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1500.docx
4页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 15001500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1911 年 7 月 17 日,祖籍无锡的杨绛生于北京,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与钱钟书相知相爱结成夫妇1935 年至 1938 年与夫偕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两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 年-1997 年)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后,杨绛独居北京海淀区,XX 年出版回忆录《我们仨》 ,轰动文坛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老去世时杨绛时年 87 岁关于我们仨读后感 1500 范文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借鉴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网《我们仨》讲的是文学世家: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60 年的缘起缘灭,因为离合,成就了这么多令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故事这位 92 岁的老人—杨绛先生,丈夫和女儿前后都离开了自己,这难道不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伤痛么?而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却静思追忆往事,书却哀而不伤,让我读来心生温暖,眼泪中却带着温暖的微笑让我十分感动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杨绛先生对家人暖暖的深深的爱这本书其实杨绛对钱钟书、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对于文革,他们更是其中的受害者啊,原本平静幸福的日子被弄得支离破碎,一家人不得不四处隐藏,行事极其小心钱钟书先的身体日益欠佳,而他们的女儿身体状况一直很差,这对于杨绛先生来说无疑不是一道心坎儿。
但是坚强的杨绛先生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因为她爱她的家,她爱她的丈夫和女儿,从《我们仨》中我便深刻的感受到了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在书的最后配上了钱媛写给母亲的信,和画中的父亲幸福的记录着自己心中的感受,给读者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没有当时的政治变乱,没有时时刻刻的生命危机,拥有的是美满幸福的家庭,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幸运者,有机会去爱自己的家,所以我们更应该这样做不是吗,拥有的美满生活应该更加珍惜甚至是往死里珍惜对于《我们仨》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我想这个幸福一直都存在于杨绛先生的心里,存在我们的心里,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份小幸福,对吧家长读后感:看完这本书后感触良多,正如上面所说,我们应该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
对于文革经历了那段艰难时期的杨绛先生来说,有痛苦但也有幸福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们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心里的感受更是不相同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他们让我们敬佩。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