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的受热过程.docx
7页第二章 自然环境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新旧课标比较分析【旧】 2.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新】2.1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 解释相关现象旧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新课标将老课标中的“运用图表”改成 “运用示意图等”,增加了“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新课标,侧重运用示意 图说明过程和原理,强调解释相关现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重点是通过示意图能够说明即可,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学生身边 的、生活中自然想象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用,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示意图的选取以 及生活中与大气相关的自然现象的选取显得极为重要二、内容标准细化核心概念是大气、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行为动词是“说明”、“解释”;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从新课标四个核心素养角度,确定学习主要目标是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需 要分清整个地球大气和对流层大气,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有很大区别大气的受热过程要设 计到的基本概念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大气反射、散射、吸 收作用,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温室效应。
针对素养水平1,可以是借助老师和同学,模拟实验或观察实验视频以及现成的示意图去 观察获取信息,进行说明并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针对素养水平2,可以是学生个体或者是小组,做模拟实验以及自己绘制的示意图去观察 获取信息,进行说明并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基于这条课标对于知识技能整体的学科要求较高,因此对核心素养更高层级建议做更高 的要求;但对观念和认识方面应该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标所述核心概念知识的特点,模拟实验的应该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或教师指导学生 来完成;建议以示意图和模拟实验为主,尽量直观、生动解释的案例(自然现象)与学生 关系越密切越好为激发学生兴趣,最好采用抛锚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问题的原因,学会 运用原理解释现象,学会知识迁移三、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看着表格,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比较的方法,全面认识地理现象,找到不同地理事项的异同点或联系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培养学生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能够准确 描述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和设 计模拟实验实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通 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四、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课时:大气是如何受热的,运用大气受热图进行原理讲解,最后有学生总结,之后 学生画图,观察学生画的图与多媒体上的区别,如果出错让同学们分组探讨,找对应的学生 进行解释说明,然后进行削弱作用三种方式的阐述并学会解释相关现象第二课时:保温作用我们学校周围有很多温室大棚,让有温室大棚的学生说明一下冬 天进入大棚的感受,以及冬天向阳班集体为什么太阳出来就会慢慢气温升高老师带领学生 进行总结梳理模拟温室效应实验,解释相关现象第三课时:热力环流原理以及知识迁移演示实验“海陆热力差异”,观察海洋与陆地 之间白天和夜晚风向不同的视频并进行解释说明问同学还有可能什么地方存在这种局部热 力环流运用示意图解释山谷风、城市风现象案例分析解释“巴山夜雨涨秋池”,小组讨 论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环流中工业布局、绿化等问题五、教学过程教学 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为什么月球日较差大?教学:出示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度数据,引出问题。
介绍: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使得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 的地方温度可达127°C,夜晚则降到零下183°C地球上有大气存在,使 地球上的白天夜晚的温差不大问:在这里大气层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能使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昼夜温 差显著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大气的热力状况”出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思考问题,了解本章 及本节主要内容,引 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启发新知, 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 知识铺垫宇宙火箭人造卫绘积雨云冲温故知新问题:1.对比说明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变化与运动特征2.说明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个部分?3•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补充知识:辐射的波长同温度有什么关系?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波长越短; 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学生通过自学,了解 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 削弱作用的主要环节 和特点过渡:运用示意图,说明只有47%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表,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2-33,说明太阳辐射通过哪些环节被削弱? 根据表格自主总结作用 形式参扁作用的 大m分被削弱 的辐射矗成的反射 作用作用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总结:1.吸收作用:太阳辐射在哪层被吸收了,分别吸收了什么光?臭氧在平流层吸收紫外 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在对流层吸收红外线活动1太阳的能量去哪儿了?吸收作用具有什么特点?选择性2•反射作用:参与大气成分:云层、较大尘埃无选择性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大气中的杂 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也越强3•散射作用:根据自然现象,思考散射作用的特点思考: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2•为什 么晴朗的天空呈蓝色?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一一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一一无选择性(天空呈白色) 补充问题:不同纬度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否一样?试解释 原因?不一样低纬度一一经过的大气路程短一大气削弱少一地面得到能量多 高纬度一一经过的大气路程长一大气削弱多一地面得到能量少 影响因素:1.经过大气层的路径长度2•大气层的厚度3•大气的成分活动2:学以致用一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1•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 的地区?2.为什么一天中总是早晨、傍晚较冷,而中午前后较热?3•朝霞和夕阳为什么呈橘红色?答案:1•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原故2•中午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短,早晨和傍晚经过的大气路程长让学生利用所学知 识,解释生活中的现 象,锻炼学生的地理 实践力,学习对生活 有用的地理3•日出或日落时,太阳光要穿过比中午更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波长较短的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长的红光不易被散射,即穿透力强, 因此朝霞和夕阳呈橘红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总结作业运用示意图和表格两 种方式总结,让学生 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 面感知本节课主要内 容,巩固所学知识, 整体感知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补充说明: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 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运用表格总结本节课内容:®弱射JK ¥ %uR1--嚳®呈 空预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部分内容,补充学案并地面和大气热量传递的 过程六、板书设计二〉短波辐射二> 长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地面吸收射向过 u 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七、课后反思本节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多采用文字材料与示意图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 学习获得知识,但由于高一的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还在养成中,需要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 学生提取重要的内容,以及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出完整的解答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 生如何用所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而让学生通过讨论,基本能够达到较为完整的答案, 更能起到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分析能力的作用。
本节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头的衔接不够流畅,介绍本章主要内容可以直接点 出本节课的课题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当中,也能够节省课堂时间;2•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 应当给予一定提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和目的,更有利于提取出有效内容;3•在解 释相关现象的过程中,学生在科学表达方面有所欠缺,这方面应当给予更多的提示与追问; 4.由于课时问题,因此本节课结尾较为仓促,在课堂完整性方面应当有所改进八、备课组评课陶扬老师:虽然新课标要求高一的教学以感知自然地理现象为主,要求弱化原理性内容 的讲解,但本节课中还是基本落实这部分内容,实际上不只是针对与学业考试的水平,也是 为学生高二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做法也是适应新招考改革的方式之一当前的教学要着眼 于落实课标,让学生根据原理解释现象部分,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学生的回答或者 说表达不够完整规范,这方面需要老师基于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慢慢落 实韩捷老师:注意教学中图片、示意图材料的选用,一方面要注意其科学性,尤其是地图 的选用,一定要注意图名图例的标注;另一方面是图片运用的适切性,本节课中用于讲解“不 同纬度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否一样?”这一问题的图片,学生很难从图中获取 正确答案,而用于讲解“为什么一天中总是早晨、傍晚较冷,而中午前后较热?”这一问题 的图片,则在使用中必须先向学生解释“太阳直射”这一问题,否则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齐艳梅老师:教态、声音方面较好,但导入采用的月球日较差问题,在结尾处没有予以 解决,应当注意设为和收尾呼应,如果采用地球与月球日较差比较的效果会更好,更与利于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复习部分内容较多,对于两节课时来说是可以的,但注意对于第一课时 来说,时间较长,且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性不大杨景伟老师:基本教学过程没有问题,但在自主学习部分,提出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先 给学生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表头进行填写,这样在自学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