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doc
4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广外小学部 向俊兰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到国家下至集体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自古以来的教育,都要从小生活培养学生讲规矩,守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很简单的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由父母或老师来管理和约束,接着是团体管理,最后形成自我管理一、规范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道德,是人作为社会营生时人际关系交流的基本规则与准则,人在降生瞬间就已经置身于所属社会共同拥有的道德意识——社会习惯(和习俗)之中了社会习惯是潜移默化、无意识地渗透于个体之中的,而伦理与法则是作为和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以个人为目的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惟有以社会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尊重道德、遵守道德的平台和机遇,以此来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和道德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
本期平时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表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束缚小学生手脚的缰绳,而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营造 和谐集体的必然,也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二、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每天哪个时间接点该做什么一定让学生明确如课前的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下课后干什么,就餐必须自觉排队,进行餐前文化晚睡要守时,按时灭灯等习惯一)重习惯,明是非习惯是养成良好行为的前提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语文课上讲故事、分析身边的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班级中指定专人监督管理,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让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班级最新的真、善、美行为,并及时在黑板上进行公布自实施以来,《班级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班级常规镜当中出现的真、善、美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矩,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进行民主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及时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教育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三)常训练,抓反复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三周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要从细微处着手,创氛围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 10 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 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魏书生每天跑三千,三十一年不生病;每天写日记,出十八本专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学生每天按时上课,下课把自己身边一米之内的卫生搞好,下课后立即准备好下节课的必备的东西,就餐排队以及睡前该做什么,都自觉遵守每个时间接点的要求能长期坚持,慢慢的习惯成自然了三、培养的方法在规则的遵守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管的过细显得死板,过松难免散乱,如何把握好读是关键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越是现代化,越需要严格的规范和纪律积极的自由观说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时,他才是自由的。
学生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还必须经历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的转变,进而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前进的潮流教育促使学生不断社会化,规则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规则意识的渗透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自由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研究规则如何更好地通过自主来获得,在规则中让学生拥有自由,学会自主制度管理历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正确处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便成为其灵魂所在在一个集体操作过程中,应体现如下要求:(一)规则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真正体现集体智慧,由于规则是自己制定的,老师们、孩子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自觉接受,主动遵守二)坚持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对管理各项制度加以不断完善,顺应学校发展要求,有一定创新;坚持“粗精”原则,规则内容不宜过细,力求少而精,留给学生正常发展的自由空间三)学会创造性的宽容,不要事事都问,都处理,对学生应做到不压制集体意志和个人意见,确保学生富有个性地、健康地发展;四)规则的实施必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不断改进纪律管理的方式方法,使纪律由“控制性压力”状态向“自主性压力”状态转变五)教师要常于疏导,善于激励,师生间相互监督,合理利用好奖励与惩罚。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六)必须从小事做起,如不随意往教室的地面乱扔纸屑杂物,乱吐口痰,人走灯灭,每天佩带红领巾,自己的书桌摆放整齐,清洁后摆放好洁具等我们如果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坚持不懈,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一个人或班集体都非常重要,我们只要常抓不懈,终会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