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媒体,衰落,报告.docx
22页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传统媒体,衰落,报告 传统媒体走入互联网+时代 XX年1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集团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其他媒体资产 这是双十一之后,马云的有一大动作在我们大多数眼里对马云这一动作或许甚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花精力收购传统传媒这一夕阳产业面对这一疑惑,马云或许有不同的看法 阿里巴巴为何收购南华早报 近年来,传统媒体衰落迅速,在资本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却说“我们不这么看”,那么阿里对传统媒体究竟怎么看? 在蔡崇信的公开信中,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十分看好优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力量的融合 “在我们看来,《南华早报》在所在地区拥有标志性的地位,多年以来,其新闻报道都以高质量和可信度享誉国际但就像很多纸媒一样,在新闻报道和发行的剧烈变化过程中,《南华早报》遭遇了挑 战但这种变化恰好落在了阿里巴巴的擅长范围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两家公司能很好的互补 阿里收购南华早报,互联网巨头+优质传统媒体或将成潮流 虽然此前坊间曾有传闻,但阿里巴巴集团今天宣布收购南华早报的消息公布,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传统媒体普遍陷入困境的当下,传统媒体已经是不少人眼中的夕阳产业,那么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选择收购南华早报?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公开信里的回答是:我们不这么看 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对传媒界来说,至少能够带来三个启示:第 一、在陷入低迷之后,优质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稀缺品,将迎来价值重估;第二、互联网巨头正在取代传统产业巨头成为传媒界主角,这是新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第三、传统媒体自身实现转型已经被证明缺乏可行性,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或将帮助传统媒体追上数字时代潮流 也许可以预计,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各自展开全球化战略,类似的媒体收购将来还会出现 阿里巴巴能给南华早报带来什么 传统富豪郭鹤年及其家族退出,新兴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接手,这笔交易发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显得顺理成章 传媒业正处于大变局的时期,世界主要媒体集团已经全面转型,数字化基本完成,但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升级和渠道分发方面,传统媒体缺乏资源、技术和平台,而这正是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优势所在以南华早报为例,该报通过网站付费订阅的方式提供咨询服务,订户人数仅有数万名,注册用户也不到100万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玩法确实已经过时了,如今的新媒体普遍以影响力和流量盈利,而一些传统媒体还在死守付费订阅的老路。
从公布的消息中可以发现,阿里巴巴在收购南华早报之后,第一步就是要拆除付费墙,帮助后者向互联网转型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端三方面都有自身优势,能够令南华早报这家百年报纸在数字时代再度起飞,提高效率,建立移动分发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广 泛获取读者因此,蔡崇信在公开信中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机会,能够把《南华早报》的深厚传统和我们的科技技术结合,创造一个属于数字科技时代的新闻业未来 对于低迷的传统媒体行业来说,也许将会从南华早报即将发生的变化中获得启发 有一种声音认为,阿里巴巴在收购南华早报之后,必定会干涉后者的编辑权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国际上,独立编辑权是一种传统共识,涉及媒体价值最核心公信力和影响力,资方不会去轻易挑战 南华早报作为一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英文报纸,独立编辑权是基础,这一点牢不可破阿里也不可能掷下重金收购后再将其毁掉,这是常识即可判断的道理 根据蔡崇信的表态,未来阿里在帮助南华早报数字化转型之外,还将投资于采编力量,让内容生产的根基继续强化通俗地讲,应该就是编辑预算会提高、编辑记者人手会充实、人员待遇会提升,不变的是报纸的价值观——坚持质量、诚信、可靠。
日常的编辑决定将会由编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做出,而不是在董事会里 所以说,坚持独立编辑权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编辑权独立更有利于客观、真实、平衡地报道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因此在国际传媒舞台上,也需要一个熟悉东西方的国际性主流媒体来作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拥有独立编辑权、能够采纳多方观点、秉持新闻专业传统的南华早报才有可以担当这一角色 《华盛顿邮报》超越《纽约时报》预示未来传媒业潮流 阿里巴巴能否帮助南华早报在数字时代转型? 对照此前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的案例,可以说,胜算很大 XX年10月,出现了一个传统媒体转型的历史性结点:根据业界广为引用的网络流量统计研究机构披露的最新数据,XX年10月华盛顿邮报的多平台独立访问者数量以6690万对6580万超越纽约时报著名科技媒体网站Digiday的记者乔登·范林斯基称其为“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种种迹象显示,这种超越势在必行 XX年8月,华盛顿邮报以亿美元卖给贝索斯个人,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美国报业的悲剧但是随着贝索斯对华盛顿邮报的转型推动,后者访问量开始大幅增长从XX年10月到XX年10月,独立访问量惊人地增长了59%。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传统媒体转型的两种不同的样本以水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 王君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这句名言,今天用在“传媒的未来”这个题目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一方面,作为传媒发展支撑的物质和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为传媒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媒体开始走向衰落英国全国性报纸的发行量普遍下滑;日本的主流大报经营出现“赤字”;美国的报纸发行总量和广告收入双双下降,多家报纸已停出印刷版;加拿大的“媒体业正经受着地狱般的煎熬”?? 报业的衰退趋势,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的“报纸消亡论”,并从理论上探讨“报纸消亡”的动因与可能性,以便寻求对应之策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争论 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XX年,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预测: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XX年,他又在《美国新闻学评论》发表《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强调:“日报报纸读者数量将更加急剧地下滑”,事实上,“最后一个每天读报的读者”的消失时间将早于2044年10月。
迈耶教授的以上预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尔·盖茨和鲁伯特·默多克等媒体大亨都曾对此加以引用日本《每日新闻》前总编辑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于XX年11月做出了“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的预测;XX年他再次提出:“在2030年~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当然,对此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不绝如缕《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此表示了异议;瑞典增长最快的报业集团——地铁报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恩伯格认为:报业生机勃勃并且活得很好,这足以证明关于报纸即将消亡的报道被极度夸大了;XX年11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每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消亡的新闻工作者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以至于没有对面临的机会感到激动他说:“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则它不再会以今天被扔到我们门前台阶上那种方式存在,但它砰然落地的一声闷响,将在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各地发出长久的回声。
中国业界和学界对“报纸消亡论”大多持反对的态度早在XX年,中国 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就提出:“今天又出现了网络,这也是一种新媒体,而且是更先进的媒体但即使再先进,也不会把报纸完全吞掉”北京日报社长梅宁华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会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者菲利普·迈耶教授曾从事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并作为《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的记者,于1967年与同事分享普利策新闻奖淡出新闻界之后,他在北卡大学执教,并曾做过《今日美国》报的顾问1973年,他因出版《精确新闻学》一书而在学界中获得荣誉XX年,他获得美国公共舆论研究会颁发的“特别杰出成就奖”获奖评语认为:“他的一个简单的前提是:如果新闻记者采用一些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工具,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犯错误迈耶的学术背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都说明他在预测报业未来时不可能信口开河他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的后记中说,该书是为了警告报纸从业者,“并使他们更有信心”这说明,他有关“报纸消亡”的预测,不可能出于炒作的目的,而是基于对媒体未来的忧患意识 “报纸消亡”的动因和可能性分析 XX年5月27日,世界报业协会主席加文·奥莱利在世界报业广告大会上指出:“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死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
因为尽管XX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世界报纸发行量仍上升了%”这番振奋人心的话,令许多不希望看到报纸消亡的人喜不自禁 但事实上,金融危机并非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业界人士认为:“金融危机导致广告下降,广告下降导致印量下降于是,金融危机似乎成了报纸印量下降最好的挡箭牌这观点有其合理性,但要仅仅以此来解释报纸印量16年来的首次下降,那只能说是仅看到了问题的皮毛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报业衰退的实际拐点出现在XX年,这一年全国报纸的跌幅为10年之最而在“1995年~XX年全国报纸总印张年年增长,其幅度均在15%左右,其中最高的XX年达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络的影响力的上升《扬州晚报》总编辑徐向明直言不讳地指出:“全国报纸XX年的印量下降,深层次地看,我认为就是报纸市场影响减弱的一个表征,这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让报人感到可怕的是,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由此看来,报纸的衰退与新媒体的崛起与冲击、报纸影响力减弱有直接的关系金融危机只是‘催化剂’,并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XX年5月6日,曾斥资1060万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并拥有其10%股份的股神巴菲特也不无悲观地称:“对于美国的大多数报纸而言,我不会以任何价格收购它们,因为它们可能将持续地亏损下去。
没有看到衰退结束的任何迹象” 应该说,无论从感情还是阅读习惯上来说,“报纸消亡”都是许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XX年,一项针对中国四川、重庆两地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报纸是否会被其他媒体取代的问题上,78%的教师认为报纸不会被取代,总体上仍认同报纸的生命力”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如果报纸消失,仅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会很“想念”但这只是被调查者的一厢情愿,报纸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既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而繁荣 抛开对“报纸”的感情因素,下文从学理的角度对“报纸消亡”的可能性做如下分析 1.从传媒的发展规律看报纸的“宿命” 报纸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瑞典延雪平大学的罗伯特·皮卡德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联系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报纸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比西方晚,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报纸同样进入了“衰落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