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教材】尤溪历史人物.doc
23页尤溪历史人物尤溪自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开始置县,历属福州、剑州、南剑州、南剑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49年7月5日和平解放,历属南平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尤溪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他们祖祖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第一个进士——林 积林积(1021-1091年),字公济,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白泉村(今池田乡中心村下白泉)人宋庆历六年(1046),登进士,是尤溪县有史志记载的第一个进士他一生历官40多年,从岭南到豫鲁,从闽赣到两广,足迹遍及四方林积少年时,上京赴考,途经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住旅店时,发现客房床上有个锦囊,打开一看,里面有珍贵明珠数百颗心想:这必是昨天住宿旅客遗失的失落这么多贵重的珠宝,失主一定焦急万分,会返回寻讨的他怕事情声张出去会遭人劫夺,就将锦囊收藏起来并查问店家,得悉昨晚有个浔阳商人周仲津在此住过,就说:“周仲津是我的好友,可惜我来迟了,不能相会,他再来时,请您转告他到下一站找我次日临行,他在住房门上贴了留言:“某月某日剑浦林积住此”他离店不久,周仲津果然赶回蔡州旅店听到店家转告林积的留言,立即赶去,终于找到林积。
林积听周仲津说的珠数和囊中珠数相符,就把一囊珍珠交还给他林积初任循州判官时,承审一海盗案上司提刑授意要从重惩办,还暗示办好了可以保举升迁但是,林积经过反复侦讯,认为证据不足,便秉公执法,将58名受冤者宣告无罪而释放事后,他坦然地对人说:“这样,虽然失去保举升迁机会,但保全了58个人的性命,我毫不感到遗憾!”他在安徽六合担任知县时,十分重视发展农桑、兴建水利他倡导开凿了36口陂塘,用于灌溉、防涝防旱他担任提举广南东西二路矿冶、市舶时,深入矿山,对银铜矿的开发,精心规划,指导改进冶炼技术,增加了产量,疏通了运销,使矿坑课、利也随着增加,官民双方获益他管理市舶港口,善于调处涉外关系,招徕安抚外国商人,使贸易兴盛他在河南(民国《福建通志》作淮南)任转运使时,注意清理漕运,并督促所管辖的常平司和发运司,做好物价管理与运输调度当时的改革家、宰相王安石很器重林积林积在泗州任内以政绩显著入觐朝廷,神宗皇帝亲口褒扬他“廉能”宋哲宗元祐六年六月间,林积卒于河南任所,归葬尤溪县管前乡大罗岐县城西门兜,后人建有昼锦坊纪念他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朱熹一生活动中最突出的方面有:1.热心从事教育活动在任官所到之处,都积极兴建、修复地方官学和书院,发展当地的教育,并常常亲监讲学他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在知南康军时、到白鹿洞书院讲学过程中拟订的2.编撰了大量的教材他所编的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理学的入门书籍《近思录》,蒙学教材《小学》、《童蒙须知》,儒学基本读物《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论语章句》、《孟子章句》、《中庸章句》)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影响最广,它刊印后很快便风行天下,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出题和答题的重要依据,成为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3.集理学之大成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哲学观一般认为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经过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到朱熹集理学思想之大成理学在中国统治达七百多年,明末清初一些启蒙思想家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但这只是标志理学开始受到质疑,但仍然居于官方哲学的统治地位 朱熹一生著述繁多,主要教育著述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 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朱熹承继张载,二程的思想,进而加工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教育作用论就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一)"理与气"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又认为"然理终为主",他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要有理也有气.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朱熹认为"理"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就是"道".这些关于"理"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气则为金木水火","五行阴阳七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也就是"器".但"理"和"气"是不可分离的.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体现.理和气的关系,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理"是先于物质而永恒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物质世界和人类是由"理"这个绝对精神派生的.这就明确表达了朱熹的观点:理在先,气在后;理为本,气为末;理生气.(二)"性即理"朱熹认为宇宙的本源只是一个理,人禀受理这就是人性,所以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性和理是一个东西:"性即太极之全体"(《周子全书》卷1).性即是"万物之原".二者的区别只是:理是"无人身的理性",而性是有躯壳和形象的精神.(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合"的产物,人禀受天理就有"天命之性",禀受气质则产生"气质之性"."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故天地之性是浑然至善,人所皆同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由于每人所禀受的气有昏明清浊的差异而定.朱熹认为"道心"与"人心"人人皆有."道心","人心"是一个心的两个方面."道心"是从纯粹的"天理"发出来的,是至善的."道心"常受形气的私情所蒙蔽."人心"来自人的形体,是从具体的"气质"发出来的,可善可不善."人心"对外界的反应产生过与不及的偏向,不容易适得其中,故危殆而不安.(四)"明明德"与"变化气质"朱熹认为,由于每人所禀受的气有昏明清浊的差异,"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愚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那些"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消灭"气质之性"(人心),而是"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人心)中先验的"善性",克服其"恶性",进而按照"四德","四端"去做,便能使"人心"服从"道心",使"道心"支配,主宰"人心"."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三,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朱熹教育目的是要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引荀子的话告诫学生说:"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关于"圣人"的规格,集中地表述在他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朱熹把"五伦"概括为"五教","圣人"必须掌握"五伦",即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和宗法等级制度,他称之为"定本".朱熹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讲明这个封建"义理",应用于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日常生活中,以便巩固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秩序.朱熹规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总纲领.四,论教学任务(关于"小学"、"大学"教育)朱熹把人受教育的过程大略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
他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成是统一的教育过程,看成是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他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事",大学是"教以理"关于"小学"教育思想朱熹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他把小学教育比喻为"打坯模",要打好做圣贤的坯模也就是说小学教育对人的成长来说像是一个初加工或半成品,若"小学"的坯模没有打好,没有做出样子来,以后弥补起来就极不容易朱熹还从儿童心理特点上分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对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即"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语)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是很稳固的,"若固有之者"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教事"、"学事"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教儿童只是教他如何去做,不必教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便是和儿童讲道理,也要求浅近具体,"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小学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应尽量生动形象朱熹认为,为了养成儿童最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实行一定的强制性是必要的,只有到了一定时期以后,才能"积久成熟,自成方圆"。
关于大学的教育思想十五岁以后是"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的任务是"穷其理""以理教""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朱子语类》卷七)"大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及其至也"《小学辑说》)是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朱熹认为大学主要是要去读书,"读书穷理"而且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靠自觉,认为学习的成败在于学习者的自觉性大学阶段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朱熹对他的学生说:"书要你自己去读,理要自己去究索,老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一同商量"所以朱熹认为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穷理六,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一)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 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二)主敬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怎样做敬的工夫呢朱熹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三)存养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 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使它都安顿在义理上.(四)省察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七,关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基础朱熹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是他认识论的概括,也是他教学思想的基础.(二)朱子读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