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pdf
11页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班级:姓名:任课老师:目录一、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正文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边塞诗的定义及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初唐边塞诗 ................................................................ 3(三)盛唐边塞诗 ................................................................ 4三、结论 ...................................................................................... 9 四、参考书目 .............................................................................. 9 一、摘要: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唐代的边塞诗则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所描写出的异域风情和旖旎风光, 藉着边疆大漠的悲壮苍凉、 雄阔磅礴的壮志豪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 它用多元化的审美视角,反映着时代特征,对拓展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成唐诗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林庚先生说得好, 边塞诗的引人入胜之处,“主要的是一种悲壮的精神,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没有生活中的无往不在的蓬勃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早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二、内容提要本文以初唐和盛唐的边塞诗为分析对象,深入研究了边塞的绮丽风光、 军人的征旅生活、 军人赤胆忠心的报国之情等内容正是由于大唐国力强盛, 人民的自信心极高,在唐初都自愿投入军队,渴望建功立业,崇尚武力但由于长年征战,唐中期国力逐渐衰退, 人民的厌战情绪较高, 军人和闺中妇人都表现出深深的思念和幽怨之情从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可以窥见唐代军队的由盛而衰三、正文(一)边塞诗的定义及界定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 隋代开始兴盛, 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有题材的规定,它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内容的诗歌,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边塞战争 ;(2) 反映边塞生活 ;(3) 描写边塞风光。
大凡具有其中一个方面,或涉及这几个方面内容的诗歌,即可称为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 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 诗作数量之大, 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 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二)初唐边塞诗初唐时期,天下刚刚统一, 政局不稳,大唐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争不断 因此,从贞观元年到开元年间, 拓疆战争一直是唐王朝重大的外事活动拓疆战争对初唐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诗的取材方面来看, 它直接导致了大批边塞诗、 军旅诗、游侠诗的产生初唐边塞诗歌在题材上有以下两个个特色:(1)广泛描写边塞山川风物以及行旅征战生活文章四友” 和陈子昂等初唐诗人都有边塞生活的体验,因此他们笔下的边塞风光显得广阔而真实 他们对边塞风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审美观他们把边塞风光中那些最具特点的部分通过自己的画笔, 使它们构成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如杜审言的 《经行岚州》这首诗抓住了北方边城“春光晚”、“气候寒”的物候特征,写“花”是“往来花不发”,写“雪”是“新旧雪仍残”。
但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毫无凄寒之感而是那样明丽亲切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描写了北方边城的早春自然是无溪水的, 只不过有一些残雪的溶流而己, 但是怜怜清响在诗人听来如悠扬的琴声一样悦耳 ; 这里的早春自然是无花的,但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下,巍巍的山峰新雪映着旧雪, 犹如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使人感到春意融融、 顿生向往爱慕之情陈子昂的《至分水戍》中“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写出了行旅道路的艰险,将士们随时有坠入急流的危险;“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早上霜露未退去,北方刺骨的寒风冲进驻守的楼上,说明征战生活十分艰苦2)歌颂祖国的强盛统一,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从军行》)首联大意是平生感谢君主知遇之恩, 整个军队士气高昂 颔联描写了拉满的弓弦犹如满月,驱马直入敌阵杀敌,表现了战士的勇猛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尾联写诗人视死如归,有拳拳报国报君之心,希望祖国早日一统江山杜审言的《送崔融》、《赠苏味道》,《送和西番使》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那些送朝臣出使,大将赴边和友人从军的篇什, 常在歌颂国威、 勉励友人的同时, 表现出了作者的志向抱负,感受到他们热爱国家、关心边防、拥护统一的理想。
三)盛唐边塞诗开元、天宝时期,革新运动宣告成功,边塞诗盛行,内涵丰富,风格也不尽相同,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 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军队军人的精神面貌在边塞诗中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特征:(1)第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在这幅苍茫雄奇的边地风光图中,我们看到盛唐文人那种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隐约可见诗人和将士们的壮烈情怀诗的后两句既写出了战争的频繁、艰辛、激烈, 又直抒胸臆 , 表达了边疆将士誓死报国 , 驱除外辱的决心 , 令人读后为之热血沸腾 , 这就把隐现于景物中的情怀明白地表达了出来王维“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李白“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高适“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都是何等壮阔、何等豪迈!这是盛唐文人对边塞战争必胜的信心、热情的讴歌、由衷的向往和盛唐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敌人数量虽多,但大唐将士充满信心,势如破竹,战场上布满了敌人的尸骨,军心大振,为自己作为大唐军人而感到自豪又见王维《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开元二十五年( 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2)第二、尚武精神重武而轻文、重王霸而轻儒礼的思想就成了盛唐边塞诗的又一种文化底蕴盛唐时代的战争争其性质乃是为了保卫边防、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 杜甫 《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凯在多余伤”等句便是最好的明证因此,那种认为边塞诗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勇敢的观点,当是不确切、至少是失之偏颇的——要知道: “战争崇拜亦是有事件的”, 人们只在和平年代或者说当和平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激起在战争中“大显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相反,如果是饱受战争灾苦, 人们还会有“战争崇拜”么?盛世边塞诗所表现出的尚武任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保卫和平、立功边塞的战争崇拜 我们还是从诗句中求得实证:营州少年厌 (此为满足之意——引者注)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是高适的《营州歌》,直写北方边地游侠少年的尚武精神另一方面,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荣、达到巅峰, 与整个朝代连绵不断的边塞战争有很大关系 高适在科举屡试不中的情况下,逐步把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弃文从武、走向边塞、入幕佐帅上《别冯判官》中“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送董判官》中“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等,反映的就是这种强烈愿望。
作为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以诗人为戎帅”第一人,并最终出将拜侯,崇军尚武是高适边塞诗大力歌唱的旋律之一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这首诗作于哥舒翰幕府期间 入哥将军幕府, 是高适人生的重大转折, 自此他才真正走上了“万里云霄”路因此,他以极度兴奋的心情,对从军的自豪、搏杀的壮烈、凯旋受赏的荣耀,都给予了热情的赞唱威严的军队,乘着骏马,挟天子之威,倚将军之雄,翩然而行,进军的战鼓如雷声震地,千万面军旗如火焰飘动天子怒”“将军雄”“雷殷地”“火生风”,渲染了唐军不可战胜的如虹气势太阳照耀着雪亮的战戈,月亮映射着高悬的良弓,无论在青海、还是在黑山,都英勇无畏、士气冲天有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旄头空”就是必然的战争结果蓄势至此,豪情更加迸发,万里赴死,终于一朝成功,诗人对登麒麟阁、入明光宫充满着强烈的期待笑文士、轻一经、讽古人、叹老翁,虽有几分得意和轻狂,却充满着对走向边塞、手执雕弓、激战太白的无比自豪,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对崇军尚武精神的赞美。
直接投入到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使高适对将士、战场、胜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诗歌中的阵云氛围、英武之气更加浓厚或是这首: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哥舒翰收复九曲, 是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战取胜后,高适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 写诗予以歌颂 由于当时正在前线, 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惨烈,诗人采用“赋”的手法, 对战斗场面进行了具体细致地刻画唐军气势摧山,军旗翻动,将军指挥若定,士兵机智转移捕捉战机,弩弓发出的箭一排排飞向敌阵绝断其归路 从“泉喷”“风驱”“鬼哭”“天愁”中,似乎能闻到战场的血腥、 看到敌方失败的惨状, 浑化无迹地承接了唐军的威武气势,隐喻地歌颂了将士英勇善战、 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石城”以下十二句对主帅哥舒翰的赞誉,是对前面士兵歌颂的升华,揭示了取胜的原因能让“老将”失色、儒生结舌的,正是哥军“慑沙漠、感乾坤”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长策善决”的智慧,这也正是高适作诗赞扬这场大战的立场所在。
3) 富有离怨意味顺应时代大潮 , 边塞诗蔚然成一大观 它除了弘扬英雄精神、 民族气节等爱国内容外 , 还将笔触伸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