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教案:板块3 2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75833602
  • 上传时间:2024-08-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8M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 题 二 古代诗歌鉴赏宣磔B多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一、(2021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 分)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整体 阅 读•回答问题❶快速阅读上述诗歌,补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①由标题中的“ 和”可知,这是一首 诗②由注释可知, 南丰先生是一位_ _ _ _ _ _ _ _ _ _ _ , 写出了他对生活的向往③ 这 首 诗 写 出 了 陈 师 道 对 曾 巩 的 ,表现了曾巩既向往,又有 情怀❷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首联| - 抒出山感受 ( 抒情)W I — | 写路上所见 | ( 描写)W | -1 Z ~ ~ |(抒情)-1心系苍生, 决妹曲l i ~ | (抒情)提示:❶ ①唱和 ②隐士高人 山水田园/ 隐居 ③敬重仰慕 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心系苍生的济世 ❷向往隐居生活, 带题 细 读 • 研练真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 .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 .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C [ C 项, “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 文 “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不如飞鸟自在]⑵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 仕 ”与 “ 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 仕 ”与 “ 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向往的尾联 “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 “ 独善其身”与 “ 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他 与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答案]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二、( 2021 •新高考全国I 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 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盆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7 整体闻读• 回答问题❶快速阅读上述诗歌,补写画线部分的内容 1) 由标题中的“ 寄”可知,这是一首 诗 2) 由注释①可联想到白居易的《》 ,进而推知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比较接近,应该也是被贬为 后所作 3) 这首杨巨源作为白居易的好友所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同时以 的态度鼓励友人切莫消沉,要自信、达观,要始终对仕途充满自信❷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江白马寄州司- 首 联 -一起笔■ 1问 候 江 州 司 马 的 生 活 和 心 境1( 抒 情 )- 颔 联 -- 承笔rl_____________口 ( 写 景 )I ( 抒 情 )先写诗人题诗相赠找不到鸿雁,再写友人远在天边像“ 病鹤” 遥望长安( 写 人 )提示:❶⑴寄赠 (2) 琵琶行江州司马 (3) 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昂扬乐观❷聊一聊当地的山川风景,为其宽心 劝诫之意和盘托出Z带题细读• 研练真题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根据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 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 一衣带水”的典故, 表现出朋友之间“ 天涯若比邻”之意C .第六句中的“ 病鹤”指的是白居易, 他怀恋长安, 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 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 [ B 项,“ 表现出朋友之间' 天涯若比邻' 之意”错误 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浪浦曾闻似衣带”意 思 是 “ 我曾听说温江蜿蜒流淌像衣带萦绕” ,表现的是渝江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选项错析技巧](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题 干 中 的 “ 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除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 ”和 “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栗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答案] ① “ 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 惠远东林住得无”用 “ 惠远” “ 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 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三、( 2021 •新高考全国n 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 分)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⑶ 注】 七月诗:指 《 诗 经 •风 •七 月 》 ,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0整体阅读• 回答问题❶快速阅读上述诗歌,补写画线部分的内容①由标题“ 示儿子”可以联想其另一首《》诗,其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爱国情怀② 由 注 释 “ 七月诗”所给出的内容来看,这首诗的内容必然要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相关③在这首家教寄语诗中,诗人告诫子女要,关心农事,,学习先贤,报效家国❷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 议论)( 议论)( 议 论 )( 议 论 )提示:❶ ①示儿 忧国忧民②劳作和农事 ③热爱劳动 勤奋读书❷ 教子诚恳做人、带题细读• 研练真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 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 . 诗人认为,生逢“ 明时”不必读书求仕,“ 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 .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 [ C 项,” 诗人认为,生逢' 明时' 不必读书求仕,' 躬耕' 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诗人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2) 诗人指出“ 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 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 分) [ 解析] 从题干来看,要 理 解 “ 诗人指出' 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 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 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说的用意 “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 思 是 “ 天下大道,都 在 《 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 ,诗人在此指出《 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 六经》 ,发奋阅读,“ 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 思 是 “ 切记一定栗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 ,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答案] ① 蕴 含 于 “ 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 诗经》中 就 有 像 《 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四' ( 2020 •全 国n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 ^ 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 作 “ 糟魄”,《 庄 子 •天 道 》 : “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整体 阅 读 • 回答问题❶快速阅读上述诗歌,补写画线部分的内容 1)由标题“ 读史”可知,这是一首,诗人就读史有感而发,表达某种观点和看法⑵注释①在颔联,有利于理解将史事以讹传讹、以假乱真的事实;注释② 在颈联,有利于理解 的道理 3) 这首诗歌表达了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精神。

      ❷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提示:❶⑴说理诗 (2) 低俗的东西难以成为精华 (3) 怀疑和批判❷ 难现贤人的精神X 带题细读• 研练真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 .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B [ B项, “ 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 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最终交给何人评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真此诗说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 2)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 分)[ 解析] 阐述的道理应从诗句中分析得由,比如颈联的意思是“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经典,记录下的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时要画出人物精神一般难,揭示“ 出史书的编写者难以做到绝对客观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则要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即读史书,包括学习一切书籍时都要有批判的精神。

      [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 考向分苗]1 . 选择题题干表述命题角度命题重点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贯折,不氐颂的7 项是Q021年、2020年) / 下列对这首诗的货析,不亚确的一项是( 2019年及以前)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关键字词、句子含意的理解2 . 简答题题干表述命题角度命题特点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019年 全 国 I 卷)诗句含意理解①多选尾联;②兼顾表面含意和内在情感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幌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2020年新高考全国I 卷) /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0年全国m 卷)形象特点及作用分析①分析意象作用;②概括或比较形象特点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 2021年全国乙卷) /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表达技巧、语言赏析①问法宽泛:不 用 “ 修辞手法” “ 表现手法”等较具体的问法,而 是 用 “ 什么手法” “ 分析”等较宽泛的问法。

      ②考查的技巧 用?(2019年全国n卷)相对灵活,主要考查表达方式( 描写和抒情) 、 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2021年新高考 全 国I卷) /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 仕 ”与 “ 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2021年全国甲卷) /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020年全国新高考n卷)思想感情概括或分析①有分析与概括两种要求②既考某联某句,又考全篇③题干情感用语灵活,如 " 感 情 " ' ' 情绪 ” “ 心态”等④由重感情变为思想与感情并重⑤答题要点不单一,多指向情感的丰富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