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竹节人》教学设计1.pdf
3页1 - 9. 竹节人一、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竹节人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是本学期第三单元阅读现代文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篇章,教师教学参考一书中要求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不同阅读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式的有基本的认知,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起着启发学生的作用,对学生后续学习不同阅读内容有着重要作用学情分析:六年级第一学期学段的学生仍处于小升初的适应阶段,对于语文阶段性学习板块的迁移是需要启发与动力的虽然小学阶段有对阅读方法的接触和基础练习, 但对于较为系统的阅读方法是没有具体认知,所以对于本篇文章的学习需要借助他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回忆同时以具体的、形象的课文内容为依托,促成他们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进而构建新的认知基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梳理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品析文中重点语句,理解语言表现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语言表现力难点:品析文中重点语句四、教学资源1、自制 PPT幻灯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问题导入:1. 疏通生词2. 你有过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 2 - 3.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 本文主要围绕“竹节人”写了哪几件事情呢?2.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三)细读课文,品析重点语句全文中“我们”迷竹节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在原文中圈划出来。
人物描写用毛笔竹竿 锯成寸把长一截, 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 钻一对小眼, 供装手臂用再 锯成八截短的, 分别做双手双足, 用一根扎鞋底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1. 分析动作描写,体会句中动作描写的作用2. 朗读,进一步体会比喻修辞在文中的作用修辞手法破课桌,俨然一个叱诧风云的古战场 1. 分析“古战场”,体会这句比喻修辞的作用2. 朗读,进一步体会比喻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标点符号黒虎偷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黒虎偷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1. 词语分析,体会斗竹节人时招式的“快、准、狠”2. 朗读比较,进一步体会感叹号加强语气的作用四) 问题探究课文思考探究的第三题,体会语句的言外之意1.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竹节人_:_ 竹节人8-19 节:斗竹节人 3 - 那个年代生活贫穷、物资匮乏2. 那一段日子里, 妈妈怪我老把毛笔弄丢了, 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我们都拿毛笔杆子去做竹节人了虽然贫穷, 但我们对做竹节人投入了极大的乐趣3. 仔细想来,那第一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作者对竹节人发明者的猜测。
4. 方才的那份小小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老师与我们一样迷竹节人五)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做竹节人、 斗竹节人以及收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 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我们生活贫穷物质匮乏但却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心灵快乐六)作业布置运用本文所学到表现手法,写一段你与玩具之间的故事,不少于200 字七、板书设计9. 竹节人范锡林做竹节人动作描写选材简单制作容易斗竹节人动作描写“古战场”比喻感叹号收竹节人动作描写迷乐观积极天真童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