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卷.doc
9页2024—2025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卷一、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 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 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 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 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 但是一不留心, 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 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 你问: “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 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 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 久别家乡回来, 在里听到了一个无法去辨别的“我呀”时, 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 足声、声气, 甚至气味, 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 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 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 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 部落有急, 就派了人送一枚钢钱到别的部落里去, 对方接到了这记号, 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 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 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 不但多余, 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 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 通行着写情书, 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 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1]中去看, 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 我们要讲究文法, 讲究艺术。
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 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 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者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 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 不但显得迂阔, 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 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广播的时候, 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的技术发达之后, 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 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 【注】【1】圆局: 周围环境1. 根据阅读材料, 下面对“面对面的社群”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面的社群”出现在熟人社会里在这种社群里, 互相合作的人是天天见面的B.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 人与人可以不必见面, 通过说话人的声音就可判断出其人C. 一个人即使离开家乡很长时间, 一旦回乡, 也能立刻融入家乡的“面对面的社群”。
D. 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的“面对面的社群”里, 文字远远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2. 根据阅读材料, 下列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用处”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能打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限制, 使人们通过书写能够更灵活地沟通B. 文字是结绳记事的更高需求, 突破了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上交流的障碍C. 创造了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记号, 使不同部落能够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D. 随时记录面对面交流时的内容, 以便减少表达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走样3. 阅读文本材料, 下列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项脊轩志》说明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声音、足音等直接信息辨识度高B. 材料中“广西瑶山部落”的例子是要说明由于文字落后, 会造成意料不到的危害C. 作者认为文字的传情达意, 会受到时间、地点、环境、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D.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语言交流可以不遵循文法, 借助表情、动作也能达到表达效果4. 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 文字在乡下不是必需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内容, 概括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哦, 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 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 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这条线正式营运了, 人们挤在村口, 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 抉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 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 列车时刻表上, 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每晚七点钟, 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 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 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 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 把头发梳得乌亮, 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 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 她们就朝村口, 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 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 五彩缤纷的一分钟, 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 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 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 站在车窗下, 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 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 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 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 胆子又小, 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 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 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 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 但她们的言谈举止, 一个眼神, 一声轻轻的笑, 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 她是小地方来的, 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 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 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 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 山风渐渐凛冽了, 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 是照等不误的, 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 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 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 它的出现, 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 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 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 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 这时车身忽然悸动, 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香雪扑到车门上, 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 冲凤娇叫喊着: “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 下一站叫西山口, 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这里上车的人不少, 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 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 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 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 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 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 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 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 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 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 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 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 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 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 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 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 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 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 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 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 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 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 也许三分、四分, 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 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 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 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 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 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 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 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 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 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 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 香雪!香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三月香雪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写过一篇名叫《哦, 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 我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 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 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 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 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 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 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 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 滞重封闭的, 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 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她们是去看火车, 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三十五年过去了, 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 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 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 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 她们懂得价值…… (有删改)5.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 “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 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B. 文本一中, “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 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C. 通过文本二, 读者可以了解铁凝的小说《哦, 香雪》的创作背景, 也可以得知小说人物“香雪”存在人物原型D. 文本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深山”的变化: 既有物质生活方面, 也有人物精神面貌方面, 给读者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