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代以降四川水车灌溉述论.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11205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27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代以降四川水车灌溉述论    陈桂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Reference]清代是四川水车使用的全盛期,传统水车中的多数类型在四川地区均有应用,其中筒车的使用最具典型性四川筒车的使用呈现出制式大、集群使用的特点;在那些筒车无法使用的地区翻车也得到推广民国时四川水利专家改进传统提灌水车,极大提高了其灌溉效率新中国成立初四川仍重视对传统水车的利用与改进;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泵灌技术推广,传统水车才逐渐让出灌溉主力的位置[Keys]清代;四川;传统水车;农业灌溉;筒车在中国农业灌溉中水车主要包括:翻车、筒车、井车、刮车从灌溉能力看四种水车又以筒车、翻车为大我国有悠久的水车使用史,后汉的毕岚、三国时的马钧均有利用翻车的事迹入唐以后水车得到进一步推广,宋元以降,水车应用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对水车灌溉方式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明清则是利用水车的盛世,无论新疆屯田、还是吴中戽水,亦或是塞上灌溉、蜀中垦殖,处处可见水车的身影水车是传统农器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其之于古代农业的作用甚巨,因此它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学界目前对古代水车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亦有论及四川利用水车的历史,但迄今未见专文系统论述。

      故试作此文对该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清代以前四川水车使用概况从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看,四川的水车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晚唐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蜀将军皇甫直为探寻水池中有何物作怪,竟“集客车水,竭池”此处“车水”既指利用水车(翻车)抽干池中之水可见此时水车在四川已是常用之物,否则皇甫直也不可能将水车挥之即来五代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对其如何消夏避暑有这样的描述“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词中“水车踏水”指的是翻车时至宋代在有关四川水车使用的文献记载中便能觅见筒车的踪迹了蜀人郭印在《忘机台》诗中记有成都双流县筒车的使用,其云:“舂轮旋转疾如飞,隔岸传声无间歇……激水翻车真太黠君不见,海上之鸥胡不下,当时妄念差一发又不见,汉阴抱瓮用力多区区反笑桔槔拙”两宋之际南迁的中原人陈与义,途径四川时也见到“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苖多江边终日水车鸣”的情景陈与义由中原入蜀,必自川北而入,而川北地区恰是四川筒车使用较早的地区之一所以,其沿途见闻“江边终日水车鸣”的情形也在情理之中其后,祖籍川北潼川府的和尚居简在《北磵集》卷六《水利》中记载了几种水车的使用方式并比较各自特点:以毂横溪,构轴于岸,比竹于辐,发机而旋。

      非深湍无所事后重而前轻,俯仰如人意,并可以施其巧,此车、槔所以别也;水梭窽如匕,架而縻之,当畎浍之冲,溢则出,涸则纳;三者用于蜀吴车曰:龙骨,方槽而横轴,板盈尺之半,纳诸槽,侧而贯之,钩锁连环与槽称参差,钉木于轴曰:猨首,蹙以运其机,涧溪沼沚,无往不利,独不分功于槔槔、梭一人之力;龙骨则一人至数人;车则任力于湍,随崇卑之宜虽灌溉之功丰约不齐,其得罪于凿隧抱瓮,则钧也从上诉文献中可以看到,宋代在川北地区筒车、桔槔、水梭为已为常用的引水工具;而在江南地区翻车才是戽水的主力,因而才有“吴车曰龙骨”的说法对于蜀、吴两地所使用的水车的使用条件及所需动力条件,文中都有扼要的说明居简关于宋代筒车的介绍虽短却精,寥寥数语便道出架设筒车的方式、地点及所用材料无独有偶,南宋时在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大力劝农、积极提倡使用水车的吴泳也是川北潼川人之后,有元一代,除对都江堰的整治外,四川诸地的水利事业没有太大成就因此,文献中对水车的记载也不多见明代有关四川使用水车的记载,目前仅见于明人李实在注解杜甫诗句“连筒灌小园”时所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显然,李实所指“川中水车”就是筒车。

      通过上述对四川水车使用史的简单回顾可知水车在四川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众多水车中又以筒车的使用为代表,宋代是四川筒车出现的高峰期,之后虽未寻见文献中太多记载,但作为重要的灌溉工具,筒车及其制作技术得以在四川民间流传下来二、清代以降四川水车灌溉的考察清代在农业发展、经济恢复的大背景下,四川的水车灌溉呈现出,数量增加、类型的多元、地域扩展的特点,可以说清代是四川水车灌溉的全盛时期下对清代以来[15]四川的水车发展情况做一叙述一)水车推广的时代背景技术的推广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一为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其二为时代对其应用的需求;二者兼之,技术的应用方能发挥最大效果就清代四川利用筒车的情况看,经过多年的传承与改进,筒车技术本身已相当完善,加之蜀中盛产竹子为筒车制造提供天然的原材料,因而其具备了推广的技术条件;农业垦殖向盆周地区的扩展及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是水车在四川的推广的时代条件清前期四川社会的主题常用这样几组词语概括:数被战火、移民入川、人口恢复、农业垦殖关于这一时期四川社会基本情况的论述已相当充分,故此不赘其中涉及到本文所讨论的影响水车推广的因素是农业垦殖的扩展清初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四川盆地从康熙七年(1667)至雍正六年(1728)为垦殖高潮的前期,这一期的特点是盆地唐宋旧垦区基本复垦完毕,是为“康雍复垦”。

      四川盆周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便开始于“康雍复垦”时期,到“乾嘉垦殖”时期则达到高潮伴随垦殖的进行,四川各地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出现一场“改土为田”的运动,水利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点多元化发展”是清代四川水利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的确定得益地方官员对于四川农田水利认识的转变考察清代地方官员对于四川农田水利事业的认识后,可知其经历了一个由“川中水利惟川西可兴”到“不拘常理,全面开发”的变化过程正是此一变化对清代四川盆地周边丘陵、山区地带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因此为水车的推广提供了条件之后在四川各地的地方文献中,若谈及多元化的水利利用方式,必会论述水车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成熟的技术与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四川水车技术的推广,在清代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筒车的使用景象更是“令人刮目以视”二)水车使用概况清代四川各地关于水车使用的记载繁富如道光《中江县新志》卷二《水利》在总结该县水利利用形式时便提到:“邑境山麓之田,水下田高,势难灌入,则古桔槔之属地矮以两人挽,引水上升,名曰手车地高则置木架,四人排坐,各以其足踩运汲水,名曰脚车邑境亦有拦水作堰,岸边造屋一所,中置木盘,运以长绳,用牛推挽,汲水上升,名曰牛车。

      川北地区的梓潼县也利用水车提灌,该县《县志》记:“河边或曱曱,筒车取水入沟;高田亦可用龙骨车,多人齐力绞水入田;沟渠难通之处,或可安设枧槽引水分灌川东地区新宁县的水利工具中也有“手车、足车”可见此时翻车、筒车、牛转翻车、刮车均已得到应用从使用便利与灌溉效果看,水车之中筒车地位最高;当然,其他的提水方式也可以弥筒车的不足,尤其是抗旱应急时,其他提灌方式的作用不可替代下面主要对清代以来四川的筒车和翻车的使用情况做一考察:1.筒车清代四川对筒车利用堪称一景张宗法所著《三农记》之《灌溉》篇专门记述了当时各种水利开发的方式论及筒车时,其云:两壁高田,中流大水,深不可堰,又难用龙股车(龙骨车),设法常于水陡急处为灌,车随岸深浅而造,车轮尽排小竹筒,上口、下节,曳水而上转,转相倾于枧,枧流于引水之渠,渠流以溉田道光时,蜀中学者刘沅在《筒车记》一文中对川中筒车的制作、使用与功效做了扼要说明:蜀西水利,甲于天下,防潴之穷,则为水车自下上上,盖仿乎槔之义也,而筒车尤异车之制:截竹为筒,比而栉之,贯以巨索,其圜如轮,轮广三丈,内外重轮,筒微斜向,昂首低尾,以便汲水当晨正之后,居民壅水为溪,竖轮而俟,春涨既至,水驶轮飞,筒饮于河,汲水以入,及其周于顶上,则复吐焉。

      盛之水樽,引溉原田,岁给一、二十亩其或溪田距远,则为瘗筒土中,随其高下,而引之流,阪则筒植,衍则筒卧,虽数里可达吾乡农人,恃此以无弃地春夏之交,观听所及,盘盘焉,囷囷焉,有满月之形;泠泠焉,逄逄焉,有管弦之声水竹参差,林树蓊萲,遥而聆之,不知其音之奚自也从刘沅对四川筒车声形并茂的描述中可知,筒车通过与引水工具的配合可惠及数里之外的农田,同时一辆筒车的灌溉能力在10~20亩间,当然这是由筒车制式的大小决定的此外,王培荀叙川中水利时亦有“蜀地江流,分灌百万顷江流所不至,溪涧则筒车制水”之语就四川各地区的筒车使用情况看,川北、川西地区对筒车的利用最具代表性,因此着重对其论述川北地区的筒车使用普及甚广,然,若论开发之规模,功效之显著,则非潼川府的中江县为最如,有人观中江之筒车后,慨叹“余足迹半天下,所见如手车、足车、鹣翼车、龙骨车不一,而无劳人力而百顷渊然,则莫如筒车中江之筒车,之为体也大,其用也宏潼川知府张松荪专作《飞轮挽灌》诗以讴歌中江筒车之利,云:“吴中救旱施桔槔,胼胝挽踏滋禾苗力尽车停润泽缺,男嗟女叹神形焦此地筒车制作异,共应效法无徒劳可见,中江县的筒车灌溉确有独特之处正是基于筒车在中江县灌溉作用之巨,县志中详细记载其制式,云:“车式:以木为辀,四围以竹竿为轮。

      每竿斜系一筒,口向上,遮篾席一片,缘水激席,则轮始转也轮前横放横放水槽一,竖接水槽一,皆承以硋木直达岸口,所以引水赴塍也轮下垒石为矶,纳迅流,推轮运转,旋盛旋注至驶也而中江更扩其式而大之下际江、上其山,第闻车声轧轧,水声汩汩,一带平冈尽为沃野,即冈后之邱阜原隰,皆可引灌也清代中江县的筒车主要分布在凯江、郪江、余家河沿岸,其中凯江分布最多,共有48堰,总名筒车堰此筒车堰便是清代中江县水利灌溉之主力虽然其他地势稍平之处也有渠堰引水,但其溉田之规模与筒车堰相去甚远如《潼川府志》卷二《水利志》云:“(中江)其余如距城北二里之何家堰,约灌田百余亩;十里之陈家堰亦灌田百余亩,二堰差足补筒车之所未及;又如据城东十里之牟谷堰,城北四十里之廖家堰,其灌田各以数十亩计是皆农民筑土为之,或随雨旱盈涸,不若筒车堰之资水于江者为可恃也川西地区的灌溉虽多资河堰,但高阜之地亦用筒车提灌如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卷23《水利》记载该县筒车制作方式是“筒车制用圆木为心,中以竹穿成形如簸箕,边用篾笆为齿档入水,水流车转周围绑竹筒注水,车转筒升,高处筒水自吐出,用木枧承接入沟,引水灌高田或二、三丈或六、七丈”筒车提水的扬程主要由其直径决定。

      邛州的筒车低可提灌“二、三丈”,高可达“六、七丈”清代的一丈约为今3.3米那么,直径为二、三丈的筒车,提水高度至少在6或9米;而若直径为“六、七丈”其提水高度将近20米这般巨型筒车在南方地区是比较少见的至于直径为二、三丈的大筒车,在清代四川等西南地区便是常见之物了吴焘游蜀,途径川北西充县[来自wwW.lW5u.coM]时便见“有大轮,高两丈,置水上者轮随水转,不假人力,能汲岩下之水浸灌岩上”贵州黎平府也有“高者径极三丈”的筒车眉山县的筒车“以竹为质,径三四丈,轮周缀竹筒为挹水具,承以木槽,别用竹竿相接,度水入田……每一车,可灌溉田二百余亩,旱年尤赖之”新津县虽有通济堰的灌溉水利,但仍需筒车辅助灌溉道光时该县通济堰渠沿岸至少有筒车56架光绪时新津县的筒车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拥有48架筒车的邓双场筒车群其他地方如“黄渡乡杨柳河大筒车,直径18.5米,灌安仁乡田120亩”利用长达150年之久与新津同属通济堰灌区的彭山县,嘉庆时也拥有筒车34架同治时崇庆县十字坡筒车群扎筒车21架,灌田300亩清代四川的筒车之所以会令那些初到蜀中的人印象深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四川筒车制式大,如中江县改进筒车“中江更扩其式而大之”其“体也大,其用也宏”,直径二、三丈,提灌10米以上的筒车很常见。

      这般宏大的筒车又被冠以“筒车王”的美名,其灌溉能力也相当可观其二,筒车的规模化使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