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湄潭翠芽的历史渊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52133640
  • 上传时间:2024-02-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0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湄潭翠芽“茶舞”景象眼前的这杯湄潭翠芽,冲泡之后清澈见底,清香扑鼻浸泡几秒的工夫,芽叶全部舒展,漂亮而完整的独芽,碧绿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细细品饮,幽香鲜雅,溽热顿消第二泡,茶汤颜色更为翠绿,喝起来芬芳香郁,有回甘,唇齿之间栗香充盈不是每颗芽叶都有资格踏上通往茶香的旅程湄潭翠芽是典型的栗香型茶,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图2 湄潭翠芽干茶这一口茶的背后,是无数辛劳:茶树栽种至收获需历时5年,每亩莲心独芽仅产2公斤;每公斤大约65000颗芽头,即每杯需约200颗芽头若是要喝到明前绿茶,茶工们要在清明前10天的清晨6点至10点,采莲心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成品茶需茶青5公斤;从采摘到成茶,历21个小时,24道工艺,98道工序,成就了我手里这杯湄潭翠芽茶 “炒茶是一件苦差事黄建峰说,最难的就是高温考验,最初都是烧柴火或木炭,将一口大锅支在火上,当温度达到200℃时,就可以将茶叶倒进锅内,这称为杀青将茶叶倒进锅内,要用手不停地抓、抖,而且必须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茶要经过四个步骤,杀青、理条、作型、提香,当茶叶散发出类似兰花的香味时就能出锅了因为炒茶程序复杂繁琐,就算功力高深的炒茶人,一天也仅能炒制出几斤茶叶。

      阳春白雪茶业至今仍保留着手工制茶的生产线,由经验丰富的老茶人来完成上述过程不过更大规模的产量,从光波杀青、提香到智能风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一片茶叶,与其生长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据老一辈茶叶专家考证,贵州是个古老茶区这一点已成为定论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原产地,贵州植茶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关茶叶的生长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具体到湄潭,其地理环境也很特殊,它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常年云雾缭绕数千年前,湄江水从贵州遵义的东北方向顺势而来流水汇进乌江、湘江、长江,催生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经过遵义东面的峡谷时,冲刷出一个倒U字形的弯道这个弯道形似人们欢笑时舒展开的眉毛,启发了为城镇命名的官员,“湄潭”由此得名当地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茶便在其中到了唐代,贵州绿茶的优异品质,为茶圣陆羽所发现,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照今天地理位置,历来注释虽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所辖范围应包括今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已能生产“其味极佳”的茶产品,其中的夷州,就是现今湄潭和凤冈两县的辖区其味极佳”,应该说,这是对贵州绿茶最高份量的评价图3 采摘的鲜叶尽管明清两代,湄潭便有贡茶,这点茶叶送达皇宫,不仅路途遥远,就连走出湄潭都极为艰辛明、清和民国初期,湄潭通向外界的只有5条驿道:西南通遵义道宽6尺,北通凤冈道宽3尺,南通瓮安道宽1尺6寸,而东南到余庆,西北达正安道仅宽尺余贵州不发达,源于交通不便,湄潭亦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成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天然屏障振兴湄潭的口号,可远溯到百年前,戊戌变法推行新政所激起的微澜,也影响到湄潭,开始苦苦寻找兴湄富民之路1930年以后,有了以饲养柞蚕及加工为主业的贵州丝织厂,后来也有了“七七”纺纱厂,即便是再往后的烟草种植,都未能改变湄潭的贫弱契机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三个月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很快与实验茶场联姻研究湄潭历史是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岳龙的最大爱好,据他介绍,这场联姻几乎决定了湄潭接下来70多年的产业发展的重心,也让湄潭成为中国当代茶业发展的起点站。

      当时的实验茶厂相当于现在国家级的农科院,并且是茶专业农科院浙大西迁,带来的是更多专业型科研人才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茶学专家战争使得这些名字与湄潭这座黔北小县城紧紧相连,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学专家李约瑟1944年10月远赴湄潭考察,回到英国后,他在发表于《自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遵义以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大科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李约瑟毫不吝啬地将这里称之为“东方剑桥”这场“文军西征”,使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圣地,在科研、生产、种植等诸多方面,都占领了全国的制高点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改革开放,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也是从湄潭拉开的序幕一些有影响的茶叶论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茶树病害之研究》等皆写于这一段时间当前全球都在使用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也是诞生于湄潭,过去人们栽茶叶都是丛栽,行栽最先就是在湄潭开始,这一密植免耕技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1975年至1980年,前来湄潭取经的专家多达5万人左右湄潭现代茶业确实“脱胎”于龙井浙大在湄时期,把杭州西湖龙井的制作工艺引入湄潭,与实验茶场共同研制了“湄潭龙井”。

      这对贵州后来扁型茶的开发、对湄潭翠芽形成自身独特的工艺起了很大作用翠芽终究与龙井有明显不同1958年,“湄潭翠芽”来到杭州参加名茶鉴评会,与会的专家认为,翠芽滋味醇厚,龙井香气高锐持久共同的品质是:色泽清澈明亮,有清香、栗香或花香,滋味甘醇鲜爽由于水土风物的原因,湄潭的绿茶品种生长更为旺盛,节间更长,所以叶质肥嫩,芽叶肥壮,采摘细嫩匀齐,经过摊晾的鲜叶按杀青、摊晾、二炒、再摊晾,而后经过低温烘干工序和手工操作后,有特有的山野清香飘逸之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