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赏析:陈与义《咏牡丹》.docx
5页诗词赏析:陈与义《咏牡丹》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家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年轻不堪,今日,我单独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观赏着盛开的牡丹 解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家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哀思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诗人这首诗是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
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据的时间也已经很长期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外表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单独一个在欣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家乡去欣赏天下着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消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裂故土依旧难回时,通过牡丹而剧烈地表达出了对家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但心系魏阙,对国事特别关怀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着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头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简单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落,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慨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单独在桐乡青墩溪边,悄悄地对着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特别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明显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慨“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哀痛,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悟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单独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剧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简单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分散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诗末句以花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简单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画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一样,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鉴赏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
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像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衬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剧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像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肤浅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出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突然在异乡见到了家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落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剧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家乡的思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剧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
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