这种远古文字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他仔细观摩、揣度、研读、体会,其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韵味,给予他的震撼,不仅仅在于书法艺术上,也许还有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雁鸿为人简练厚道,性格爽快而有趣,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所以极易交往,而交游正是雁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与雁鸿相识,很为他的心胸志向及品味意境所钦服,故而常有来往,海阔天空 雁鸿的朋友,不乏书法家、摄影家、作家以及引车卖浆者流,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博采众长,更加完善了他自己的人格雁鸿是重庆人,重庆是巴渝文化的代表地域,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巴渝人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这在雁鸿身上不无写照。

      书法学习崇仰古风,追寻古风又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每个人的审美走向各有不同,但都是从追随前人开始的赵雁鸿深谙其道,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无不追随古贤,亦步亦趋雁鸿说,继承传统经典是研习书法,而后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不继承传统,路不是越走越窄,就是走向歧途而以古为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学尽为精粹,就缩短了自己摸索的过程 2023年,赵雁鸿进入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一年的时间,聆听了沈鹏、王镛、刘正成、何应辉、丛文俊、石开、王澄、徐正廉、张景岳、陈国斌、曾翔、洪厚甜、徐海、张羽翔等专家学者的教诲,同时感受到京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广交书坛精英,取长补短这一阶段,雁鸿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可说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天地 齐白石曾经对他的弟子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这就是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道理,赵雁鸿深谙其道雁鸿学习书法,不是毫无目的的去临帖去写,不是照搬前辈学者的套路人云亦云,而是在学古人学前辈的同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赵雁鸿的书法艺术,自然离不开传统文化土壤的熏陶,这就是古朴、雄浑、苍茫、厚重的雁同大地。

      大同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远古人类生息的时空坐标许家窑 旧石器遗址,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长城和古中国地理标志五岳的北岳恒山,有朝晖前的长河,有落日下的古堡;高天流云黄土逶迤,对赵雁鸿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找到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欣赏雁鸿的书法作品,感觉到的是厚重古茂,虚和灵动,天玄地黄,韵趣盎然,这无疑与他对这片热土的挚爱息息相关 研究书法要研究古人的作品,研究古人,进而研究古人的生命状态、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对其发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书法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和古代先贤对话的过程,逐渐进入古代先贤的领域,走近他们,和他们做心灵的对话,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也是雁鸿书法作品根深叶茂、血肉鲜活、生命力旺盛的因素之一穿越时空,如梦如痴,个中苦乐,唯雁鸿知之 在赵雁鸿看来,艺术从来就是相通的艺术感性的东西比较多,各种艺术从构想到实践离不开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感觉相近,触类旁通,极易相互影响比如摄影,不经意间就展现出一幅油画般的定格,这就是画家每每提着照相机野游、写生的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