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特色护理.ppt
64页中医特色护理 2013.12.12中医特色护理2二、 如何开展中医特色护理三、中医特色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一、什么是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一、什么是中医特色护理?•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中医特色护理中医护理特色1——整体观• (1)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如肾合膀胱,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 心合小肠,其充在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中医特色护理•••如患者局部肢体骨折,可因环境改变,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导致腹胀、便秘等证如夏天,南方的病人要防止出汗过多,因此药物和饮食上都应避免辛温之品,以防伤津耗液冬天,北方病人汗液不易发泄,护理上应助其出汗,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加衣被,以促热从汗解中医护理特色1——整体观• (2)人与自然(地域、四季)的和谐: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特色护理• (3)整体护理:中医的整体观,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变化,病人体质的强弱以及外界环境对病人影响等因素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从而获得对疾病和病人的整体概念,并给予整体护理• 护理工作中正确认识人的整体性、个体性,帮助其调整内环境,适应外环境,以获得身心平衡,即中医护理追求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护理特色1——整体观中医特色护理辨证施护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施护”� (1)辨证就是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临床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加以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证”中医护理特色2——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如何认识这些“辨证方法”?����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经辨证: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卫气营血:把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类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特色护理� (2)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具体的护理措施。
� (3)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病人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医疗重在辨证,护理重在“据证”护理中医护理特色2——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4)辨证施护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1)因时护理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与病理有一定的影响,异常的气候是诱发疾病的重要条件护理上要依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予以保健、养生、用药的指导中医护理特色2——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1)因时护理– ① 冬天人体腠理致密,服辛温解表药后,让患者稍加衣服或喝热粥,使邪随汗出;– ② 夏天人体腠理疏松,服用辛温解表药后,要观察患者的发汗情况,防开泄太过后伤津中医特色护理– ③ 而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的时间性• 有些慢性病往往在气候变化时发作或加重,如哮喘、中风• 经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一般上午6: 00~ 8: 00 为发病高峰• 支气管扩张患者在上午4: 00~ 6: 00 发生大咯血情况多见• 高血压患者下午的血压较其它时间高1)因时护理中医特色护理•对心血管、肺部疾病的患者特别加强凌晨这段时间的病情观察1)因时护理– ④ 据此, 中医护理主张因时护理, 强调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疾病加强巡视、注意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2)因人制宜• 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体质、文化修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① 在用药的药量上,成人大于小孩– ② 阴虚之体居室要通风,给予清补养津滋阴之品,忌食热补食品,慎用温燥药– ③ 阳虚之体要避风寒保暖,给滋补温热之品,慎用苦寒药中医特色护理3)因地制宜• 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护理上要加以关注– ① 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 ②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 ③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 ④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中医特色护理• 包含按摩术、拔罐术、贴药术、熏洗术、耳穴压豆、太极拳等方法易于掌握,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疗效快、经济适用、百姓易接受的特点体现了“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原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医护理特色3——传统中医中药技术中医特色护理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的具体内容二、如何发展中医特色护理充分开展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丰富中医护理中医特色护理(一)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 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施护方法辨证施护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发展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就要让护士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中医特色护理压疮的护理﹡瘀血红润期:– 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每天2~4次– 艾灸开始时距受压局部4 cm,以后逐渐远离,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10 min,每天2次,以温通气血﹡气滞血瘀期:对于表皮溃破、创面较浅者,可四黄液外敷﹡蕴毒坏死期:予3%过氧化氢溶液、0.9%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可用生肌玉红膏或九华膏外敷,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中医特色护理胃脘痛的护理� 寒性胃脘痛– 临床表现:患者胃部疼痛伴喜温恶寒、口不渴、尿清– 护理原则:温胃散寒– 护理措施:• 中药热奄包热敷上腹部• 艾条灸中脘、双足三里,告之温灸后半小时不宜洗澡• 饮食调护:告知患者饮食宜温胃散寒之品,如山药、红枣、红茶等,并可适当选用姜、葱、胡椒之类作为调料,忌食生冷瓜果并注重给病人保暖中医特色护理胃脘痛的护理� 热性胃脘痛– 病人疼痛:有灼热感且伴喜凉恶热、口渴、尿黄者– 护理原则:是和胃泄热– 护理措施:• 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用泻法• 按摩上腹以止痛;• 饮食调护:可选用梨、西瓜汁等清凉饮食• 不宜热敷及艾灸中医特色护理(二)丰富中医护理的具体内容• (1)生活起居护理• 古代医家认为,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四时变化及阳气消长的规律,否则,会引起人体的早衰与损寿。
• 《黄帝内经》有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中医特色护理(1)生活起居护理防风——• 季节特点:春季阳气初生,人体抵抗力弱,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 预防措施: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意骤减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以发生感冒、流感等民间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中医特色护理••季节特点: 夏天阳气旺盛,昼长夜短,人体易受暑邪侵袭预防措施: 晚睡早起,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夜间切忌露宿室外或直卧窗下,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阻遏身体阳气通达和宣泄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 1)生活起居护理• 防暑——中医特色护理• 长夏防湿——• 季节特点:湿为长夏主气,温度高、湿气大是这个季节的典型特点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且湿性重浊,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 预防措施:虽然自觉大热,不可过度贪凉,避免久从湿地,以免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1)生活起居护理中医特色护理防燥——• 季节特点:秋季,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气干燥,西风肃杀,因此要避免燥邪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燥咳疾病的出现。
• 预防措施:在起居时间上要早睡早起,由于暑热潜伏体内,所以不要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使内热不得宜散,俗话所说的“秋冻” 就是这个道理晨起做一些较平和的运动,打太极拳、保健操等,运动量不宜大,不能使身体有大汗,而加重身体的干燥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这样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1)生活起居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冬防寒——• 季节特点:冬天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季节,天气寒冷, 要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侵害• 预防措施:起居上要早睡晚起,最好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要尽量注意保暖,躲避寒冷,以保养好人体的阳气1)生活起居护理中医特色护理凉平热食物性质温(2)饮食调护寒中医特色护理••作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通便、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滋阴等饮食调护:– 风温(邪热壅肺):鱼腥草、金荞麦根各 30g煎水代茶饮,以清肺化痰– 淋证(热淋):可多食西瓜、绿茶、冬瓜、赤小豆等,以清热利尿通淋2)饮食调护• 寒凉的食物——西瓜、绿茶、冬瓜、赤小豆、芦根、丝瓜、萝卜、梨子、白菜、鱼腥草等中医特色护理• 温热的食物——生姜、葱、韭菜、辣椒、胡椒、羊肉、狗肉、牛肉、鸡肉等。
• 作用:温里散寒、补肾壮阳• 饮食调护:– 胃脘痛(寒邪犯胃):饮食宜温、热、软、烂,可适当选用姜、葱、胡椒之类作为调料,以温中散寒– 眩晕(肾阳虚):胡桃仁粥、枸杞羊肉粥以补肾助阳中医特色护理咸苦甘食物五味酸(2)饮食调护辛中医特色护理辛味的食物——芥末、胡椒、洋葱、茴香、生姜、香菜、陈皮、薤白、苏叶、薄荷等• 作用: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饮食调护:– 感冒(外感风寒):香菜粥、苏叶薄荷粥,以祛风散寒– 呕吐(肝气犯胃):良姜陈皮粥、佛手煎水代茶喝,以理气宽胸,和胃解郁2)饮食调护中医特色护理甘味的食物——山药、大枣、粳米、鸡肉、饴糖、蜂蜜、甘草等• 作用:滋养补虚、补脾和中、缓急止痛• 饮食调护:– 泄泻(脾胃虚寒):莲子粥、山药茨实煲鸡以温中散寒– 胃脘痛(脾胃虚寒、里急腹痛):饴糖姜枣汤、蜂蜜鸡蛋羹,以温中散寒、健脾止痛2)饮食调护中医特色护理•作用:收敛固涩、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表敛汗、固冲止血、固涩止带• 饮食调护:– 泄泻(虚产夹杂):乌梅丸以涩肠止泻– 汗证(心血不足):赤小豆红枣汤以养心补血敛汗2)饮食调护酸味的食物——乌梅、山楂、梅子、杨桃、五味子、金樱子、马齿苋、赤小豆等。
中医特色护理苦味的食物——苦瓜、橄榄、枸杞苗、蒲公英、芥菜等• 作用: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通便的作用• 饮食调护:– 咳嗽(痰热郁肺):青橄榄炖瘦肉、天冬炖梨汁以清肺止咳– 圆翳内障(肝热上扰):枸杞蛋花汤以清肝明目2)饮食调护中医特色护理• 咸味的食物——如海带、海藻、淡盐水、淡菜、乌贼鱼、猪蹄、鸭肉等• 作用:软坚散结、润下、补肾、养血• 饮食调护:– 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海带、海苔、紫菜以软坚散结– 肾炎(肝肾阳虚)淡菜、鸭肉以补肝肾– 产后缺乳(气血虚弱):猪蹄通草水以益气养血,佐以通乳2)饮食调护中医特色护理• 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灌肠、熏洗、足浴、贴敷、静脉给药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 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疾病的证型给药,并随气候、季节、昼夜的变化, 选择服药的方法、温度、时间等3)药物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寒证疾病,药宜热服、温服– 热证疾病,药宜凉服– 清热凉血、止血剂宜凉服– 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胶囊装好吞服;膏剂用温开水冲服– 危重患者要少量多次频服– 补养药宜空腹服(3)药物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安神药夜睡时服– 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 益气升阳药午前服– 对于解表发汗药,如桂枝汤饮后热饮, 并加被以微微汗出– 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 发汗药以每日午前服用为好– 催吐药宜在清晨服(3)药物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情志护理方法:清静养神、心理疏导、顺意疗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疗法、以情胜情法等。
– 老年人, 主要是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 而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主要是消除他们的恐惧感、绝望感,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情志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 中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是导致疾病衰老的重要因素• 中医护理十分重视情志护理, 主张怡情自乐, 恬淡宁静, 戒躁戒怒, 心情愉悦4)情志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5)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如太极拳、八段锦)、音乐疗法等• (6)专科护理:主要包括疾病护理、症状(体征)护理等中医特色护理(三)充分开展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中医特色护理• 耳鼻喉科– 开展清利塞鼻腔冲洗技术,用于鼻渊各个症型,以达到减轻鼻粘膜充血、水肿,清洁鼻腔,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冲洗液组方:辛荑花、白芷、菊花、川芎、藿香、黄芩、薄荷各50g、细辛30g、冰片10g、鱼腥草100g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中医特色护理• 耳鼻喉科– 中药喉部离子导入,缓解急慢性咽喉炎而致的咽喉部不适、颈部胀痛不适等症状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疗效显著。
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中医特色护理• 骨科病区– 采用中药封包技术,通过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慢慢地渗透入经络血脉,调理气血、祛风散寒、通窍、活血、止痛、利水消肿之功,以及强筋骨、补肝肾等作用封包组方:野菊花 70g,白芍花60 g,仙茅40g,淫羊藿 50g,薄荷40g,决明子40g,乌药40g,杜仲60g,肉桂30g,补骨脂40g,磁石20g)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中医特色护理• 儿科– 采用白芥子泥敷背,治疗小儿肺炎咳喘(痰热壅肺)起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等病证白芥子泥组方:白芥子 30g研末,加白面 90g,用水调好,做成饼状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中医特色护理• 儿科– 采用丁香肉桂散脐敷,治疗因肠道湿热引起的小儿腹泻起清热利湿、固泄止泻止痛的作用丁香肉桂散组方:取丁香、木香各 15g,肉桂7g,共研细末,放入布袋中,取纱布绷带固定于小儿脐上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中医特色护理• 外科采用针灸、耳豆、穴位注射、按摩等技术解除尿潴留• 综合病区采用耳穴压豆法、气功、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疗失眠• 各科室采有外敷九华膏、生肌玉红膏、艾灸来治疗Ⅱ期以上压疮,使用耳穴压豆法、拔罐、外敷中药、艾灸等方法减轻疼痛,缓解便秘。
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中医特色护理临床案例分析中医特色护理案例一病情简介• 患者,女,58岁,因“中下腹疼痛1周” 于2012年4月5日拟“腹痛查因” 入院• 入院症见:精神良好,中下腹疼痛,呈隐痛,夜间痛甚,得食则减,时吐清水,乏力,纳眠差,大便黄每日行2~3次,黄褐色,稀烂,小便淡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恶寒,无胸闷胸痛,偶有头晕,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细发病以来体重减轻6斤中医特色护理• 既往史:自诉有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发现高血压病3年,最高达180/100mmHg,平素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具体用药不详),控制效果尚可自诉有”止痛药”过敏史,服用后出现起皮疹,否认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7℃,P:73次/分,R:20次/分,BP:142/87mmHg,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2012年4月7日我院胃镜检查结果为十二指肠浅表性溃疡案例一病情简介中医特色护理案例一辨证思路• ①确定中医病名:缘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导致中焦气机运行不畅,故见腹痛;故中医诊断• 胃脘痛• ②确定中医证型:中下腹疼痛,呈隐痛,夜间痛甚,得食则减,时吐清水,乏力,大便黄每日行2~3次,黄褐色,稀烂,小便淡黄,无恶心呕吐,偶有头晕,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细。
综上所述,属于证型• 脾胃虚寒中医特色护理• ①加强保暖,多晒太阳,切勿受寒,避免劳累;• ②保持情志平和,避免忧思恼怒;• ③饮食宜温、热、软、烂,忌生冷瓜果、清凉饮料;多吃温阳健脾之品,如莲子、龙眼、大枣、羊肉,并可适当选用姜、葱、蒜、胡椒、等调品• ④艾条灸中脘、双足三里,告之温灸后半小时不宜洗澡• ⑤予中药热包热熨上腹部,嘱患者平时注意穿衣保暖案例一 此病例可以开展哪些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⑥按摩内关、足三里穴位• ⑦拔火罐:中脘、关元、足三里• ⑧中药宜温服• ⑨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⑩耳穴压豆控制血压:选穴皮质下、高血压点、降压沟、内分泌、神门、心选用药物:王不留行籽每3天1次贴压,每天按摩3次,每次按摩每个穴位15 ~ 30秒案例一 此病例可以开展哪些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患者,男,42岁,因“机器压榨致右前臂疼痛、流血、活动受限4小时”由急诊收入院• 入院时症见:神清,表情痛苦,右前臂疼痛、流血、活动受限,胸腹无疼痛,无咳嗽咯痰,无胸闷气促,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体格检查:36.8℃,P:90次/分,R:20次/分BP:137/80mmHg案例二病情简介中医特色护理• 专科检查:右前臂尺背侧广泛软组织挫裂伤,伤口流血疼痛,可见肌腱断裂及骨质外露,肢体肿胀,可扪及骨擦感(+)。
右拇指感觉稍麻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肤温暖,指动尚可可及右桡动脉搏动• 辅助检查:我院急诊X光片示:右桡尺骨骨折案例二病情简介中医特色护理• 外力损伤致右前臂疼痛、流血、活动受限,外伤损及气血,阻滞脉络,舌淡红,苔薄白乃损伤初期瘀血未化热之象,脉弦主痛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压榨伤”范畴,证属什么型?• 气滞血瘀• 该证病位在筋骨,病性属实,标实本未虚案例二辨证思路中医特色护理• ①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田七瘦肉汤,鱼肉粥等• ②予中药封包外敷患处,每日1次• ③中药熏洗,每日1次• ④桃花膏外敷,每日1次案例二此病例可以开展哪些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 ⑤蜡疗包外敷患处,每日1次• ⑥耳穴压豆:选穴肝、肾、内分泌选用药物:王不留行籽每3天1次贴压,每天按摩3次,每次按摩每个穴位15 ~ 30秒• ⑦予右前臂伤口处四黄液湿敷每日换药1次案例二此病例可以开展哪些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三、中医特色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特色护理(一)将中西护理有机的融合,博采众长, 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方向• 在当今临床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辨证施护,护理形式多样,强调情志护理,重视饮食调护,考究方药及服药护理,以及多种多样的功能锻炼。
• 且中医技术便捷、安全、有效、低价,与西医护理优势互补、相互兼容,以增强疗效,深受患者欢迎中医特色护理(二)中医护理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实践,继续探索• 随着中医护理理论及技能在临床中的深入实践,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 因此,鼓励中医护理科研的开展,推动中医护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 鼓励、引导、帮助高学历、高素质护士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以促进中医护理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中医特色护理64中医特色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