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两化融合进程.docx
7页贵州省“两化”融合进程 一 总体情况分析(一)经济概况2010年,贵州省GDP达到45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3.7∶39.2∶47.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42.74元,比上年增加1280.21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71.93元,比上年增加466.5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2.6%贵州省目前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素质不高,三次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具有资源型、重型化、初级化的典型特征城市化率为29.89%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良好截止到2010年底,贵州省移动和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1800.6万户和149.7万户,普及率分别达到47.4%和3.9%从人均GDP、三次产业比例、就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综合看来,贵州省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二)综合分析201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综合排名全国第30位,综合指数为0.219仅高于西藏自治区融合硬度列全国第29位(指数:0.268),其指数未达全国平均水平(指数:0.427)。
融合软度列全国第27位(指数:0.208),未达全国平均水平(指数:0.282)融合深度列全国26位(指数:0.182),同样未达全国平均水平(指数:0.263)三)具体分析融合硬度方面2010年,贵州省工业化规模、工业化质量和工业化速度均处于劣势地位,分别位列全国第27位、第30位和第27位(指数:0.091、0.261和0.452)尤其是工业化规模尚不足位列全国第1的广东省(指数:0.838)的1/9,远远低于于全国平均水平(指数:0.272)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出,在工业化规模、质量、速度三个细分层面指数来看,贵州省工业化规模、质量和速度呈逐级递增的态势,工业化速度明显优于另两项的发展水平,是“拉动”现阶段贵州省工业化发展的驱动力(见图1)图1 贵州省“两化”融合雷达图融合软度方面2010年,贵州省信息化规模和信息化质量均处于全国劣势水平,分别位列全国第25位和第31位(指数:0.065和0.153),但是信息化速度却位于全国第6位(指数:0.407),远高于前两者在全国的排名在雷达图上可较为清晰地看出,贵州省融合软度构成图呈尾端突起状,信息化速度指数明显高于其规模和质量指数贵州省信息化质量指数较低,列全国最后一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融合深度方面2010年,贵州省一体化规模和一体化质量均处于全国劣势地位(指数:0.012和0.156),分别列全国第27位和第29位而其一体化速度则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指数:0.379),列全国第9位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拉高了贵州省融合深度的整体水平贵州省一体化速度得分较高,说明其在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率、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增长率、网商规模增长率等方面都逐步实现相当的规模和速度,尤其是平均IP病毒感染增长率指标呈现显著的优势状态,在一个侧面也体现了贵州省保证一体化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向高质量跨越二 优势和劣势(一)总体状况201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优势指标共有9个,占指标总数的6.6%;劣势指标共有80个,占指标总数的58.4%二者共有89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65%(见表1)这说明贵州省“两化”融合的劣势十分明显表1 201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优劣势指标(二)融合硬度融合硬度是反映“两化”融合基础水平的指标201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硬度优势指标共2个,占该类指标总数(41个)的4.9%;劣势指标共22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53.7%这也进一步说明,贵州省不具有工业化的绝对优势推进“两化”融合发展,需要更大程度上发挥信息化和一体化的综合优势。
其中:工业化规模尚无优势指标;工业化规模劣势指标共12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100%全部指标都显示出显著的劣势状态,说明贵州省不具备工业化规模的优势,处于绝对劣势的状况这与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起步晚,工业技术水平落后有关,也反映了目前贵州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状况工业化质量尚无优势指标;工业化质量劣势指标共6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46.2%其中工业化质量劣势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地区人均GDP、工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六项指标上,说明贵州省工业产品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高新技术化不明显,亟待在这方面提高工业化质量水平向着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目标行进工业化速度优势指标共2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12.5%;工业化速度劣势指标共4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25.0%其中工业化速度优势体现在城市化率增长率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上,说明贵州省的城市化水平正迅速提高工业化速度劣势体现在电力消费量增长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率、工业就业增长率、工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的增长率上,反映出贵州省现有工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发展结构的不足。
三)融合软度融合软度是反映“两化”融合核心内容的指标201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软度优势指标共6个,占该类指标总数(68个)的8.8%;劣势指标共40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58.8%其中:信息化规模尚无优势指标;信息化规模劣势指标共19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86.4%这也说明贵州省不具有信息化规模的优势信息化质量优势指标1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4.8%;信息化质量劣势指标共15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71.4%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数呈现明显的优势状态,展现出贵州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效率条件人均通信业务收入、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信息产业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通信业务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网民普及率等十五项指标呈现出明显的劣势状况,在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贵州省信息化水平的活跃程度欠佳,通信业发展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尤其说明了贵州省与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市场尚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与贵州省人口、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欠发达的历史现状息息相关信息化速度优势指标共5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20.0%;信息化速度劣势指标共6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24.0%。
贵州省信息化速度的优势与劣势指标数相当,劣势情况相对明显,尤其体现在信息行业的各项增长率指标上,但广播电视网络收入增长率、网民增长率、互联网带宽接入用户增长率、广播人口覆盖增长率则拉高了信息化速度水平的整体得分在基础差、起步晚的情况下,贵州省信息化却存在着独有的后发优势,这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化速度水平,进而提高质量,加大规模四)融合深度融合深度是反映“两化”融合质量标志的指标201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深度优势指标共1个,占该类指标总数(28个)的3.6%;劣势指标共18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64.3%其中:一体化规模尚无优势指标;一体化规模劣势指标共9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100%这也说明贵州省一体化不具有规模优势一体化质量尚无优势指标;一体化质量劣势指标共6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54.5%贵州省一体化质量劣势明显,不具有优势指标一体化速度优势指标1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12.5%;一体化速度劣势指标共3个,占该类指标总数的37.5%就信息产业而言,贵州省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规模相对较小,软件产业、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化规划及咨询服务业也有待发展,这也是贵州省的一体化规模与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 结论与展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两化”融合综合水平居全国第30位在三大支柱中,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都排名靠后,其中融合深度在三者中相对较好从指数来看,贵州省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均高于一体化整体发展水平,三项细分指标呈现下滑趋势从发展模式看,贵州省介于“工业化、一体化双驱动”型与“工业化带动”型之间贵州省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省内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滞后与趋前进一步加大落差,规模受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基础较为薄弱,但发展空间和潜力极大,工业化质量水平仍处于欠发达的程度,亟待走出一条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道路信息化整体劣势情况比较明显,须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总的来看,贵州省面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较小的客观情况,应加快“数字贵州”建设步伐,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信息技术防灾抗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逐步缩小与其他省份的差距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贵州省应加快城市信息化、电子商务建设步伐,提高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业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工业化的发展重点要转移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改变固有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从而为工业化快速发展提供速度和质量保障。
信息化的发展重点要转移到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评估体系上,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一体化的发展重点要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扩大规模、提高普及率、保证管理能力和水平,优化“两化”融合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速度,实现贵州省“两化”融合的跨越式发展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