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勘察报告(13号办公楼).doc
12页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办公楼)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工程编号 :A2012-Y03023勘察起至时间:2012 年 02 月 27 日-2012 年 03 月 10 日提交单位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 经 理 :赵 翔总工程师 :康景文审 定 :周德贤审 核 :余元辉工程负责人 :谢贤瑞报告编写人 :谢贤瑞2012 年 07 月 23 日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2-页企业法定代表人申明本人郑重声明:本单位此次出具的勘察报告及其附件材料的全部内容是真实准确的我知道报送虚假的资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此次报送的勘察文件及其附件材料如有虚假,本单位及本人愿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的处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名或签章)2012 年 07 月 23 日目 录文字部分1.概述1.1 建筑物性质1.2 岩土工程勘察目的与任务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案、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2.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案2.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2.3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3.区域地质构造及气象概况3.1 区域地质构造3.2 气象概况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1 拟建场地地理位置4.2 场地地形、地貌概况4.3 场地岩土构成4.4 场地地下水5.岩土的测试成果5.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评价5.2 场地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5.3 标准贯入试验指标统计5.4 N120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指标6.地震效应分析与评价6.1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2 场各地层的动力性质参数6.3 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6.4 建筑场地的卓越周期6.5 砂土液化判别7.岩土工程评价7.1 建筑场地的稳定性评价7.2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7.3 地基评价7.4 地基基础评价7.5 与基础施工有关的问题8.结论和建议附件部分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 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图例 1 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 8 张4.钻孔柱状图(2 孔) 1 张5.岩土测试报告 1 份6.引用的水、土腐蚀性分析资料 1 份7.波速测试报告 1 份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2-页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1.概 述1.1 建筑物性质拟建的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工程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受业主的委托,我公司对该拟建项目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拟建物的性质、基本情况见下表 1.1建筑物性质、基本情况一览表 表 1.1基 础 情 况建筑物名 称层 数(m)最大建筑高 度结构类型 地下室情况拟采用型式 最大荷载13#办公楼 20 99.35m 框架结构 1 筏板基础 /由于勘察期间为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建筑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未能提供建筑设计±0.00 标高等情况1.2 岩土工程勘察目的与任务勘察目的是为建筑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根据建筑设计单位对本场地详细勘察提出的技术要求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 年版)的要求,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如下:(1)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2)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层结构、岩土构成及分布情况,测试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评价其承载力等,着重查明基础下地层的分布变化情况; (3)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季节性变化幅度、以及地层的渗透性等;(4)判断场地地下水和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划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参数;(6)对场地岩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并对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建议。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案、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2.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案2.1.1 勘察工作技术依据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依据有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主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下:(1)国家规范: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GB50021-2001,2009 年版);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50011-2010);④《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 (GB/T50123-1999) 2)行业规范:①《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 -2004);②《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JGJ94—2008);③《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年版)3)地方规范:《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 -2001)4)业主提供的图件《中国西部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总平面图》 2.1.2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等 级 的 确 定根 据 该 工 程 的 建 筑 规 模 、 重 要 性 、 破 坏 后 果 , 其 工 程 重 要 性 等 级 为 二 级 ; 根 据 拟 建 场 地的 复 杂 程 度 , 确 定 场 地 等 级 为 二 级 ; 根 据 场 地 地 基 的 复 杂 程 度 , 确 定 场 地 地 基 等 级 为 二 级 。
据 此 确 定 该 工 程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等 级 为 乙 级 2.1.3 勘探点的平面布设本工程勘探点根据现行国家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布设,根据业主提供的含基础轴线的总平面图,勘察点主要按建筑物轮廓线和基础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约 13.10~25.80m ,共布设勘探点计 30 个(孔号 1#~30 #) ,其中控制性勘探点 12 个,一般性勘探点 20 个,取土标贯试样钻孔24 个, N120 超重型动力触探孔 30 个,波速测试钻孔 2 个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外业勘探,是按原有总平图进行的,外业钻探施工时,受场地土堆、坑洼等障碍物的影响,对部分勘探点的设计勘探位置作了一定挪移,挪移距离约 2.00~5.00m 由于建设方需要,目前总平图进行了局部调整,本报告中的勘探点平面位置图系调整后的总平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3-页图以上勘探点的平面布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 No.1) 、2.1.4 勘探孔深度的确定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的技术要求,结合拟建物规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场地目前地坪面标高以及该场地内各地层的空间分布,本次勘探点的实际勘探深度约 15.60~25.10m。
2.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1)搜集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搜集和研究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和经验,进行现场踏勘及工程地质调查,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2)钻孔测量拟建场地各钻孔位置的测放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按照勘探点与建筑物的平面几何关系,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的测量控制点由业主提供,测量控制点 CH1 点坐标: X=38657.401 Y=38183.428,H=478.040,测量控制点 CH2 点坐标:X=38647.579 Y=38254.410,H=477.634,各勘探点孔口地面高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 CH2 的高程(H=477.634m)为测量基准点,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的由于测量控制点距拟建建筑距离较远,已超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幅范围,故未能标示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中3)现场钻探目的是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土质类别及特性,确定各工程地质层及亚层的分布埋藏界线,采取土试样采用 SH30-2A 型工程勘察钻机对各勘探点卵石土层顶面之上的土层进行冲击跟管钻进4)采取土试样对建筑场地内分布的粉质粘土采取原状土试样,对细砂、卵石采取扰动试样。
5) 引用水土腐蚀性分析资料引用紧邻场地的前期会所勘察项目中的场地土、场地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资料6)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采用 SH30-2A 型工程钻机,配合由我公司研制的、已经纳入现行国家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 N120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对每个勘探点的卵石土进行连续、系统测试,定量评价卵石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及卵石地基土的承载力7)室内试验对建筑场地内分布的粉质粘土,采取原状土试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评价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对建筑场地内分布的细砂、卵石采取扰动试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以便分类定名8)波速测试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生产的 RSM-24FD (CF05001) 数据采集仪和陕西省工程地震勘察研究院生产的 SSJ-28Hz(CH05001)型杠杆式井下三分量检波器,对本次勘察编号为11、21 号钻孔进行单孔法波速测试通过对地基土声波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反演地质体内波速场的分布,利用所测出的纵横波速,计算各层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对场地进行抗震类别划分,为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提供设计计算参数2.3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现场钻探作业时间为 2012 年 02 月 27 日至 2012 年 03 月 04 日,于 2012 年 07 月23 日提交该工程正式勘察报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2.3。
实际完成的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表 2.3取土试样及试验 引用水土分析 资 料钻孔测量N120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SM 植物胶钻孔勘 探总进尺波速测试钻孔 原状 扰动样标贯试验 水样 土样工 作内 容(个) (m) (m) (m) (个) (件) (件) (次) (件) (件)工作量 30 417.9 50.1 594.6 2 7 7 19 2 23.区域地质构造及气象情况3.1 区域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在区域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北褶皱带中的成都断陷,该断陷形成始于印支期,喜山期得以进一步加强,第三纪末的” 喜山运动” 使成都断陷明显下降, ”喜山运动”之后,成都断陷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继续下降,沉积了较厚的下中更新统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之上,至上更新世之后,成都断陷相对稳定或轻微升降,广泛沉积了上更新统地层和全新统地层,形成现今的地貌景观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断裂以 NNE 向为主,尚有 NW、NWW 向等通过都江堰市城西的龙门山断裂的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龙泉山断裂亦有一定强度的活动通过成都市区的各断裂为中国西部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13 #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4-页隐伏断裂,除蒲江-新津-茶店子-广汉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控制了其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