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电话网网间结算体系.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18128
  • 上传时间:2017-08-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网网间结算体系摘自《电信竞争规则与市场监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作者罗明伟按照网络业务类型,我国现有的网网间结算政策体系总体上可以分为本地业务(含固话和移动)网间结算政策和长途业务网间结算政策,其中本地业务网间结算政策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移动网与移动网、移动网与固定网、固定网与固定网等网间结算政策,长途业务网间结算政策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国内长途结算政策、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结算政策 一、本地业务网间结算政策从网间互联的网络类型是否相同,本地业务网间结算政策又可以分为同质网络间的本地业务结算政策和异质网络间的本地业务结算政策一)同质网络的本地网间结算政策同质网络本地网间结算政策包括移动网与移动网间通话结算政策,固定网与固定网间结算政策移动网与移动网间的本地通话网间结算费率一般为 0.06 元/分钟,属于固定费率形式固话与固话间本地通话结算费率基于计价资费标准对半分成的形式确定,计价资费标准是依据原来政府定价的市话资费标准,即固话前三分钟 0.22 元,后续每分钟 0.10 元来确定根据统计,我国的市话资费标准大约为 0.11 元/分钟,因此按照固话标准资费 50%计价分成确定的结算费率也与每分钟 0.06 元相接近,所以一般业界都把 0.06 元/分钟作为我国电信业网间结算的基准价格。

      尽管由于固话套餐应用等,我国固话使用实际资费在变化,但固话与固话间的本地业务结算价格仍然是按照原有的标准资费对半分成来确定总的来看,同质网络本地通话结算费率可以大概归结为“双向结算、6 分基准” 本世纪初,我国的本地网区间通话(主要是县到地区市,县与县之间通话)原来为 0.40 元/分钟,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电信监管机构多次降低涉及本地网区间的落地结算价格,实现区间通话和区内通话费率无差异,涉及本地网区间的网间结算费率已经降低至 0.06 元/分钟 (详细见表 8-1)表 8-1 我国本地网间结算费率(2013 年)主叫网络 被叫网络 结算政策移动运营商A移动运营商B移动运营商 A 向移动运营商 B 支付人民币 0.06元/分钟固话运营商A固话运营商B固话运营商 A 向固话运营商 B 支付通话费的50%;如果通话使用固话运营商 B 的本地区间干线电路,固话运营商 A 向固话运营商 B 支付 0.06 元/分钟2013 年 12 月,我国电信监管机构决定对移动网与移动网间话音结算实行非对称结算政策,移动市场主导者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话务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用户话务之间的网间结算实行非对称结算,当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拨打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时,中国移动向其他运营商支出的每分钟 0.06 元网间结算费率,要高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拨打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时需支出的每分钟0.04 元结算费率。

      二)异质网络的本地网间通话结算费率我国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间的结算政策的形成具有历史沿革性,与我国电信市场改革历程紧密相联上个世纪末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拆分出来后,形成了移动网与固话网间的“单向结算“政策机制,即移动拨打固话时,作为主叫的移动运营商须向作为被叫的固话运营商支付 0.06 元/分钟结算费,而固话拨打移动时,作为主叫固话运营商无需支付结算费给作为被叫的移动运营商单向结算政策形成的历史决定因素是移动收费方式,由于移动过去实施双向收费,固话拨打移动时,作为被叫的移动运营商仍可以从用户处收费,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成本补偿,所以无需再通过结算获得二次成本补偿,这也是过去实行移动双向收费的国家常见的做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行移动和固定分业经营,移动运营商得到快速发展并享有市场优势,而限制不能进入移动领域的固话运营商发展困难,因此单向结算政策作为一种扶持固话运营商和防止市场格局过度失衡的救济措施,在相当时期内一直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我国推动实施移动单向收费,移动作为被叫逐步实行免费,移动主导运营商要求按照网间结算基于成本的原则,改变单向结算政策,实行移动网与固话网间的双向结算政策,但面临市场格局不均衡矛盾突出和固话用户数逐步萎缩的事实,电信监管机构并未大幅改变单向网间结算政策,而是逐步小幅调整原有政策,将固话过网呼叫移动的网间结算标准由免结算费(0 元/分钟)提高到 0.001 元/分钟,形成固话网与移动网间实行“双向不对等结算”的政策现状,使得结算政策成为平衡利益分配和市场格局的重要工具,参见表 8-2。

      表 8-2 移动与固定网间结算费率(2013 年)主叫网络 被叫网络 结算政策移动运营商 A 固话运营商 B 移动运营商 A 向固话运营商 B 支付人民币 0.06元/分钟固话运营商 A 移动运营商 B 固话运营商 A 向移动运营商 B 支付人民币0.001 元 /分钟的费用(2010 年 6 月 1 日前不支付结算)二、长途业务网间结算政策我国的长途业务的网间结算政策是以本地业务网间结算政策为基础由于我国固话网和移动网的长途以及 IP 长途的收费方式长期存在差异,因此形成的长途业务网间结算方式也存在差异2000 年 12 月我国实施电信资费调整改革后,基于固话网拨打的长途业务便实行“一费制” ,固话用户拨打长途无须收取本地通话费,而移动和 IP 长期实行“叠加收费制” ,用户使用 IP 长途时需要同时缴纳本地固话资费加上 IP 长途资费,使用移动拨打长途时也需要同时缴纳移动本地通话资费和长途资费,因此在长途业务网间结算资费上形成更加复杂的机制,比如当用户拨打 IP 长途(如 179XX 长途)时 IP 运营商无需向主叫网络运营商支付结算费,而当用户拨打 CIC 长途(CIC 为运营商代码,如 19X 长途)时,长途运营商无需向主叫网络运营商支付结算费。

      随着我国逐步推行长途一费制和 IP 长途逐渐萎缩,我国长途业务网间结算结构也在逐步简单化表 8-3 我国长途业务网间结算费率(2013 年)呼叫类型主叫网络长途(IP)网络被叫网络结算政策(货币单位:人民币)注:1.长途运营商 C 向用户收取长途费2.A 与 C,或 B 与 C 可能是同一运营商普通长途运营商 A 运营商 C 运营商 B 运营商 C 向运营商 A 支付 0.06 元/分钟,并向运营商 B 支付 0.06 元/分钟IP 长途运营商 A 运营商 C 运营商 B 运营商 C 向接收端的运营商 B 支付0.06 元/分钟由于历史沿革形成资费和结算政策差异,用户使用相似的业务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结算方式,比如固话用户拨打其他运营商的异地移动网络上,主叫固话运营商需要向被叫移动运营商支付网间结算费 0.06 元/分钟,而如果固话用户拨打其他运营商的本地移动网络上,主叫固话运营商则只需要向被叫移动运营商支付 0.001 元/分钟(参见表 8-3) 这种结算政策差异往往直接影响电信运营商相关业务的资费结构设计、资费水平和业务竞争力三、短彩信业务网间结算费率短信和彩信业务进入市场并实行网间互联后,为了推动短信、彩信业务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电信监管机构数次大幅降低了短信、彩信业务的网间结算费率,比如 2008 年底短信业务结算费率从 0.05 元/条降低为 0.03 元/条,彩信业务从 0.50 元降低到 0.10 元/条。

      2013 年 12 月,我国电信监管机构决定短信业务结算费率再次降低为 0.01 元/条,彩信业务结算率降低到 0.05 元/条(参见表 8-4) 表 8-4 短彩信业务网间结算费率(2014 年)主叫网络 被叫网络 结算政策(货币单位:人民币)短信运营商 A 短信运营商 B 短信运营商 A 向短信运营商 B 支付 0.01 元/条彩信运营商 A 彩信运营商 B 彩信运营商 A 向彩信运营商 B 支付 0.05 元 /条四、业务台结算政策对于用户通过网间互联拨打业务台(如 114、120、122、95XXX、96XXX 等)的通信中,我国电信业采取网间结算方式与用户通过网间互联拨打另一用户的结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并不区分固网或移动网呼叫,而是一律由主叫网络运营商向被叫网络运营商支付 0.06 元/分钟这一政策有利于加快业务台信息资源发展一方面,这一政策可以鼓励电信运营商通过自身运营的 114、100XX 等业务平台为其他运营商的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业务台入网可以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网间结算收入,这一政策可以鼓励电信运营商向社会业务平台经营者提供优惠措施,促进社会业务台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表 8-5) 。

      表 8-5 业务台网间结算费率(2013 年)主叫网络 被叫网络 结算政策(货币单位:人民币)运营商 A(用户)运营商 B(业务台)运营商 A 向运营商 B 支付 0.06 元/分钟五、我国语音业务网间结算体系的主要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的网网间结算体系主要特征如下:(一)长期实行以零售资费为历史基础形成的网间结算体系我国网网间结算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在零售资费基础上,比如固话网与固话网间按照过去市话政府定价 50%分成的结算标准,移动网与固话网(单向)实际上也是最初参考固话网的资费水平制定,移动网与移动网等之间的 0.06 元/分钟的网间结算标准延续了 0.06 元/分钟的结算基准,因此以零售资费为基础是我国网间结算体系的重要特征二)我国网间结算体系形成反映我国电信改革轨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