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1绪论.ppt
35页变态心理学张伯源 主编 1、 绪论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心理学家在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时,不仅要把它和大脑的机能状态联系起来,而且要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近些年来,由于神经生物化学、心理生物学和社会科学某些领域的迅速发展,对心身关系问题,或者说对人的行为和脑神经生理、生化过程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为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变态心理学作为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理论上对于说明心理现象的实质,论证心身关系和心物关系等哲学基本命题可以提供新鲜的科学论据在实践上,对促进人类精神健康的心理卫生工作乃至整个精神保健一事业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的研究工作还能有助于促进和提高精神病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的效果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心理异常就是人们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或人(主体)与其客观现实关系失调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如果这种歪曲反映已导致人的行为紊乱,并破坏了人的社会生活适应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又不能简单地用一般人的方法加以纠正,这就是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了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方法论上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则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实践性等原则,用相互联系的全面观点进行分析,按照现象的本来面目去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 (一)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是由主试(医生或心理工作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病人或健康人)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在进行观察时,除了直接的视觉观察以外,常常要辅助以谈话,因为通过谈话,可以使观察更有目的、更有方向地进行,还可使观察一步步地深入下去在观察之前应做好准备,了解被观察者的基本情况,订出观察目的和计划。
在观察过程中要忠实地、客观地进行记录,也可做观察日记,然后根据观察所得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测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自然观察是在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表现进行直接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控制观察则是在预先设计好的特定情境中对个体进行观察 在观察时间上,可作长期、连续和系统的观察;也可作短暂、断续或一次性的观察观察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身体外观,仪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状态;人际交往风格,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在活动中表现的兴趣和爱好;在困难情境中的应对方式,等等(二)个案调查法 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如病人)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个案材料的来源可以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的报告 个案调查法可以通过交谈、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等方法来取得资料个案内容除了个人的一般资料如个人史,既往史、现病史以外,还需要详细了解个人的生活经验,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状况,学习或工作情况,心理发展和教育情况,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和风格,在集体中的表现及其兴趣、爱好与病前的性格特点,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以及最近的病情变化等。
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所选择的个案样本的代表性个案最好按照发展的次序进行有系统的,传记式的记录,除了要求内容准确、描写细致,还要文字简练,并尽量避免使用专门术语 (三)实验法 1、病程实验 这是变态心理学中较重要、较直接、也是最独特的一种实验方法目的在于取得异常心理过程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并对这些特点予以数量及性质上的评估实验在病人的疾病演变过程中进行,所用方法和程序大多选自实验心理学并是心理障碍患者所能接受与使用的实验结果可以表现疾病过程中及治疗前后变化的情况,借此可验证某些变态心理学的假设2 2、病人的治疗性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 对病人的治疗赋予实验的性质,一般是病因对病人的治疗赋予实验的性质,一般是病因学为依据,即采取病因学治疗也就是说,变态学为依据,即采取病因学治疗也就是说,变态心理学中的假说如果与事实相符,则所用的治疗心理学中的假说如果与事实相符,则所用的治疗方法,一般都应有预期的效果治疗性实验应注方法,一般都应有预期的效果治疗性实验应注意的是:意的是: 首先,治疗的情境与条件应严格控制。
其次,首先,治疗的情境与条件应严格控制其次,在治疗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医生往往会对病人在治疗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医生往往会对病人显得过分关切和热情并期望良好的效果,在此情显得过分关切和热情并期望良好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医生对病情的估计和疗效的评定都可能高况下,医生对病情的估计和疗效的评定都可能高于实际情况,这是应予避免的于实际情况,这是应予避免的 “双盲法双盲法” ”的实的实验设计可在某种程度上克服这种偏向第三,对验设计可在某种程度上克服这种偏向第三,对治疗效果的评定应有客观指标治疗效果的评定应有客观指标 3、儿童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法是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游戏或学习等活动,对儿童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这种方法对于各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异常作详细的检查和记录资料,将有助于变态心理学中确定各种行为异常发展学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可作为对于儿童早期出现的异常心理表现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理论依据4、动物实验 有些实验如果用人作被试会损害其身心健康,因此不能随便采用,但我们可以在动物身上施行,如用人工方法制造生理缺陷,改变其机能状况,给予各种急性或慢性的刺激,从而制造各种心理病理模型以便进行类比。
不过在将动物实验结果用于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动物实验确实可以发现在某些病理生理和异常行为方面动物与人的共同的事实与规律,但在应用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类比时应十分慎重,以免导致错误结论(四)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 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标准测量的方法心理测验有各种各样的量表,如记忆量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以及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等,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许多的具体量表 借助心理测验可以进行较客观的和数量化的比较,并可缩短观察时间,较快地做出鉴别2 2、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 在变态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常在变态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常常需要对病人的心理、情绪障碍进行客观评定,特别常需要对病人的心理、情绪障碍进行客观评定,特别是在精神病临床上,为了更有效地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是在精神病临床上,为了更有效地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合作编制了许多治疗,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合作编制了许多评评定量表定量表,如各种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躁狂量表,精,如各种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躁狂量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精神衰退评定量表等。
神症状评定量表,精神衰退评定量表等行为评定行为评定是是除了心理测验之外,对病人的行为表现(外显行为和除了心理测验之外,对病人的行为表现(外显行为和动作反应)进行评定还可同时配合测定其心率、脉动作反应)进行评定还可同时配合测定其心率、脉搏、呼吸等生理反应,因为这些也属于一种行为行搏、呼吸等生理反应,因为这些也属于一种行为行为评定一般是按照预先编好的一个结构式会谈提纲为评定一般是按照预先编好的一个结构式会谈提纲(或间卷)通过谈话来引起病人的动作反应和行为表(或间卷)通过谈话来引起病人的动作反应和行为表现,还可进行打分,故行为评定也可以数量化例如,现,还可进行打分,故行为评定也可以数量化例如,最早提出最早提出A A型行为类型的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雷德曼型行为类型的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雷德曼((FreedmanFreedman)和罗森曼()和罗森曼(RosenmanRosenman)所设计并使用)所设计并使用的的A A型行为的结构式会谈法就是一种行为评定法型行为的结构式会谈法就是一种行为评定法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 明确正常和异常的指标对于理解心理(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极为重要。
首先,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其次,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条件、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主观经验、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等等因此,很难找出一个统一的,被大家公认的判别标准 (一)统计学标准(一)统计学标准 判别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判别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拿他的心理活动与大多数人进行比较和对照,看一看拿他的心理活动与大多数人进行比较和对照,看一看在某种情况下是否一致在某种情况下是否一致 在次数分配居中者(即接近于平均数在次数分配居中者(即接近于平均数〕〕为常态,为常态,居于两端者为变态例如,人的精神运动性活动水平居于两端者为变态例如,人的精神运动性活动水平是会有差别的,一切常人都同时具有精神运动性兴奋是会有差别的,一切常人都同时具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运动性抑制这两个相反的状态和精神运动性抑制这两个相反的状态 但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运动兴奋表现超出了一定的但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运动兴奋表现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如见人就打招呼,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都要范围,如见人就打招呼,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都要跟人家来往,整天说个没完,做这做那,一刻不停;跟人家来往,整天说个没完,做这做那,一刻不停;或者相反,精神运动性抑制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整天或者相反,精神运动性抑制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整天缄默不语,只是向隅而坐或独自卧床,不与任何人交缄默不语,只是向隅而坐或独自卧床,不与任何人交往,什么事也不想干,等等;这两种往,什么事也不想干,等等;这两种“ “超常超常” ”的表现的表现就应考虑是变态的了。
就应考虑是变态的了 还要特别考虑与同龄人的心理状态相一致的问题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在感知觉、思维、记忆、情感、意志、动机、性格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特点 当然,这样的判别指标也只是相对的所谓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因此,不能因为稍有不一致就判定为异常;而且在常态分配的两端,常常可能只有一端是变态的,而另一端虽也超乎正常却不能算是变态 (二)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二)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 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培养、生活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培养、生活实践把社会的客观需要经过实践把社会的客观需要经过社会内化社会内化变为自身内在的、变为自身内在的、主观的需求主观的需求 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与其他人能够相互沟通和交往,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与其他人能够相互沟通和交往,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正常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在其内正常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在其内心世界里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伦理道德标准以及外心世界里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伦理道德标准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格格不入,甚至相在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抵触,那就不可能协调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能互抵触,那就不可能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能很好地和地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不能为别人所理解,自很好地和地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不能为别人所理解,自己也不能理解别人,不能为集体和他人所接纳,成为集己也不能理解别人,不能为集体和他人所接纳,成为集体中一个不受信任、不受欢迎的体中一个不受信任、不受欢迎的“ “多余者多余者” ”,不能正确,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就应该考虑其心理(行为)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就应该考虑其心理(行为)是否属于异常是否属于异常 人的社会适应性及其评价指标往往受到不同社会文人的社会适应性及其评价指标往往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因而这样的判别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因而这样的判别指标也不是绝对的标也不是绝对的 (三)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能体察到别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对于人的心理究竟什么是正常的,又怎样才算异常的,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实际上都有一种主观“模式”人们把自己对于正常心理的体验和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点;来判别各种心理活动是属正常还是异常,这都是以个人经验为标准的方法。
这一指标可因人而异,主观性很大而主观性越大,则个人(包括研究者)之间的差异度也就越大凡与自己个人经验不同者都可能被判别为异常或变态这是运用这一标准时应注意的 (四)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 客观检查指标要求能够数量化,并且要能够重复 1、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有损害必然会造成心理活动的异常 各种物理、化学检查以及心理生理测定等都有重要意义如果检查结果确实存在某方面的阳性体征,同时又发现有相应的心理异常表现,即使是轻微的表现,通过病因与其相应心理异常症状存在的一致性作为标准,就可确定其心理异常的存在2 2、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各种心理测验工具或实验仪器确实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心理测验工具或实验仪器确实能给人们提供比较客观的数据;同时作为一种规范的方法也容易为比较客观的数据;同时作为一种规范的方法也容易为大家所掌握,可以大大减少不同研究者的差异度心大家所掌握,可以大大减少不同研究者的差异度心理测验和实验的指标在某些心理活动方面已显示了它理测验和实验的指标在某些心理活动方面已显示了它的使用价值,提供了一些为大家能接受、都能使用的的使用价值,提供了一些为大家能接受、都能使用的测查方法。
测查方法 但是,以心理测验或心理实验作为判别心理正常但是,以心理测验或心理实验作为判别心理正常与否的方法或指标,也只是相对的,仍有很大的局限与否的方法或指标,也只是相对的,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第一,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无论是正常还性这是因为第一,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无论是正常还是变态,都非常复杂,并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变态,都非常复杂,并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使用单一的测验工具或仪器恰如其分地测查出来很难使用单一的测验工具或仪器恰如其分地测查出来第二,在人身上还有许多方面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究竟第二,在人身上还有许多方面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究竟属于常态还是变态,还无法使用测验工具或仪器进行属于常态还是变态,还无法使用测验工具或仪器进行测查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 1.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国际疾病分类》》现已出到第现已出到第 1010版版(简称(简称ICDICD--1010),于),于 19921992年公布,其中有关精神障碍的年公布,其中有关精神障碍的主要分类如下:主要分类如下:• F00—F09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20—F29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F30一一F39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F49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 F60—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心理发育障碍• F90F90一一F98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F99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待分类的精神障碍2 2.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现出到第现出到第 4 4版(简称版(简称 DSMDSM--IVIV),于),于 19941994年公布。
其具体分类如下年公布其具体分类如下 1818大类:大类:• • 1 1.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 2 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 3 3.由躯体情况引起的,在他处未提及的精神障碍.由躯体情况引起的,在他处未提及的精神障碍• • 4 4.与酒精有关的精神障碍.与酒精有关的精神障碍• • 5 5.与苯丙胺(或本丙胺类)有关的障碍.与苯丙胺(或本丙胺类)有关的障碍• • 6 6.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 7 7.心境障碍.心境障碍• • 8 . 8 .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 • 9 9.躯体型精神障碍.躯体型精神障碍• • 1010.做作性精神障碍.做作性精神障碍• • 11 11 分离性精神障碍分离性精神障碍• • 1212、性及性角色认同障碍、性及性角色认同障碍• • 1313.进食障碍.进食障碍• • 1414.睡眠障碍.睡眠障碍• • 1515.未在他处提及的冲动控制障碍.未在他处提及的冲动控制障碍• • 1616.适应障碍.适应障碍• • 17 .17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 • 1818.可能引起临床关注的其他问题.可能引起临床关注的其他问题3 3、我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我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案与诊断标准》》(简称(简称CCMDCCMD),),于于 20002000年完成了第年完成了第3 3版的编制,即版的编制,即CCMDCCMD--3 3,它的主要分类如下:,它的主要分类如下:• 0.0.器质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 1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障碍• 2 .2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6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 9.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这一类别包括心理异常的问题较多,也较复杂,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偏离、人格病态、性行为异常,以及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不良适应性行为等。
他们虽然有心理与行为的异常,但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因为他们一般来说智力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一般没有精神错乱症状;故此,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能力,如果触犯刑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其中有其中有((1 1))行为偏离问题行为偏离问题,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是指在没,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是指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情况下发生的与其所处社会情境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情况下发生的与其所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且显著地异于常态的各种行为表现及社会评价相违背,且显著地异于常态的各种行为表现(见(见1717章)2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通常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通常有社会适应不良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见第有社会适应不良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见第8 8章)3 3))性行为异常性行为异常,是指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与常人,是指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与常人不同,与生殖没有直接联系且有违反当时社会习俗倾向不同,与生殖没有直接联系且有违反当时社会习俗倾向的性行为活动(见第的性行为活动(见第9 9章)。
章)4 4))不良适应性反应不良适应性反应,是指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特别,是指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发育不健全的人,在变化着的或新的环是那些心理素质发育不健全的人,在变化着的或新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不良适应性行为,对心理健康发展有严境中,容易产生不良适应性行为,对心理健康发展有严重影响2 2、特殊意识状态、特殊意识状态 这一类心理异常问题包括:这一类心理异常问题包括:((l l)催眠状态或梦境中的心理变化催眠状态或梦境中的心理变化2 2)社交剥夺或感觉剥夺时的心理异常,这时由于大)社交剥夺或感觉剥夺时的心理异常,这时由于大脑失去了适度的兴奋刺激的支持而造成大脑功能的脑失去了适度的兴奋刺激的支持而造成大脑功能的失调,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记忆力减退,自控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记忆力减退,自控能力削弱,思想混乱,情绪烦恼、焦虑和孤独感力削弱,思想混乱,情绪烦恼、焦虑和孤独感3 3)宗教徒的入化状态、气功的巅峰状态以及练功者)宗教徒的入化状态、气功的巅峰状态以及练功者的的“ “走火入魔走火入魔” ”状态状态((4 4)某些药物如致幻剂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行为)某些药物如致幻剂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
异常表现 这类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大多属于正常心理和这类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大多属于正常心理和变态心理之间的交叉或边缘状态而且许多表现都变态心理之间的交叉或边缘状态而且许多表现都是一过性的是一过性的 3、轻度心理异常 这一类心理异常表现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某些方面受到影啊,即大脑一般没有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只是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方面表现失调患者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减弱,人际关系处理往往不够和谐但他们能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状态,因而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状态的办法和措施;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可正常进行一些轻度精神疾病如各种神经症和轻度的心因性反应症等都属于这一类(见第11、12、13章)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 这一类异常是指在躯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它常表现为在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某种内在的情绪或动机的冲突,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因此,在心身障碍发生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行为的异常(见第10章)5 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 这类心理异常又有三种不同的表现:这类心理异常又有三种不同的表现:((1 1))大脑发育不全大脑发育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主要是与大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主要是与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有关的各种能力的障碍,明显表现为脑机能发育不全有关的各种能力的障碍,明显表现为智力迟滞(见第智力迟滞(见第7 7章)。
章)2 2))大脑器质性损害大脑器质性损害时出现的心理异常:对大脑的损时出现的心理异常:对大脑的损害如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病菌病害如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病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既造成脑器质性损伤,又可能同时毒的感染都有可能既造成脑器质性损伤,又可能同时出现心理异常出现心理异常3 3)盲、聋、哑、破等)盲、聋、哑、破等躯体残缺躯体残缺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当人的躯体某一部分受到破坏时,受损害器官的机能当人的躯体某一部分受到破坏时,受损害器官的机能未能恢复,这时,在缺乏适当的教育和训练的情况下,未能恢复,这时,在缺乏适当的教育和训练的情况下,会使患者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异常会使患者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异常6 6、严重的心理异常、严重的心理异常 这一类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不仅各种心这一类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不仅各种心理活动机能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也严重受理活动机能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也严重受损;同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概括起损;同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异常表现: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异常表现:((1 1)病人的)病人的反映机能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
理智与行为反应2 2))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有严重损失,不能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3 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和个人生活,不承认自)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和个人生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完全丧失自知力各种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严重的心因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严重的心因性精神病等都属于这一类(见第性精神病等都属于这一类(见第1414、、1515、、1818章)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医疗实践医学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对象它是以心理特征基本规律的知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对象它是以心理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假如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假如“ “疾病疾病” ”指指的是身体的和精神的疾病,则变态心理学应该是医学心的是身体的和精神的疾病,则变态心理学应该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波罗可帕(理学的一个分支波罗可帕(ProkopProkop,,19811981)等曾综述)等曾综述了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诸问题,认为这些学科大都研了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诸问题,认为这些学科大都研究躯体或生理疾病(机能障碍)的心理因素的作用问题,究躯体或生理疾病(机能障碍)的心理因素的作用问题,变态心理学则更多是在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领域中起作用变态心理学则更多是在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领域中起作用但是从这两门学科的内容和任务来说都是互相交叉、互但是从这两门学科的内容和任务来说都是互相交叉、互相补充的相补充的(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变态心理学是心理精神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显然两者是有所不同的,但也有密切学的一个分支显然两者是有所不同的,但也有密切联系作为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首先和临床医学有同联系作为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首先和临床医学有同样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服务对象是各种精神病人,样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其服务对象是各种精神病人,其临床工作主要在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护其临床工作主要在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变态心理学并不把这些作为自己的直接任务变态心理学并不把这些作为自己的直接任务 心理学及其分支变态心理学是精神医学的基础知心理学及其分支变态心理学是精神医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协助精神医学的识之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协助精神医学的诊断与治疗,促使精神医学发展水平的提高精神医诊断与治疗,促使精神医学发展水平的提高精神医学则用自己的临床材料和实际成果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学则用自己的临床材料和实际成果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和假设,并使变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和假设,并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不至态心理学的研究不至“ “言之无物言之无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