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ppt
26页《〈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一 写作的时代背景: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简称《序言》)是马克 思在1859年1月为《政治经济 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 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马克思1859年时期的马克思二 基本内容: • 《序言》是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而写 的,但是在序言中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 的基本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研 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结论和指导方法 • 全文共分为7个自然段, 分四个问题,其 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是 本文的核心 (一)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的次序和方法(第1——2段) • 1、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 易、世界市场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 法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二)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动因 (第3段) •第一方面: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一些现实的问题的讨论中,诸如 关于林木盗窃法、关于摩塞尔地区 的农民状况、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 关税等等问题的辩论上,马克思感 觉到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 开始研究经济学,“是促使我去研 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 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1842——1843年间的马克思正处 于黑格尔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 马克思还是个黑格尔主义者•第二方面:理论上批判空想 共产主义的需要马克思当时的政治立场已经转向 了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思潮一 些错误的、肤浅的思想的批判是 促使马克思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另 一个原因马克思严谨的学术态度• 第三,现实契机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 报》编辑部,《莱茵报》被关闭 ,从而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进行 政治经济学研究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 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 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 决撤消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 回书房三)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 第4段) • 1、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结构 的原理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 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 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 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 础• 2、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的原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关于社会矛盾运动规律1)社会矛盾运动过程及其整体 性 2)客观物质方面变革与意识方 面变革的不同步性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的原理 1)这一论述对于认识当代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意义 2)如何理解“人类始终只提出 自己能够解决的的任务”这 句话的含义?5、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阶 段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理 1)几个概念的理解:“亚细亚的、古代的”、“个人的对抗”与 社会对抗、“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2)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 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四)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 的经过(5——7段)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过程,也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共同战 斗的历程 思考题: • 1、促使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是 什么? • 2、马克思怎样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 构? • 3、对思维与存在的现实关系,马克思是 如何论述的?4、对于社会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是怎样 揭示的? • 资本——————资本家 • 土地所有制————? • 雇佣劳动————无产者• 国家 • 对外贸易 • 世界市场• 研究方法————从个别到一般 • 叙述方法————从一般到个别与从个别 到一般 • 1)从一般到个别的叙述方式——先验的特 征 • “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 害的” • 2)马克思的叙述方式:从个别到一般 • “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 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 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 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 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 ,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第7段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 1)理想主义阶段 2)黑格尔主义阶段 3)费尔巴哈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阶段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结构: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几个概念的关系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 : 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一个社会形态下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关于“社会存在”概念需要注意的两 个问题: 1)“社会存在”概念的提出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2)关于“存在”与“社会存在”、“意 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存在————社会存在 意识————社会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