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外学生的来源与去向.doc
6页1. 杭外学生的来源与去向(全部截止到2009年改制)o 杭外面向全省招生,方式是市内先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再统一参加杭外的入学考试每个城市,具体到每个学校有固定的名额,譬如宁波有40名学生拿到准考证,录取20人;舟山30人取15人入学考试分两场,笔试和口试:口试是复读老师老师读的一段不知名外语;笔试分为语文和数学我当年参加的语文考试是在无纸笔的情况下,听一段时长将近一个小时的关于航天飞机的音频,再发试卷根据录音里的信息答题;数学则是一道关于二进制的大题o 杭外包括初中和高中,期间是直升的,也就是说杭外学生不用参加中考只是初三上要学完初中所有内容,期末考试有一个分流考,淘汰总分倒数五十名以内的学生少掉的名额由英特外国语学校(一所在杭外校内的分校,也就是当年没考上杭外但差不了几分的孩子去的学校,现在也都独立了)的前五十名补充,高中不对外招生o 高三保送/自招名额数量可以用「惊人」来形容,还有大量和杭外合作的海外高校可供选择,包括日本、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等这也是后来的改制原因之一——所谓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总之,选择性极多的升学方式让大多数杭外学生既没有中考,也没有高考2. 顶尖的人文教育o 学习《红楼梦》。
语文组规定,在初三下学期里每个星期都至少有一节课用来学习《红楼梦》,形式包括同学做presentation,老师讲解,写读书报告等等o 制作自己的随笔集初三下,每个学生都要整理自己三年的随笔,编辑制作一本自己的随笔集o 贴一份杭外高二语文寒假作业:o1. 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并做《论语》评点§ 评点直接写在书上,最好做到页页有批注§ 建个博客,选择自己的精彩评点上传,要求至少十则§ 强力推荐读井上靖《孔子传》2. 采风寻根:做一次春节民俗采风,寻找、体验、发现生活中的儒学,形成一篇调查报 告最好图文并茂,可以上传至自己的博客上)3. 以“我是怎样读小说的”为话题,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不少于1000字开学后以电子稿形式上 交)§ 曹文轩《小说门》:从来没有看什么小说理论著作,这次可以看一点人教版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就是按曹文轩的体系来编纂的§ 戴维·洛奇《小说艺术》:没有“体系”才是这部小说随笔的迷人之处§ 马原《小说密码》:在大学开小说鉴赏课的作家,课上得不错§ 以下小说集任选一本读读吧:§§ 中国短经典系列:莫言《姑妈的宝刀》、王安忆《姊妹行》、张炜《钻玉米地》、苏童《白雪猪头》、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方方《哪里来哪里去》《麦子》、李锐《厚土》、叶兆言《写字桌的1971年》、毕飞宇《唱西皮二黄的一朵》、范小青《哪年夏天在海边》,这个系列搜集了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在沉迷于外国短篇小说的智慧与宏大主题时,别忘了中国作家的本土特色与眼光。
§ 外国短经典系列第三辑: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的《石泉城》、约翰•厄普代克《父亲的眼泪》、雷蒙德•卡佛《我打的地方》、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游戏的终结》、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爱情半夜餐》、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雨后》、津巴布韦女作家佩蒂纳•加帕《东区挽歌》§ 时评”类书单推荐阅读:§§ “时评”是高二下和高三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种样式,除了高一、高二上推荐的那些书目外,可以买些“新”书,一头扎进中国当下现实里,沉思,辩驳,发出自己的声音:新星出版社《给理想一点时间》、李承鹏《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柴静《看见》、周辅成《问道者》、崔卫平《迷人的谎言》、陈嘉映《价值的理由》、基辛格《论中国》、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o 2013-1校本选修课自主选课课程目录o1. 幸福课•青春2. 科技小制作3. 播音与主持4. 青春课5. 女红(女生)6. 影视艺术欣赏和评论(初级)7. 中国象棋基本杀法初二上8. 航模社兴9. 无线电测向兴3. 包容大气的校风o 和其他对于早恋视如虎狼的学校相比,杭外是对校园恋爱(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最不设限的。
o 有同学说杭外人骄傲排外,这点其实就像清华和北大,复旦和同济,UCLA和USC之间的竞争一样,只是中学之间罕有这种情况发生,杭外又是和很多中学横向比较,而没有固定竞争对手,所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说实话这点并不完全否认,但抛开和其他中学对比时的情况,杭外人在做人做学问方面,胸襟气魄毋庸置疑4. 最强大的英语教育o 每天中午要背诵英语课文,背诵的课文要求语音语调和录音完全一致课文来源包括教科书以及其他的自选教材,譬如新概念英语和Tour USA. 这是杭外英语的真正秘诀每天中午可见听着录音拿着书,排着队等待背课文的同学o 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比如mini play,配音比赛等等听起来似乎是很常见的活动,但哪个学校能把将近一半的课时用来「不务正业」?这些绝对不是走过场5. 丰富的课外活动o 模联 因为杭外模联足够繁荣,已经玩出一朵花儿来了,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过一届美苏内阁会议模拟古巴导弹危机,代表们分成美国内阁和苏联内阁在不同地点开会,之间的沟通由大使负责每天会有新的动态,比如美方派间谍拍导弹照被发现了,还要发布声明等等,双方都可以讨论采取任何措施,中间由危机委员会斡旋,完全做到「模拟」这两个字。
最奇特的是那次会议是中文会,不像传统模联中,英语重要性高于一切;在除去语言限制之后,是真正用知识储备和敏锐度在博弈o 社团 绝不逊色于任何大学社团,远胜其他中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没有中考,同学可以从初中玩到高中吧o 辩论 传统辩论强队o 四大节 英语节、艺术节、科技节和文化节,还是一句话,绝对不是走过场的节日,是真真正正体现了杭外精神的一部分很多年过去了,很多节目到现在还会有人提起来,比如《疯狂的跑蛋》(2007年),并严重提高了跑蛋在食堂的销量^^ 还有一些剧比如《雷雨》《Chicago》《霸王别姬》等等,会是杭外人永远的共同回忆o 十佳歌手大赛 谁参加谁知道~6. 美丽的校园我没有见过比杭外更美的中学校园了随手贴一张在人人上看到的阮存凡同学拍的照片7. 壮哉我杭外大食堂!杭外食堂有牛排、关东煮、烧烤(羊肉串、鸡心、鸡腿等等)、台湾卤肉饭、拉面、版面、馄饨、三鲜面/米粉、三鲜砂锅、麻辣烫……注意啊我们是中学不是大学!只有一个三层的食堂!8. 校友 不久前有一个关于杭外和南外(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外的姊妹学校,也是Roy厉的母校)段子是这样的:南外人说,「习总访美带的翻译是南外的!」 杭外人说,「习总访美带的女儿是杭外的。
」 当然这只是大家关心最多的校友之一还有楼下不少同学提到的陈立杰大神,高一保送清华,高三收到谷歌offer,各种国家级竞赛一等奖,还有流传于杭外的各种传奇段子……杭外的毕业生强大的有很多,就不赘叙了2009年改制===================================此处仅是向非杭外人科普,杭外同学或者对杭外改制感兴趣的请看@庞随的干货大官话是这样的1. 保留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牌子和完全中学独立建制,“初高中一贯制”办学模式,经过3年左右时间过渡,逐步恢复学校公办性质学校隶属省教育厅,管理整体划归浙江教育学院,作为浙江教育学院的附属中学,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 从2010年起重新恢复仅面向杭州市区招生与此相适应,办学规模调整为42个班,其中:初中12个班、高中30个班,其中中外合作办学12个班,每班40人注:原为面向全省小学招生,初中36个班一届12个班)3. 从2010年起,将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中招生规模调整为4个班,全部面向杭州市区招生招生办法采取“推荐加电脑派位”办法注:原为”推荐+测试“方法各小学每班推荐名额1-3名不等浙江省非杭州市区小学只有部分定向小学有推荐资格4. 为避免杭州外国语学校因调减办学规模造成资源闲置,减轻学校运行费用压力,通过与浙江教育学院开展合作共建,把现有杭州外国语学校校园置换给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按照杭州外国语学校新的办学规模,在规划用地范围内,按照高质量办学需要,建设杭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园。
变化总结:1. 从公办私营改制成公有2. 缩小招生人数,一个年级从原本个11班减少到4个班3. 招生范围从全浙江省缩小到杭州 (原来的分校,英特外国语学校被允许从全省招生)4. 从原本的自主考试招生变成小学老师推荐加摇号5. 生源缩小导致「师资过剩」,大量优秀教师被调离6. 强行迁校把学校让给隔壁的浙江教育学院,再另外盖一所小点的让杭外人搬进去7. 变成浙江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浙江教育学院是什么?当年的专科,09年刚好升级到三本大部分杭外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刻意的羞辱而且那段时间百度地图真是太机智了,搜索「杭州外国语学校」已经查无此地,只能搜「浙江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后来又改回来了09年杭外改制是我第一次经历充满悲壮意味的反权威事件刚才搜索了一下当年同学写的一些文章,感慨良多杭州外国语学校改制纪录 放一个链接杭外人做了哪些?1. 联名上书 高年级的学长组织全校同学签名名签了,未遂说实话意料之中2. 堵省教育厅门口3. 在广场用白蜡烛摆出「 I love HFLS」 HFLS是杭外的缩写我记得那天晚上还下雨了,我们一边护着蜡烛不被浇灭,一边听学长学姐讲杭外的故事黑夜,雨天,蜡烛,寂静的人群,那一幕永远也忘不掉了。
当时老师也没怎么拦着,过了很久才有年级主任过来赶我们回去上晚自习,想想老师们更难过吧,还得违心做恶人4. 网上发表文章不仅是学生,很多在杭外授课过的老师都写过还有一件事,百度贴吧「杭外吧」从2009年因为敏感内容被封到现在,至今已超过五年半此处感谢@杨桃提醒)最后再贴一篇林巍洋学长的文章《杭外人的语言》看到这个标题,你以为我说的是英文么?亲爱的,并不是的杭外的英语固然好,我看到2001届的杭外王学长,谈及自己的初恋,一句话“她和我都能把老友记英文对白倒背如流”杭外人对英语的确有一种美妙的情节,每天中午熙熙融融地涌入教师办公室,而英语老师往往在冬日的阳光里面,摊开一本《新概念英语》慵懒地听着学生的发音,在某些瞬间目光一冷,犀利地注视着学生两瓣红唇,拿出或肥硕或纤长的玉指(忽然想起杭外吕革平的馒头手…虽然他教化学),悠悠的来一句“如果发这个音能够放上两个手指,必然是极好极好的”工作了这么多年,碰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却依旧忽然能够在某个午后惊醒,耳畔一阵激灵,然后莫名其妙地在叠衣服的时候,哼出“pumas are large,cat-like animals…”一如我男友唱陈奕迅的歌那般信手拈来…但是,HOWEVER高亮一下,我承认,英语确实是杭外人的骄傲,如同土豪金是iphone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抹去的一缕色彩,英语确实在杭州地区,给这个学校一些标示。
但,不是唯一的标志,也不是唯一的语言英语好的学校很多,南京外国语不好么?上海外国语不牛么?人大附中不高端大气上档次么?更不用说我在香港教的那些小朋友…正如我们启德的副总裁Larry老师经常和我说“英语不是一种专业”而我们从踏入杭外的第一天,就知道,杭外里面,很少有窝里斗的情况,我们永远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中生所以,哪怕是杭外人,也不会以“杭州地区最重视英语教学的学校”认为,这个是杭外的不可替代性然而很有趣的一个事情,就是在某个杭外老师家里吃饭,她儿子是杭外的毕业生,我的学弟,左手边是我的同时,金竞老师,2005级,也是我的学弟,这一桌杭外人坐在一起,却一样八卦校友的前世今生,说的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