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区核心区内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与方法研究-以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为例.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5955293
  • 上传时间:2021-07-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7.8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区核心区内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与方法研究以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为例 由 翌摘 要城市新区的快速建设使得周边的传统村落不断消亡,不仅造成传统文化消失,也降低了新区的价值空间阮涌村是高明区西江新城核心区内的传统村落,随着西江新城的开发建设,阮涌村一跃成为新城核心区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并承载了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功能通过对阮涌村的历史格局和特色资源进行分析,确定阮涌村的保护对象和价值,并针对新城开发带来的现实问题,提出全方位的空间保护控制、整体风貌整治,以及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发展策略AbstractRapid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areas makes the surrounding ancient villages continue to die out, which not only causes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regional culture, but also reduces the value of space in new areas. Ruanchong village is a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in Xijiang New Town core area of Gaoming District, and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Xijiang New Town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business services,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Ruanchong village, the article determines the value of protected objects. For practic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wn, it proposes strategies including full range of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pace, overall style renovation, and promot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reservation.关 键 词传统村落 | 保护策略 | 新城 | 核心区KeywordsAncient village | Protection strategy | New town | Core area0 引言近年来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一方面使得城市空间“摊大饼”式扩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不断消亡,淹没在城市化浪潮的激流中,传统地域特色逐步退化,“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现象尤为突出。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让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传统村落是特殊的物质形态遗存,是见证地区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新城开发中重要的价值空间在市场机制推动下的新区开发与传统村落保护博弈中,如何保护并发挥传统村落的价值,并融合到新区开发中,对于城市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阮涌村历史起源可以追溯至元朝至正年间,迄今已近700年,最早由区氏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定居,因环村多涌沼、后又有阮姓族人迁入并大规模建村而得名“阮涌”,历史上先后出过15名进士、48名举人,素有“高明第一望族”美誉全村分为阮东、阮南、阮西、阮北四坊,采用棋盘式建筑布局,四周被护村河包围村内辖有高明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不仅留有古民居群、古祠堂、古金库等文物古迹,还留存“蓬山耸翠、东社榕荫”等“阮涌八景”遗址,以及“吃角节”、“牛王诞”等传统习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景观风貌优美随着高明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江新城的启动建设,如何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确定村内最具价值的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实现阮涌村传统村落保护与西江新城建设和谐发展,成为阮涌村保护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

      1 对阮涌村的认知和判断传统村落是地区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代表地方特色风貌的建筑和风俗民情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传统村落保护对象主要集中在总体格局、历史建筑和风貌,以及文化传承三大领域[1-3],结合阮涌村的实际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1 总体格局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查证,阮涌村早期村落呈现“一环绕村”的格局,外环河流水系为村庄提供交通、供水、防御等多种功能(图1)《水经注》说:“水环流则气脉凝聚阮涌的水环村而过,人称“金带环抱”,印证了“引水聚财”的理想格局但是,随着水运交通被陆运交通替代,水系已失去最初的交通功能村落内部采用梳式巷道格局,多为花岗岩铺就,祠堂、民居均依巷而建(图2),具有特色的历史地段众多研究历史可以挖掘阮涌村独一无二的价值和特色,通过对空间格局的演变分析,为阮涌村的保护发展寻找可靠的史实参考,并为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1.2 历史建筑和风貌阮涌村范围内有两处区级文物单位,分别是阮北坊(“八大家”)古民居群和阮西坊古民居群(图3)古民居属于典型的明清岭南民居,采用棋盘式建筑布局,形成古民居群落古民居采用坐北向南格局,镬耳封火山墙,大理石砌墙角,并附有灰雕、砖雕、壁画等建筑装饰;其中,最大的特色在于对石材的应用,古民居的石墙脚最高有九层,达到两米多高,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此外,保存较好的古遗址还有大夫区公祠、古金库、古围墙、古巷道、古书院、古私塾、古桥等在人文景观风貌上,通过历史典籍整理得知,阮涌村古有八景之说(蓬山耸翠、东社榕荫、莲塘夜月、西园红荔、瀛洲晚眺、珠廟观澜、阮水环潮、疆滘渔舟),但现保存完好仅有3处,这也成为阮涌村保护需要关注的焦点1.3 文化传承除去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习俗外,阮涌村还保留一部分特别的民俗节庆活动,如二月初三吃角节、三月初三朴撑、四月初八牛王诞等,而传统的番薯包粉、松糕更是被誉为高明的十大美食,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对文化特色进行充分挖掘,并进一步筛选与判断,可以准确地把握传统村落潜在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稳固的后盾综合分析,阮涌村保护价值主要体现在水系环绕的整体格局、传统特色街巷和地段、特色民居建筑、古遗址节点、历史景观风貌,以及特色文化传承2 保护方法和发展对策保护和发展是当前传统村落建设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追求现代、舒适、便捷等需求下,传统村落原有的脉络和肌理正在逐步消亡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当前保护方法主要集中在整体保护基础上实现有限度的开发,并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等手段,实现传统村落整体品质的提升[4-7];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警惕单一[来自wwW.lW]的保护方式、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行为等对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带来潜在的危害[8]。

      在西江新城开发背景下,围绕“西江组团现代服务业集聚核心、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宜业新城”的总体定位,规划打造“一路三心”的空间结构,即以荷富路为中央轴线,串联生产服务中心、中央社区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三大中心;其中,中央社区中心强化服务集聚,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服务于一体,构建新城的公共服务中心(图4)对于地处中央社区核心区的阮涌村而言,不仅要顺应规划要求,加快自身在现代旅游产业上的建设,成为西江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重要的空间承载,更重要的是保护村落的传统特色和风貌,延续村庄的文化传承,使得传统村落的资源[来自wwW.lw5u.coM]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并获得持续的利用,成为游客群体集聚的重要保障本次研究提出“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的发展思路,尊重阮涌村发展的历史,从阮涌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阮涌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在保护历史文化不失真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大对现有空间格局、特色街巷、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等进行改造,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手段,加强阮涌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归纳总结,阮涌村发展需要重点解决3方面问题:①资源要素的保护,从整体格局到历史建筑全方位统筹;②特色景观风貌的营造,包括街巷风貌的保护和梳理、重点节点的塑造、特色景观的修复等;③保护中寻求发展,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植入现代城市服务,与新城功能的协调对接,并延伸扩展文化旅游。

      2.1 资源要素的保护——全方位的空间保护控制(1)村落格局的整体保护阮涌村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村落格局的历史变迁,包括构成传统村落环境的一切要素,周边河流水系、村落形态、空间格局、传统街巷空间、建筑、小品、构件,以及民俗民风、传统工艺等研究从真实性和完整性角度出发,提出分级保护策略,将全村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级进行保护(图5)其中,核心保护区内所有被保护的建筑及其环境,不允许随意改变现状面貌及环境;建设控制区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根据保护要求进行;风貌协调区围绕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充分展示古民居特征,延续传统建筑肌理,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特色在阮涌村范围内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2)历史建筑的分类保护历史建筑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地域特征,也是传统村落保护最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对于阮涌村的建筑保护,根据对建筑质量、年代、风貌的评价,通过保护、保留、改善、整修、翻建、拆除的手段对建筑分类进行整治(图6)其中,保护主要是针对能够反应传统建筑风貌的古建筑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保留是针对于传统风貌基本协调,无冲突的古建筑;改善是针对风貌一般、建筑质量较差的民居建筑,保持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重点是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与改造;整修是针对传统建筑风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民居,建筑质量尚好,短时内又难以拆除,对其外观加以改造;翻建是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原地翻建的措施,应按照风貌保护要求进行设计;拆除是针对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拆除后原则上不再原地重建,规划为开放空间。

      2.2 整体风貌的整治——恢复传统风貌,重塑村庄特色(1)历史要素环境整治历史环境要素是指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驳岸、树木等环境要素阮涌村是以明清古宗祠以及古水系为主要特征,加上整体风貌较好的古民居建筑群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本次研究以保护重要的历史遗存、尊重岭南水乡特色,以及恢复历史原有风貌为目标,通过采用传统地方材料新建与修葺建筑,恢复原有的砖石铺地、石阶、石驳岸,对围墙进行风貌整饬,通过树木植栽的精心配置,充分体现传统村落的鲜明环境特色(图7)2)街巷空间的恢复针对阮涌古村的发展要求,重点对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沿街建筑进行街巷空间整治第一,确保空间尺度的协调除特别规定外,现有传统街巷和便道均应保持现状宽度,新规划的街巷以满足交通要求和与两侧建筑高度形成与原有一致的比例关系而选定,两侧原有建筑物应尽可能保留,两侧新建建筑高度应满足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第二,保持空间构成道路两侧院墙、绿化维持现状,如需修复颓塌的院墙,则仍应采用传统块石砌法第三,修复街巷铺装恢复原有街巷铺地面貌,新建铺地用材也应与原有的道路用材一致,以石板、青砖和石子铺砌为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