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docx
9页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有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遗存,在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内蒙古、辽宁和山西等地均有发现,而且龙形象各不相同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A.区域之间交融互鉴 B.满天星斗 C.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D.多元一体2.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说明,当时( )A.实行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小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D.土地属于封建地主私有3.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强调“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 B.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4.在《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善)旻天(上苍),大将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助天行道),将(奉行)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据此可知,周成王旨在( )A.论证周革商命的合法性 B.指出殷商因暴政而亡C.批判殷商敬鬼事神观念 D.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5.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地点燕明刀(燕国货币)甘丹刀(邯郸铸造)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平首尖足布(赵国货币)圜钱(秦、魏货币)凌源√√庄河√√√朝阳√√√√营口√√A.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B.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C.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D.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6.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反映出诸侯争霸加速民族间相互交融C.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利于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7.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起主张“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些举措( )A.表明军功已成为入仕唯一的标准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标志着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D.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8.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强调“礼乐不兴”最终只会“民无所措手足”墨子认为:“为乐”只会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指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A.阶级立场的差异 B.时代背景的不同 C.人生经历的迥异 D.治世理念的分歧9.下面为秦统一战争的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所采取的策略是( )A.合纵连横 B.远交近攻 C.声东击西 D.先南后北10.始皇帝除自封“皇帝”外,还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除谥号传统,皇帝继任者以数计之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秦始皇这些举措( )A.旨在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 B.有利于皇帝观念和形象的塑造C.意在推行阴阳家的五行说 D.加强了秦朝对民众的思想控制11.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
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 )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地位崇高,彼此制衡C.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风闻奏事,权力无限12.陈胜在大泽乡登高一呼,“奋臂为天下倡始”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全国迅速出现了一个“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浪潮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B.反秦力量开始走向联合C.郡县制度不得人心 D.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13.这条通道自张骞开辟之后,便成为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开始西传,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往东传来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西汉王朝放弃了用武力征服西域 B.丝绸之路孕育了繁荣开放的文化体系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意在发展商业 D.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方交流的桥梁14.刘邦在翦除异姓王后,大封同姓诸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天下共击之者”汉文帝继位后,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并出现“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的现象据此可知,汉初分封( )A.蕴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实现了统治权力的合理分配 D.是对西周地方制度的完全继承15.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
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6.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的记载(部分)由此可知,当时( )卷四六《陈宠传》和帝时,“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卷六一《左雄传》安帝时,冀州“多豪族,好请托”贪滑二千石”多“与交通”卷五一《陈龟传》顺帝时,“三辅强豪之族,多侵枉小民”卷六七《党铜苑康传》桓帝时,“太山……郡内豪姓多不法……夺人田宅”A.社会矛盾尖锐 B.中央集权加强 C.党锢之祸严重 D.宦官外戚专权17.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过程中,将部分居住在山地的各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些举措( )A.促进当地经济开发 B.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加快北方人口南迁 D.造成土地过度开垦18.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D.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19.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
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政权创建者起止年代政权创建者起止年代三国魏曹丕220~265年南朝梁萧衍502~557年蜀刘备221~263年陈陈霸先557~589年吴孙权229~280年北朝北魏拓跋珪386~534年两晋西晋司马炎266~316年东魏元善见534~550年东晋司马睿317~420年西魏元宝炬535~556年南朝宋刘裕420~479年北齐高洋550~577年齐萧道成479~502年北周宇文觉557~581年A.社会分裂动荡 B.文化多元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士族实力强大20.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 )A.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D.说明儒学成为正统21.汉末魏晋以来,战乱使关中灌溉设施长久失修,农业生产每况愈下至隋立国,残破的经济逐渐无力支撑新政权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日益繁盛的长安城的发展隋政府对此的应对措施是( )A.建立了义仓制度 B.推广了曲辕犁 C.将都城迁至洛阳 D.修建了大运河22.“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
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挟群雄天下半……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诗中帝王所建立的盛世被后人称为(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元和中兴23.公元632年,唐太宗将隋朝在西北边境设立的交市监改为互市监,用来专门掌管番国交易事宜,鼓励地方各级官员积极开展互市贸易唐朝还在长安城中的西市设置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场所唐朝的这些措施( )A.表明民族矛盾已经基本消除 B.有利于缩小商业贸易的范围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24.唐代初期,道以采访处置使或观察处置使兼黜陟使常驻,主管监察755年后,军事成为节度使的主要政务,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逐渐形成“唐制”唐制”的形成主要缘于( )A.七国之乱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沿着中国早期国家成长之路径,承袭夏商以来制度变迁之趋势,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
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对此,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此后经过韩非等人的阐论,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法家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法律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争夺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时代国家体制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汉初,陆贾基于传统“夷夏之辨”的儒家思想,协调“华夷”之间民族关系时提出“附远宁近,怀来万邦”他两次作为使臣前往南越,说服南越向汉称臣,双方恪守疆域,互不相犯基于两汉初期的汉匈关系,贾谊的“华夷”理念秉持“尊王攘夷”的“夷夏之辨”思想贾谊首倡“夷夏首足论”,汉朝天子为天下“夷狄”之首,周边“夷狄”为足,华上夷下,尊卑有序,“华夷之辨”思想明显。
武帝朝开疆拓土,为了实现多民族的统一,理顺“华夷”关系,需对“华夷”大防民族政策作适时调整——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