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9816502
  • 上传时间:2017-10-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1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北京和巴黎, 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最著名的就是两座城市的轴线构图作为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和巴黎在旧城布局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范围均由历史上形成的最外圈城墙确定(原先的城墙已改成了环路) 市中心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 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 ) 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 , 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诺公园)城市的轴线不仅是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一种升华,而且是城市设计的高潮部分,使得很多城市的道路、建筑及景观布置均围绕着它展开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型式都很清晰清晰且规模宏大;它们都有宫廷建筑统领的建筑群,并且空间有序,高潮迭起;它们都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归于其上,而非自然堆砌形成。

      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体态,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就此分别对北京和巴黎两条城市主轴线的特点3.3.1 两种形成过程——两种结果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华之感以外也将城市的浪漫融入其中轴线的概念和定义轴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而且现在仍被普遍运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狭义上的轴线指的是中轴线,尤指中国传统城市中统领全城布局的对称轴, 《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认为,轴线是建筑群体或一栋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对称或均衡两部分间的中线,就是狭义上给轴线下的定义;《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指出: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的一条线,形式和空间等要素沿线排列作者以为城市的轴线式构图,关注的是轴线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故可理解为均衡与统领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构成的线型结构性要素。

      轴线的作用通过定义,不难发现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就是可以统领城市空间的形态构成,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具体而言,可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控制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轴线的性状决定城市的基本格局(网状、放射状) ;②组织城市空间序列——轴线上虚与实的组合与交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序列;③形成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天际线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城市轴线的构架;④展现城市标志——壮丽的城市空间轴线本身就兼具城市景观与认知地标的作用城市发展比较回顾两座城市的发展的发展历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有 80 多年的建都史和 3000 多年的建城史,最早是在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最初进行都城规划是在元代,其后经明清两朝修建逐步完善,但轴线式的城市构图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而巴黎的建都史则长达 1200 多年最初是从塞纳河上的城岛发展起来的, 城岛之所以成为最早的居民点主要是出自防卫的要求此后城市不断在自发增长中膨胀,仅城墙就经历过六次扩张,只拿破仑时期开始才进行局部改造,拓宽道路开辟轴线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北京定都之时就有全面完整的规划中轴线上的建筑前后布置空间搭配及高低错落全都通过统一考虑,自上而下一次建成。

      与此相配合, 城市道路也采取了正向的方格网体系,规制严整、主从有序而巴黎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的自发增长, 随着城市的膨胀城墙一共经过6 次扩张,城市的街道通过自发成长为网状格局从拿破仑时期开始,在旧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拆除城墙修建环路,拓宽道路开辟轴线今次探讨的主要是明清两代形成的北京城和到十九世纪为止建设形成的巴黎城市,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是因为到这两个时期两个城市的轴线式城市构图已基本成熟城市功能布局属于自上而下的一次性规划而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统领全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从南至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皇城大明门(大清门)--御街千步廊--(T形广场)--宫城南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宫城北门玄武门— 景山 —钟楼 —鼓楼轴线全长7.5公里贯穿外城、皇城、宫城,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六座宫殿遵循前朝后寝的礼制思想坐落其上,人工堆筑而成的景山,则是位居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既合理利用开挖护城河的土石,也迎合了吉地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说沿轴线两侧布置有城市重要的宗教建筑和行政办公机构:城南中轴线起始处的永定门内左右两侧兴建的天坛、山川坛(先农坛) ,以及在内城外东、西、北三面分别建的日、月、地坛拱卫皇城(图3-6),表现出崇拜天地、天体的宇宙论、自然观,而天、地、日、月居皇宫四方的象征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基本的宇宙中心论观念;太庙、社稷坛位于端门至午门中轴线两侧紧挨宫城, “左祖右社”的地位更加显要;遵从“左文右武”制度,皇城南门外中轴线左右两侧规则的部署了国家行政机构,东侧有文职六部及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等,西侧是武职五府等,宫城内东堂(文华殿) 、西堂(武英殿) 、东六宫、西六宫等配殿,都严谨按照礼制要求在中轴线上六大主要宫殿的两边对称排布且建筑的型制、规模等都依礼制要求而建表达其相应的附属地位。

      总的来讲,城市的统治机构区域是按照礼制的规划要求以轴线为依托的形态布置在城市的中间位置但这样的布置方式也使庞大宫殿区犹如一道屏障,影响到城市东、西部之间的交通联系,因此没有按照“面朝后市”的方式布置商业区,而是在皇城东西南北四侧均有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前门大街的商业中心除此之外的城市区域则多为居住建筑,由城墙分割为内城的居住区与外城的居住区虽然一墙之隔,但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决然不同值得关注的是,内城中布置着许多皇亲国戚居住的王府这些王府是内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但是也恪守着礼制,府宅的等级遵循祖制,所有建筑及细节的尺寸都定出了低于皇宫中相应建筑规格的最高标准,它们的位置选择也要避开城市代表皇权的中轴线,分布在内城的东西两侧,以示他们臣服与圣上从广场延伸或发散出去的放射性道路轴线,实质上发挥了这条东西向主轴和整个城市体系之间的联结作用巴黎的城市中轴线位于塞纳河右岸,自西向东依次为:卢浮宫--丢勒里花园-- 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绿化)--小圆形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贵族府邸)--星形广场巴黎的城市轴线是基于原有城市空间基础上不断进行规划改造形成的。

      始建于路易十四时期,以象征王权的卢浮宫为基准和起点,此后,轴线上又加入星形广场、协和广场和小圆形广场构成了轴线上主要开放性节点在奥斯曼规划改造时期又以城岛(罗马古道跨越塞纳河的地方)为基点,开拓了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轴,与东西主轴垂直相交与协和广场出这样就构架了统领全巴黎城市空间结构的“十”形轴线体系,将原有的东西向主轴线、岛城、塞纳河联系成有机整体不同于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中央建筑群对称布置,巴黎的城市轴线位于右岸西侧,宫殿出于防卫需求临近塞纳河,不追求正南北方位又由于建造时间不同,除卢浮宫丢勒里宫建筑群正中坐落在轴线西端,其他宫殿大多零散布置在轴线两侧,不是严格对称布局,它们的所有者也可以是国王或贵族,可互相转增如爱丽舍宫原为一位伯爵的私人住宅,后来几经辗转到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手中,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其中既有提供休闲娱乐的商业大街(塞瓦斯托波尔大街及其周围店铺(见图 3-19a))也有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中央大市场(见图 3-19b)) 与北京城中商业由于避让中央的统治机构而散至四隅不同,巴黎这种居中型商业布局,体现出巴黎对实用性的专著和北京一样的是,居住功能填补了右岸剩下的空间,而巴黎的居民也会依据身份等级而分区居住,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分区并没有用高墙进行明确的分隔。

      富人居住在城市中心地段,平民所居住的区域则在远离中心的城市边缘,这里地租便宜,只是靠近城墙塞纳河的左岸由于远离城市轴线,相对与右岸来说建设的较晚,因此在建设中出现了景观设计和功能划分的思想,主要集中有文化教育和军事两大功能综上,巴黎区域划分体现出了两个特点:a)相对于北京来说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并不是按礼制分区 b)由功能综合性区域向功能主题区域转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 18 世纪规划思想的引入,城市逐渐从功能综合型区域向功能主题型区域转变,左岸出现了将军事和文化建筑分别集中布置的方式这与古典主义出现,巴黎产生了理性的规划思想有关系塞纳河由东向西成几字形穿越了巴黎,将巴黎分成了左岸、右岸、中心岛屿三个部分波旁王朝开始,随着古典主义的诞生,巴黎产生了理性的规划思想,但由于右岸老城区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对其只能进行小范围的规划改造,而左岸的新建区域则有意识的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划分对主城区进行了“大拆大建”的改建,大量的运用了巴洛克式的规划手法,用放射式的道路轴线网络将宫殿、政府、纪念建筑、广场、绿地、林荫道、水面等景观性构成要素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化市容的目标社会文化背景15 世纪末,法兰西国王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帮助下有效抑制了封建贵族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自此,由于王权色彩的日益浓重,同时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定推动,法国宫廷文化得到大力发展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一直影响到17 世纪绝对君权体制下古典主义的盛行。

      以追求人文理性、几何秩序为指导的文艺复兴的规划手法,在法国被融入了表达权利和功绩的强权思想,思想与手法的顺利结合成为巴黎城市中轴线象征体系建立的强大基石古典主义本身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同时也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的美学追求和机械的自然观,所以在国王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法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强调秩序和主从关系的城市轴线,开始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发挥作用巴黎布局方式和北京不同,由于城市的形成方式为依傍塞纳河自然聚居,因此在城市形成伊始就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随机性很强,无礼制色彩巴黎的轴线系统主要形成于拿破仑三世的绝对君权时期, 以后的城市建设延续和发展了这一轴线系统可以说, 对君权的强调导致巴黎的轴线系统具有和中国相似的中心性所不同的是, 巴黎的城市轴线串联着丰富的公共空间、水面和绿地, 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开放性除主轴线外,还有很多副轴自主轴放射开去, 连结许多著名建筑和广场, 形成对景和借景(图 10 - d) 轴线要素轴线影响的城市布局轴线上的空间形态轴线蕴含的社会文化其四,中轴线上空间的虚实对比、收放对比,带来了视觉感受上视线的远近对比、视野的宽窄对比,也在人的心理上塑造了一种不断“期待→满足”的隐性轴线,加上虚实之间穿插布置的多种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建筑小品,如:牌坊、华表、桥梁等等,使得中轴线长而不单调,规模巨大而又主次得当、秩序分明。

      18 世纪下半叶香榭丽舍大街基本建设完成,以小圆形广场为转承点,大街向东是满种核桃树、长约 800 米的软界面,往西是以林荫道两侧的贵族府邸为主的长约 1300 米的硬界面,两种连续界面既有助于轴线形态的完整,又避免了单一实体界面的单调3.1 相似性北京和巴黎均以其城市轴线在世界享有盛名两条轴线在组织上也确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两个城市的主轴线上都布置了最重要的建筑群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和巴黎主轴线上的卢浮宫均为原来的皇宫或王宫所在地这两组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京故宫的建设可追溯到明永乐十五年( 14 17 年) ; 最早的卢浮宫创建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