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针灸学精讲(1).ppt
68页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 (精讲班课程) 针 灸 学,1,第一部分 经络总论,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起到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正经,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少阳行于头部两侧; 手足阳明行于面部; 足太阳行于后头顶及后项部; 手太阳行于两颊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手足三阴行于胸腹; 手足三阳行于腰背;(足阳明行于身前) 四肢: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上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8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从而构成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了与六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以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络 在临床中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相传肺经流注不止,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 按气血流注顺序排列: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三、奇经八脉 1.名称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8条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2.循行分布 “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3.作用及临床意义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四、十五络脉 1.十五络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的别络: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任脉别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别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2)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五、十二经别 1.十二经别的分布 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别出,离开正经 入:进入胸(体)腔 出:出胸(体)腔头颈浅出) 合:与表里经相合阴经经别合于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3)补充了十二经脉的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4)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六、十二经筋 1.十二经筋的分布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注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七、十二皮部 1.十二皮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皮部着重于面的划分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机体的卫外屏障,起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应病证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方面 1经络辨证 2经络望诊 3经络腧穴按诊 4经络腧穴电测定,*,(二)治疗方面 1. 指导针灸治疗 2. 指导药物归经,*,第二部分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任脉、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2.“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三类腧穴的特点:,*,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一、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eg:内关、天枢; 至阴矫正胎位; 素髎升压,*,二、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
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1.分经主治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任、督二脉,*,2.分部主治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症,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特定穴,1.特定穴的概念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之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2.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井所出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所溜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所注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所行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所入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井,荥,输,经,合,*,(2)原穴、络穴 “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阴经以输为原” “阴经之输并于原” 作用:可治脏腑病变(“五藏六府之有疾,皆取其原也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又称“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3)郄穴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之,郄穴共有16个 分布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4)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之,又称“俞穴”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之,又称“腹募穴”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5)下合穴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之,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6)八会穴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 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7)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之,又称“交经八穴”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的上下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8)交会穴 “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 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 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注意: 1.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 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 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 4.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3种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文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标志清晰,常用,可用于四肢取穴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余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4.简便取穴法 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