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真的不该太舒服.docx
4页年轻人,真的不该太舒服 实话说,我们比这个老人轻松多了,不用为吃不上饭担忧,间或想小资一把不觉得心疼,购物也不用一毛掰成两毛用,在家里就跟皇帝一样现在,只是叫你为了人生拼一把,苦一把,你怎么就怕了?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爱! 年轻人哪,不能太舒适了 文/徐嗖 一 昨天,和一群北漂的兄弟吃饭,他们都来自三四线城市,回到家乡肯定能找着一个安逸的工作,领着一份不算高却足以让自己轻松过日子的薪水 可现在,他们一个在金融公司打工,每天通勤就得一个多小时;一个在大型国企做法务,每天事儿杂的,就差给别人端茶送水、洗衣叠被了;还有一个在会计所当会计,忙时加班能到晚上十一二点 问起他们为什么要北漂,答案却稀奇地有默契:北京机会更多,比起舒适,出人头地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况且,只有“脱贫”了,以后才有真正的舒适 一个挚友说:北京是有幻想的人才会来的地方,而哪个人实现幻想又会是舒舒适服的呢? 事实正是如此二十岁就想要六十岁的舒适,到了六十那会儿,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不舒适和内心的挣扎了。
一眼望穿人生的舒适并不叫舒适,那叫无所作为 二 我曾经有过一段在外人眼里舒适得不行的生活每天上班不用打卡,恒久都能准时下班,工作压力几乎没有,下了班就是玩嬉戏,回到家吃了宵夜倒头就睡一到周末,基本上都是赖在床上不动我妈叫我出去运动,我不去;我爸说那你看会儿书吧,我不看无所事事地把周末过完,又是轻松的上班时间 一起先,我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无比满意,就是给我个神仙做做,我也不换 不过,很快我便进入了惶恐的阶段我常常都会听到某个挚友做了哪个大项目,一个月流水上千万;某个同学签了笔大单,年纪轻轻就给自己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跑车;某个发小考过了注会,进了四大做会计,即将走上人生巅峰 同龄人间的沟通难免有些压力,当别人问起我的状况时,我才发觉,自己除了长了几十斤的膘,别的事情一点进步都没有;除了尿酸高,业绩一点高的都没有,忽然惭愧得无地自容 舒适意味着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就等于没有动力,最终的结果就是当别人都在进步的时候,你还在原地踏步当你在艳羡别人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有多么舒适、畅快的时候,你就会发觉自己眼前短暂的舒适有多么不值一提。
三 我的一位作家挚友,是标准的不累不舒适主义者要说,他的人生也算精彩了,在江浙一家不错的IT公司做部门主管,出国旅行、买房买车,他都轻易能做到但他却并不满意,每天下班后,快马加鞭地回家写稿,一到周末则坐上火车,到不同的城市讲学有时候,火车路程并不算远,他也要在车上好好地读读书 不少人看到他干净舒适的家居,每天小车一开就去上班,钱也不少挣,都觉得非常艳羡却不知道,他花在努力上的精力远高于常人 我特殊新奇他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一些,他却说:生活中真正的舒适是在充溢的行动中获得的,而不是在无谓的消磨时间里偷来的 俗气点说,他是疯狂地挣钱,可往深处想,现在他获得的东西越多,将来的日子就肯定比那些懒散的人更舒适 四 常常会有读者跟我共享他们奋斗的心路历程有个姑娘留言说,自己学业挺忙,但幻想是当个歌手她常常背着乐器到各个酒吧转悠,希望老板能给她个机会登台因为上课,有时她只能下午去,但是酒吧晚上人才多,老板自然不情愿大白天花钱让人唱歌于是她主动说免费唱,能上台就行没钱、没观众,但只要能唱自己想唱的歌,一切都值得 前一阵子,我还收到一个留言说,自己干了十几年的厨子,餐厅老板不情愿搞新花样,每天做的都是那几个菜,觉得没有突破。
于是辞职,把自己不多的积蓄全都投入到创业当中,开了一家自己想要的餐厅 我知道他们选择的道路肯定不是好走的道路,他们将要面对的事情也肯定不是轻松的事情可是想想,有几个人的人生会是一顺究竟的波澜不惊呢?奋斗的路恒久不会舒适,或许会遭受失败,或许会经验挫折,可是这些难受、这些不舒适也肯定会让你充分地成长 五 作家六六在《双面胶》里写过:这人哪,不能太舒适了,太舒适了简单得病 以我的经验来说,太舒适何止会得病,年轻的时候太舒适,人就废了 人不行能恒久拿着一点看似过得去的薪水,劝慰自己平淡是福,不累就好当你老了,发觉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想要的生活得不到,才会发觉年轻时候用舒适来自欺欺人是多大的罪过,那时真的晚了 前几天看到一组照片,说的是一个卸货工人,60岁,每天卸货300吨,每吨6毛看了这,全部的懒散和矫情都会掉到地上碎成渣 实话说,我们比这个老人轻松多了,不用为吃不上饭担忧,间或想小资一把不觉得心疼,购物也不用一毛掰成两毛用,在家里就跟皇帝一样 现在,只是叫你为了人生拼一把,苦一把,你怎么就怕了?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