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 自称纯属偶然.doc
4页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 自称纯属偶然 刘嘉忆在美国芝加哥参加数理逻辑学术会议期间的留影供图/刘嘉忆我国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上午接受本报采访称自己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突出破解难题纯属偶然刘嘉忆本名刘路,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继今年上半年他攻克一个十多年悬而未决的国际数学难题后,不久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结束的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他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会上做了40分钟报告,报告了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惊四座这个国庆长假,他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还有申请到美国伯克利等几所知名高校留学深造的材料国际数学难题十余年未解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上,还在上大三的刘嘉忆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Seetapun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十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Seetapun的猜想6月,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ofSymbolicLogic》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DenisHirschfeldt教授给刘嘉忆发来了论文评审意见,信中说,“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校长批示硕博连读发现刘嘉忆,还有一段佳话。
今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听南京大学一个教授说:“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之后介绍了这个学生在数理逻辑领域的研究成果侯教授听后立即寻找,然而查遍了数学学院学生档案,也查无此人侯教授根据刘嘉忆的电子邮箱地址发出了一封邮件,很快收到回信原来,刘嘉忆是2019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路,“刘嘉忆”是他向国外杂志投稿时用的名字侯教授返校后,立即要求与刘嘉忆见面,并收刘嘉忆做他的学生侯教授说,一个本科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论文,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了解此事后,批示刘嘉忆硕博连读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上午连线刘嘉忆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今年22岁,大连人,1.75米的个头,体重只有55公斤他说自己性格内向,朋友少,但同学们都叫他“路哥”今天上午,法制晚报记者采访了刘嘉忆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突出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你是从小就喜欢数学吗?刘嘉忆(以下简称“刘”):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上了初中以后,但我的数学成绩在同学当中并不是很突出FW:你的兴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刘:我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很多数学方面的书。
比如我上初三时,看了《古今数学思想集》的第二册FW:你高中的成绩如何?刘:我的学习成绩浮动很大,除了语文比较弱之外,其他科都差不多,成绩好的时候差不多全年级二三十名,差的时候能排到500多名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纯属偶然FW:你考大学选择这个专业是你自己的选择吗?刘:我父母对我喜欢数学并不是很支持,妈妈比较反对,爸爸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学数学以后不好找工作,但并没有太多干涉,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FW:这个国际数学难题是如何破解的?刘:我并不是一直把精力放到这个问题上的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说起解决这一问题要追溯到2019年8月,我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在证明Seetapun的猜想,越发对此产生了兴趣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019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想到用之前想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当时心脏都快蹦到嗓子眼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一晚上没睡把这一证明写出来,然后投给了《JournalofSymbolicLogic》杂志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