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入门级导游词.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39282452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入门级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岳麓书院参观,我是来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习团的xxx,很荣幸成为大家的导游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岳麓书院的历史所谓的书院是区别于政府兴办的官学的一种私人办学方式,中国历史上私学的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到唐宋时期,因政府的高度自信和相对自由化的文治,“学馆”普及,而新型“书院”更是登峰造极到了北宋时期,书院尤为鼎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四大书院,它们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了解了关于书院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来我们向上走岳麓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璿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潭洲(现长沙)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各朝代,至清末的光绪29年(1903)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称为千年学府前门上面的这块“千年学府”的匾额是1986年也就是岳麓书院建院1010周年、湖南大学定名60周年的时候由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予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集长沙籍著名书法家欧阳洵的笔记而成。

      走过了刚刚跨入的前门,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号称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现在我们就到了岳麓书院第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赫曦台它的由来呢与书院历史上一起有名的学术峰会有关岳麓书院是以传承理学而闻名的理学,是儒学到了宋朝时的一种转变,史称“程朱理学”,它注重仁、义、礼讲究忠孝廉洁但却比儒学更趋于唯心这次学术峰会是我们书院当时的山长即院长张栻邀请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来院讲学,出现了书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学术盛事——朱张会讲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学生有千余人,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而这个台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事情而建立的据说当时张式和朱熹每天早上登岳麓山看日出,每当日出东方,朝霞似锦的时候,朱熹便指着太阳说:“看赫曦,赫曦” 赫,就是红色的意思,曦指朝阳,看红色的太阳赫曦台原是建在岳麓山顶的观日台,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命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下面我们看一下墙上的两个字,关于这个寿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当时的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的宴会上所谓的鹿鸣宴是指古代举人中举之后乡绅为他庆祝而举行的宴会,引文在会上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悠悠鹿鸣食野之萍)。

      重赴鹿鸣宴是指中举的举人在60年后如果还健在而且德行也很高便会被邀请参加当年中举举人的宴会这也很不容易了,在古代,考科举的人奋斗到70多岁的也不少见,要重赴鹿鸣宴不但要求你年轻中举,而且,还要长寿当时的山长罗典,就是岳麓书院历史上仅有的两个重复鹿鸣宴的山长之一当时,正当文人雅士们喝的正酣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说:“我也来凑凑热闹结果受到了嘲讽,正当他转身要走的时候,一个文人清高地说:“这里是岳麓书院,哪里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听到这话,那老道反而不气了,他捋了捋胡须,操起墙边的一把扫把,蘸着地下的黄泥“刷刷”两笔就写成了这个寿字,之后便转身扬长而去再也不见了踪影当众人回过身来看着副字时觉得它苍劲有力,犹如龙蛇盘绕,非同凡响,当罗典派人在寻找道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个字就传为了仙迹一方面因为遗憾,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传统所讲求得对称美,罗典后来就在寿字的对面写了这个福字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福字的笔力就远不如对面的寿字也有这么一说,在南方话里“福”和“虎”同音,而这个福字就犹如猛虎下山,寿字则是龙蛇盘绕,象征我们岳麓书院是卧虎藏龙之地除去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福和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美好的企盼。

      这个福字中间有一块水泥点,据说,站在台上的柱子前闭上眼转三个圈走过去,如果能摸到那块地方说明你是个有福之人可以让大家试一试如果没摸到,就说它是个有寿之人下面我们看一下这幅岳麓书院的整体平面图,我们看到岳麓书院分为四个部分,讲堂及两边斋舍是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书区,讲堂右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左后方是园林区,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斋舍,祭祀专祠排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悠远的纵深感,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台的顶端有许多小方格,方格内的桃型叫做团圆寿,所谓的团圆寿是指福寿无头无尾,绵延不绝四个角上是蝙蝠,取“遍地是福”的意思顶的中间是一个阴阳图,代表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下面,请您走下赫曦台我们看这个台子是个“凸”字形建筑,这是标准的古代戏台的建筑形式这个台子建在这里,也说明过去的书院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且也有着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赫曦台外侧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履》,《麻姑献寿》,《拾玉镯》等传统戏剧故事,造型别致,形态自如,还有代表传说中八仙的萧、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风格。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门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它是古将军门式结构,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基本格局,现在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原岳麓书院的大门是在现江边的桃子湖路,牌楼口处过去的书院就是从那里开始,包括整个湖大作为和岳麓山在内我们先看门上的这块匾额它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所赠宋真宗就是那个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他在政治上作为不大,但是十分喜欢文学,他听说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现在已经成为湖南标准的广告用语了,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这块匾也有一个故事,当时,我们书院的一位老师出了一个对联,上联“惟楚有材”结果被老师看好的几个学生都没有对出来,反而是一个被认为平时不务正业的学生对除了下联,从此以后岳麓书院再也不只以成绩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养。

      这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惟”是发语词,“于”也是这句话就是说:“啊,楚地有人才,是呀,这里最为兴盛”这幅对联挂在这里一点也不夸张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千年庭院》中就说过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以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门口骄傲地挂着这副对联,口气甚大,但低头一想,也不能不服气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看一下门口的这两块汉白玉抱鼓石,也叫上马石它多摆在古代官宦人家门口并不是说踩着它上马,而是你去往人家,看到这块石就必须下马,回去时到了这里才可以上马,已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象征吉祥如意,反面是锦鸡芙蓉图,象征锦上添花,下面是鹭鸶青莲图,象征一路清廉的意思这块石头是当时书院的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搜查贪官曹百万家里发现的便把它赠给了母校。

      为什么摆在官宦人家的石头会摆在这里呢?这就与岳麓书院的治学方针有关了,岳麓书院讲究的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当官,走入仕途在岳麓书院历史上,真正做了状元的只有一位,而各方面的人才却层出不穷,这也是与他的治学方针息息相关的书院是古代文人建筑,广泛应用寓意深刻的对联,雕刻,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家教训等与建筑结合,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的就是书院的二门,二门在抗日战争时被毁,后在北大的日本留学生吾妻重二提供的照片的帮助下得到重建二门上挂着“名山坛席”匾额,名山在中国指的是五岳,而在湖南指衡山,在这里指的则是岳麓山因为衡山是以岳麓为尾峰的坛席则是一种讲学方式,老师在讲坛上坐着讲课二学生们则站在下面或是可以拿一个蒲团席地而坐两边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点明书院的地理位置在大麓脚下名山之中分别出自《尚书》和《史记》,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的过厅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对贤心”,是清朝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撰写现在请回头看大门和二门之间地上的中轴线并非直线,这是因为长沙是一个战略要地,每一次农民起义或是战争都会攻打长沙,而且,几乎每次都会祸及岳麓书院,后来一位算命先生说书院犯白虎星,书院的中轴线如同一把利剑一样直刺向白虎星,所以要避免灾祸就必须移动中轴线,于是这个中轴线就向左偏移了5度左右。

      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 “潇湘”泛指湖南,“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读书人为什么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呢?这里有一个说法,古代士人学子赶考是在三月,此时恰是槐花开的时候,而考完返乡则是在八月,此时恰是槐花落的时候,槐花的一开一落之间就决定了一个读书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读书人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也有一说“槐市”是皇帝在其皇宫外苑中的一片槐林,在这里,允许文人政客品评时事,在这里指在岳麓书院可以不受禁忌畅谈国事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这并不是毛主席所写更不是他所创,这块匾早在毛主席来岳麓书院求学之前就挂在这里了,而“实事求是”最早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此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而在1917—1918年期间毛主席因为他的岳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关系两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

      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还有嵌立于讲堂正面两侧壁上的“整齐严肃”后被毛主席加以“团结活泼”而用之所以说,毛主席于我们岳麓书院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说它是从我们书院走出去的也并不夸张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古代书院大都有三大功能,分别是讲学、藏书和祭祀而这里就是讲学功能的体现因其内又有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所以这里又叫忠孝廉洁堂一般这样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体刻于碑石上则为国内罕见,而这四块碑石现存最大的室内独字碑刻最值得一讲的就是中央悬挂两块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学术到达了通人性知天命的程度旨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块便是真迹它和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有关其实,最早创建理学的是周涟溪周敦颐《爱莲说》,后来,程颐程颢两兄弟在洛阳讲学而那时的整个南方都尚未有此学术,当时,一名闽南的学子叫杨时,他去洛阳求学,看到老师在睡觉就一直站在大雪里等老师醒来。

      老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与是就倾囊相受,当杨时学成南归的时候老师指着他的背影说:“吾道南矣!”就是说我的理学南传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