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象》.docx
7页黄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慌、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以下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开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根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教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考虑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根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才能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答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化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可以这样完好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好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根据 板书:完好〔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考虑: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rarr;老象陷进淤泥rarr;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考虑: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挪动过 〔2〕指导朗读 4.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互相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好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