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建筑之心得.doc
2页绿色建筑之心得学习绿色建筑有些时日了, 不仅仅局限于关于绿色建筑的知识, 还有包括对 于整体性的重要的了解 在能源缺乏的当今世界, 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当是首当 其冲当前世界 , 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 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 , 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 结果所谓绿色建筑 ,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 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 / 再利用 ) 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 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 ,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 建筑等,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 “人、建筑、自然 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为了更清楚的明白绿色建筑, 本人还特别了查阅下国内外关于绿色建筑的相 关资料: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 20世纪 60 年代,而我国绿色建筑 的起步始于 20 世纪后半叶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 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3年V •奥戈亚(V • Ol-gyay)在《设 计结合气候 : 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 的设计理论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着作《设计结合自 然》一书中 , 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 效途径与设计方法 , 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70 年代石油危机后 , 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 , 太阳能、地热、 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 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 出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 ,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阿莫里• B •洛温斯在文章《东 西方的融合 :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 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 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 20 世纪后半叶 ,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 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 ,绿色建筑 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 京宪章》,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 21 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随之在一 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 , 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 “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 年年底, 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 , 系统地提出 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 并应用 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 ,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放眼历史,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 , 世界各地的原始 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 , 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 命之后 , 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 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 , 但是却助长 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 ,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 ,生存环境恶化 ,人类住区渐 为灰色所吞噬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 : “上古之世 ,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 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 用自然条件 , 就地取材 ,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 , 科学技术产 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 ,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 的人。
无休止膨胀的欲望 ,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 , 生存环境恶化20 世纪 60年代, 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 , 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 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 问题, 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 ,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 类本身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即: “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993 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 至此,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高潮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 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 做出的独特解答 , 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 土取自于大地 , 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 ; 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 我国传统 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 “源于自然 , 融于自然”一直以来中华文化里就有一股天人 合一的气质,但是又有多少文人志士明白个中道理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 至此, 传统的高物耗的发 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 , 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实行新的、有 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 即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是该进 行先进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时候了, 这需要我们每个公民也有良好的意识, 从点 滴做起: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理性消费,低碳出行珍惜和保护我们赖以生 存的家园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片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