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村小撤并的几点思考.docx
7页脆的电铃都是村民辛勤劳作、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调剂品孩子们轻盈的脚步,活泼的身姿,欢愉的笑声让人感受 到了蓬勃的朝气与无穷的活力,自然而然地让人心生对美好 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小撤并了,村子还是原 来的村子,只是村子里没有了孩子的嬉闹,整个村庄显得暮 气沉沉,老气横秋加之,村小原本就是农村文化的聚焦地和发源地,原先 村子里的一些老者常常会去学校串门儿遇上什么难肠事 儿,让学校的老师帮忙出出主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老 师们帮忙写幅对联;万一手头拮据,找老师借个十头八块也 是常有的事并且老师们也都乐意献计谏言、挥毫泼墨、慷 慨解囊村民们谁家杀了年猪必然要给老师端上一碗,遇上 红白喜事也必然要请老师们坐个上席学校在老百姓的心目 中自古就是承载知识文化的殿堂,教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自 古就是足智多谋的先知,德高品正的楷模没有了学校和教 师的村子似乎缺少的不只是文化和文明,每次回村我都感觉 到村子里似乎缺少了先前的精气神儿村小撤并以后,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庆典礼仪、民间 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精粹……都处于无以传承的尴尬境地 村子里,学校是最聚人气的地方,农闲时村民们都愿意聚集 在学校门口,唱一唱曲子戏,拉一拉家长里短。
自村小撤并 以后,老百姓再难找到一个如此温馨的地方了一些民俗艺 术,像舞狮、舞龙、腰鼓等民俗演绎近几年已经开始失传, 记得我们上村小时,这些地方艺术都是学校写进课表,重点 传承的地方课程伴随着村小的撤并,乡村文化随之流失,这一现象值得 我们深思一些民俗精粹、民俗精神,孩子们只有身临其境 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韵味,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才能 渐渐产生兴趣,自觉地参与进去,成为文化传播者,传承人2、青壮年劳力外流,留守老人增多自从老家的村小撤并以后,这几年明显可以看到村子里 的田地更多的搁置,大片的良田渐而荒芜,偶有在田间耕作 者,也基本上都是白发苍苍的佝偻老人受地理环境所限,笔者老家所在村庄的村民居住比较零 散,距城市有四、五公里的,有十余公里的,也有二十几公 里的村小撤并以后,为了供孩子上学,这些年轻劳力统统 选择去学校周边租房居住,据说学校周边的房租也是水涨船 高,价格不菲孩子入学以后,这些青年劳力便在城市周边 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在老人和孩子两者之间,多数家庭都会 选择倾向后者,因此,村小撤并以后一些老人老无所倚,老 无所养的现象异常严重近几年,笔者老家常有老人生病良 久,子女毫不知情的现象发生。
一些老人突发急症,因为子 女不在身边,常常错失最正确治疗时间,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还有一部分老人成日与老屋青灯相伴,孤独寂寥占据了整个 暮年俗语有云:“生儿防老〞如假设村小不撤,很多子女必 然愿意陪在父母身边,端茶倒水,奉饭递米,赡养尊长,养 老送终这样想来,保留村小除过教育之外,不是还有更为 重要的意义,不是吗?3、 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增多据笔者城里的一位同事说:“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 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更为甚者, 因为家长无暇照顾,加之居住环境复杂,一些孩子过早地沾 染了社会不良习气,误入人生歧途不能自拔〞每当听到这 些纯朴的农村孩子进城上学以后不但不能进步,反而状况百 出,笔者都会痛心疾首乡村振兴要靠教育,但一部分乡村孩子进城上学非但没 有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反而因其难以适应城 市教育模式、成长模式,进而耽误学习,甚至贻误终身农 村孩子大都勤劳、善良,同时普遍又比较腼腆、胆怯,小学 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中途转学决非好事,学校、家庭、 社会三者应当为孩子们创设最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温床如此 这般,倒不如保留村小,让幼苗在熟悉的、适合自己的土壤 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结出硕果。
4、 教育投入增加,求学之路艰难近些年,为了减轻农民教育投入负担,国家相继出台了 一系列惠农政策如“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义 务教育营养早餐政策〞等,这些惠农政策的确为农民带来实 惠和福祉但据笔者了解,随着村小撤并,农民的教育投入 不降反增一是租房的租金高昂按每月600元计算,只房 租这一项,每年就需要7200元,加上水电费和取暖费等各 项开支,少说也需1万元左右二是各类课外兴趣班、学习 班价格不菲受当下社会大势所趋,很多家长盲目从众,都 要给孩子选择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兴趣班不报吧,怕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报吧,这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 开支再加上各类交通费、资料费,很多家庭都是入不敷出, 极为拮据笔者有一位发小,村小撤并后两个孩子不得不去城里上 学靠打零工生活的夫妻俩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疲于奔命 每逢和他相聚,他都会谈及高昂的教育成本,谈及谋生之艰 难他说:“孩子在城里上学以后,各类花销比以前增加了 不少为了供孩子上学,自己常年加班加点,也很少有时间 回老家看望父母,有时候真感觉自己愧为人子〞村小撤并,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孩子的求学 之路比以前变得更为艰难这样说来老家村小还是撤得有些 仓促了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小 不但不能撤并,而且还应该努力办好、办强、办出特色。
〞那么,如何才能办好村小呢?笔者认为必须落实好以下几点 措施:一是增加村小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农村学校正常运转 当前我国公办学校的办学经费多是依据学生人数由财政部 门下拨村小由于学生人数少,财政拨付的办学经费自然极 其有限虽然国家近几年大力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不足百 人的学校全部按百人标准下拨办学经费,但是,农村小规模 学校大都校舍老旧,教学设施落后,几万元的办学经费常常 只能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要让农民认同村小, 除教学质量外,教学设施的进一步优化亦是重中之重城乡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便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均衡笔者认为,村小的发展绝不能用教育成本来加以计算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村小经费投入,逐步缩小城 乡学校差距,使得小而弱的村小变为小而优,小而精,小而 美二是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 忧近年来,随着村小办学规模的进一步缩小,一部分优秀 村小教师纷纷弃农村,进城市村小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骨 干教师一个也留不住,这也使得村小教师长期处于青黄不接 的尴尬境地学校要发展,优秀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 国家为了留住乡村教师多次提升乡村教师补助然而,仅靠 金钱显然远远不够。
农村教师需要和城市教师同等的社会 认同感,一些地区在评优选先时往往会把乡村教师拒之门 外,一些地区在职称晋升时也不认同农村教师取得的荣 誉……这些做法寒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心,没有认同感自然就 不再有坚守下去的勇气乡村教师子女的入学问题无疑也是乡村教师的一块心 病城市教师的子女大都跟着自己的父母上学,但受划片招 生政策限制,很多乡村教师的子女均无法进入自己心仪的学 校就读育了别人的孩子,亏欠了自己的孩子这是无数乡 村教师的心声三是加强村小师资培训,基准村小办学定位教师职业 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充电的职业乡村教师外出培训, 外出学习的机会真是少之有少,好多乡村教师一辈子也没有 走出过家门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很难在他们的心田萌 芽生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乡村教师需要去外面看一 看,去外边走一走,禁锢在农村方寸空间里,他们的眼里永 远只有井口那般大的天地乡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教师眼界开阔了,素 养提升了,村小的办学定位才能被基准村小的发展离不开 一群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教师,显然,培训学习是提升教 师能力比较直接的途径之一四是鼓励村小个性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当前,村小的最大劣势是学生人数少,然而,村小的最大优势恰恰也是学生人数少。
和城市学校动辄六七十人的大 班相比,村小班额小,师生比率高,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 的实施和开展村小宽敞的教室便是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之一,笔者认 为村小的教室可以兼职图书室、阅览室、剧场、画室、音乐 室、器乐室、种植园、栽培室等多种功能室村小需要形成 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比如个性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等都是很好的办学策略五是吸纳多方资源,助力村小共同发展近些年,公益 助学形如初春之苗,绿遍大江南北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更是遍地开花,他们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对接、图书配备、 网络课程、公益支教等诸多方面给予村小支持,为村小带来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拓宽了村小办学的思路和眼 界携手社会公益组织,办精品村小不失为一种村小发展之 良策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下,在社会公益组织的助力下, 村小需要自我加压,谋求发展,为办好农民家门口学校夯实 发展之基总之,好的教育一定是能够融合多方资源,去粗存精, 汲取精华,形成自身特色的教育村小的历史使命还远远没 有完成,村小的未来发展远非一撤了之那么简单办优、办 好村小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乡村教师应当肩负的神圣使 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