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统农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DOC 9页).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6209893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4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传统农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对3个县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明显,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农民外出打工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减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收入下降的趋势,农民增收难的矛盾异常突出调查表明,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农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受到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的制约  一、粮食价格持续低迷,粮食生产几近入不敷出的格局  从粮食投入产出的数据来分析,90年代末期,粮食市场价格的持续低迷,加上物质费用和农民种地负担的大幅升高,使得农民种粮的纯收入水平大大缩减  2000年,襄阳县种植水稻的亩纯收入率基本为零种植小麦已经处于亏本状态,1999年亏本尤其严重种植玉米也严重亏本,1999年和2000年亩纯收入率仅分别为-32.43%和-18.32%这还没有考虑劳动力成本如果考虑劳动力成本的话,亏本幅度更大  泰和县属于典型的稻谷产区,一年两季,我们对泰和县的早籼稻和晚籼稻的生产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表明,90年代早籼稻生产效益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

      1992年,每亩早籼稻的纯收入为37.39元,到1996年一直增加到306.87元,4年间增长了7倍之后,早籼稻的效益不断下降,2000年仅为111.75元,仅为1996年的36.41%1992年,早籼稻生产亩纯收入率为25.28%,之后一直增加到1996年的59.65%增加的原因主要为粮食收购价格的上升,并由此而带动的投入水平的提高,亩物质费用也相应由1992年的103.06元增加到1996年的187.09元之后,早籼稻生产效益逐年下降,到2000年下降到36.42%如果将劳动工日作价,并考虑相关费用,种粮已经出现亏本以2000年为 例,根据泰和县的标准,每亩早籼稻生产平均需要17.3个劳动工日,每个劳动工日作价10.56元,劳动力成本则为182.69元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泰和县早籼稻生产平均每亩亏本70.94元  泰和县90年代晚籼稻生产的效益也经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1991年,每亩的纯收入为104.25元,到1998年增加到331.57元到1999年,晚籼稻的生产效益开始下降,亩纯收入为146.46元,不及1998年的一半虽然2000年生产效益有所回升,但仍然只有202元根据泰和县的标准,2000年每亩晚稻生产平均需要日16.8个劳动工,平均每个工日10.56元,劳动工日作价177.41元。

      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则2000年种植晚籼稻基本上不赚钱  二、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从3个县来看,近年来,县乡政府在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鄢陵县比较成功地推进了以发展花卉业为主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全县花卉苗木栽培面积在1995年到2001年的短短5年时间里,由1.8万亩发展到14.8万亩,已占全县耕地的1/6,从事花卉苗木产销服务的达数万人,已成为全国北方最大的花木产销基地泰和县近年来在引导农民发展优质早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0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6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优质稻亩产值比一般品种增收8.245元,仅此一项,全县种粮新增产值达439.4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1元襄阳县近年来从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目前“双低”油菜已占100%  尽管3个县农业结构调整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力度都不够,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3个县,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困难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以优质稻为例,在泰和县,我们发现,并不是粮食品种优质化了,结构调整就成功了,粮食价格就上去了。

      1998年以前,泰和县的优质稻米最高价格高达1~1.5元/斤因此,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泰和县大力推广了优质品种随着优质稻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到2000年早稻优质品种率已经达到60%,晚稻优质品种已经达到70%以上之后,优质稻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常规稻米则仍可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到2001年夏季,优质稻米的价格下降到了0.61~0.62元/斤,而常规早稻米的价格则恢复到0.45元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常规早稻米具有市场需求再如泰和乌骨鸡,1995年前后,市场价格暴涨,销售形势好,根据当时市场测算,每只乌骨鸡可盈利2元于是全县养鸡一哄而上,不到1年乌鸡市场价格急剧下滑,导致全县百分之八九十的专业户亏损严重,难以为继,有的不得不含泪捣毁鸡舍、宰杀母鸡  在居民恩格尔系数和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明显下降,而人口的城乡分布格局并无多大变化的背景下,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着强烈的市场需求约束在传统农区,如果不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上下功夫,仅靠传统的经验,即农产品的增产和提价,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显然已经不足以解决农民增加务农收入所面临的困难  三、农村就业不充分,人口资源配置结构严重失衡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传统农区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目前劳均耕地襄阳县为2.4亩,鄢陵县为2.8亩,泰和县为3.5亩而每个劳动力一般可承担水田4~5亩,或是旱地10亩,以此计算,3个县存在十几到二十几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此外,还有季节性的剩余劳动力一般是“四个月种田,七个月休闲”传统农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  农业的技术进步,使种植业的用工量趋于减少,这又剩余一部分劳动力按襄阳县农业局1991年以来的调查,近十年来五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亩用工,除小麦下降较少外(减少4.5%),其他都下降了12~29%全国的趋势也是如此,1990~2000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平均每亩用工一般下降了29~34%  从3个县调查看,近年来,县域内的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增加,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襄阳县提供的材料显示,县直的34家企业资产负债率大都在100~200%之间34家企业共欠银行本金10亿元,企业人均负债3万元据县劳动局提供的数字,2000年县属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2元,实际上有50%的职工已不在本岗位,自谋生路34家企业中只有9家能正常生产、4家停产、21家不能正常生产襄阳县主管领导认为,现在中央的政策是管大不管小,而县级没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地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差,基本处在银行不贷款、政府不扶持、职工不出资的境地。

        从1997年起,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处在产品结构调整、内部转换机制和严峻的市场竞争之中,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走向“低谷”,吸收农民就业的能力已大大下降不仅如此,盲目发展乡镇企业,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也使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襄阳县是湖北省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一个县,乡镇企业产值在全省居第二位乡镇企业吸收了1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可以提供1600万元的地税收入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靠国家税收的优惠和财政周转金的支持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规范化,税收优惠的减少,财政周转金的取消,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问题,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走向“低谷”,纷纷破产、倒闭乡镇企业在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地位已严重削弱,农民来自乡镇企业工资收入的增长率已显著下降1997年全县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达274亿元,到2000年,产值下降到175亿元调查中发现,乡镇企业有很大的“泡沫”县里的主管干部讲:现在乡镇企业的数字仍有60%的水分我们调查的一个村,村办企业产值报了1200万元,实际只有40万元左右从襄阳情况看,倒闭后的乡镇企业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全县乡镇企业转嫁到财政负担的债务总额在5302万元以上全县村一级因开办企业负债1.34亿元有的基层干部讲,乡镇企业由财政的支柱变成了财政的压力  在河南省鄢陵县的调查中发现,乡镇企业情况发展的特点和问题与湖北襄阳县有相似之处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共有8059户,从业人员5.1万人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48亿元,增加值11.7亿元,实现利润59787万元,税金4443万元,上缴财政2500万元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乡镇企业的总产值“水分”仍然不少当地两个乡的领导讲,“乡镇企业的数据都是应付上级的,实际不是那回事”县乡镇企业主管领导也承认统计数据有一定的“水分”,但“这是上面的指标任务,不能怪我们,指标是层层下达的鄢陵县乡镇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就业1990年为59740人,1994年增加到近7万人,此后出现下降,到2000年,吸纳就业仅为51404人,比1990年还降低14%泰和县近5年乡镇企业没有发展,乡镇就业人数也出现下降  传统农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有以往以行政方式办企业及企业制度问题造成的失败,有当地农民购买力薄弱和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也有农业半自给经济环境下人们缺乏办企业所要求的市场观念、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的制约。

      导致目前传统农区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门路狭窄,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源  四、农民负担总体水平过重,收入越低的农户负担越重  根据我们对3个县的抽样调查,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103元,而人均负担量是252元,负担量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2%这个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并不算特别沉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均收入不到1400元的襄阳,人均税费负担总额为389.37元,农民负担占纯收入中的比重高达28%  由于农民的负担与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分析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揭示农民的负担状况从三县的调查情况来看,亩均纯收入为407.31元,亩均农民负担为109.44元,亩均负担占亩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6.87%这样,在扣除各种负担以后,如果考虑劳动力成本,种地基本上就不赚钱了  襄阳、鄢陵和泰和县样本户种植业负担情縚传统农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3)  从调查农户看,越穷的农户相对负担越重人均纯收入在500元和1000元以下的农民,人均各种负担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高达36.22%和38.50%这个负担水平相对于任何行业的劳动者都过于沉重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的样本农户,人均各种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0.42%。

      而人均纯收入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农户,人均各种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则为7.87%和8.12%,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负担水平为4.17%可见,即使总体的税负水平并不高,但由于越穷的农户所要承受的税费越高,所以农民负担问题依然严重  不同收入水平农民负担状况比较  根据调查所收集到的近10年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后发现: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平均来看,农民负担连年增长的趋势并未扭转,而且,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更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鄢陵全县农业特产税1992~200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43.2%,而大马镇则高达54.8%!鄢陵全县和马坊乡、大马镇以及襄阳县的太平镇的“三提”和“五统”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递增,最高的乡镇年均递增率分别接近20%和30%!  五、县乡财政严重入不敷出,财政危机直接转化成农民负担  在调查的3个县中,泰和县财政情况较好,就该县目前财力而言,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鄢陵县的日子要比泰和难过,财政已到了即使什么都不干,工资也无法保障的地步襄阳县财政状况是最困难的,实际上已成为“半饥饿”财政从调查情况看,县乡财政都很困难,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比县直财政大得多。

      乡财政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财政收入保工资的“吃饭”型财政,已经恶化为一种运转更为艰难的“讨饭”型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