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海燕》评课稿.docx
7页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海燕》评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海燕》评课稿1. 《海燕》一文,让人不能不为作者的激情和才华叹为观止,而毕老师执教的《海燕》一课,也不能不让人对执教者深厚的底蕴、饱满的激情、高妙的课堂艺术击节赞叹!整堂课激情澎湃、大气磅礴,结构精巧而又浑然天成课堂以激情的诵读贯之,以品读感悟海燕形象为主旨老师先用自己出神入化的诵读把学生带入乌云密布、波浪翻滚的大海,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感悟海燕的形象听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心灵已经受到了深深震撼,老师不失时机抛出一个问题,“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从极富感情和个性的回答便可看出学生已初步入境,整体感知课文环节就这样巧妙达成老师又启发学生读,释放激情、个性,大声地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这样的启发是很可贵的学生的角色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感情在文本中得到了释放有几位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读得激情飞越、铿锵有力,把勇敢的海燕的形象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我们不难看出,毕老师就是一个高明的导演,不厌其烦地启发,让学生一点点入境,逐渐走向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心灵老师接着又问;“为什么要写其他水鸟?”学生很自然的体味到是对比,为了突出海燕形象。
毕老师又引导大家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气,投入感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描写海鸥、海鸭的部分那畏首畏尾、怯懦的海鸟形象在师生到位的诵读中,传神的表现出来毕老师曾说,语文课要上出滋味,其中之一便是咬文嚼字的滋味在语词反复的咀嚼品味中加强语言的习得,培养语感,这是极为重要的毕老师的语文课在激荡情感的同时,始终不忘语感的培养,很值得我们学习毕老师用一个问题“为什么把海燕放到一个狂风呼啸、波浪滔天的环境,而不放到柳暗花明、和风细雨的环境?”不露声色的将海燕形象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引向写作手法的赏析又联系郑振铎的《燕子》,使学生自然的领悟到烘托的妙处是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云雷电,更显海燕雄姿海燕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象征手法,老师演唱了三首歌曲《小白杨》、《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好大一棵树》,老师的歌喉并不美,但却感动了学生,并让学生自然的领悟了象征的好处小白杨象征边防战士,鸽子象征和平,大树象征老师,老师用这样巧妙的方法轻松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一次次的引读,一次次的强化,海燕的形象如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又如翻卷的云雾,一层压过一层,又如登山,一步步登向高处。
课堂,就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欣喜的发现,有挑战的快乐,享受此刻而且期待下一刻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不受益、不好好表现呢?所以在“诉说心声,学习海燕”环节,老师启发学生,面对人生的暴风雨,你是做一只无畏无惧的海燕,还是畏首畏尾的海鸥?用海燕的口吻写给海鸥假如我是海燕,我想对海鸥说……学生的回答的确很精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乌云、雷声只不过是纸老虎,勇敢地冲破这一切吧,乌云背后就是阳光!”“海鸥啊,大海给了你翅膀,为的是让你搏击风浪,张开翅膀,勇敢地飞翔吧,相信胜利会属于你!”……只有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有发自肺腑的感动学生的思绪打开了,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只勇敢的的海燕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自由的高傲的飞翔!整堂课师生感情都处于亢奋之中,情来自何处?靠诵读、品味、感悟来完成,而不是理性的解析这才是本真的语文、有情味的语文当文字通过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时,学生才能置身其中,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于是文中形象和情感在老师的召唤和引领下,呼之而出,一泻千里老师还送给学生自己写的一首诗《笑傲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那高傲的海燕就飞翔在我心中!最后,老师、学生、还有一位听课的老师一起激情朗诵《海燕》,全场气氛达到高潮!这是何等幸福、美好的时光。
感情和形象、语文教学和师生精神,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直抵灵魂深处的语文课!毕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四味:书声琅琅的韵味,咬文嚼字的滋味,扣人心弦的情味,余音绕梁的回味毕老师的这堂课完全践行了这一理念,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何以如此?还是借用毕老师的一句话“我是用我的心在上课,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情怀!相比之下,真的很惭愧啊!有浓浓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用自己的心上课,用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和学生一起体验、探索、挑战的语文老师,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真的,不觉得是在上课、听课,而是在倾听海浪的翻滚,波涛的诉说,看海燕在勇敢、高傲、自由的飞翔,更恰切地说,老师就是那勇敢的海燕在苍茫的、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所以学生以及所有在场的老师,也都化作了一只只海燕,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展翅欲飞!课的痕迹越淡,境界越高大象无形,大教无痕所有的理念、范式,因为嵌入了老师的灵魂而使课堂成为自由挥洒的道场,成为感情激荡、诗意徜徉的精神家园!感谢您,毕老师,感谢您擦亮了我们的眼睛,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看到了语文的真面目,感谢您带给我们这么幸福、神圣的时光!也许您只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在我们的波心,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您的声音,您的姿态,您的光亮,您的风采!2. 《海燕》听课有感这是我认真听完黎皓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我认为“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
完全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
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