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447033 王维高 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309956190
  • 上传时间:2022-06-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8M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21012级本科 学生姓名: 王 维 高 学 号: 2021447033 指导教师: 杨廷锋、蒋焕洲、吴显春、李荣彪、王磊 2021年 12 月 6 日雷公山地貌及水文野外实习报告1.绪言 〔前言〕实习区域的 根本概况〔1〕、根本情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1982 年6 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 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地理坐标:东经 108°5′~108°24′;北纬 26°15′~26°32′,面积47300 公顷,森林覆盖率%,是以保护台湾杉为主的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是贵州苗岭山脉东段主峰 ,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地质地貌特殊 ,自然生境复杂 ,古老山体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而且雷公山地区是贵州苗族聚居地族同胞依托雷公山自然地理环境世代耕耘繁衍 ,并创造和开展了自身独特的文明历史。

      〔2〕、构造与地貌物质根底雷公山地区大地构造属于华南褶皱带 ,处于雪峰山西南段从武陵造阶段早期的大洋壳 ,经雪峰至加里东构造阶段 ,逐渐过渡到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褶皱 ,并进入稳定地台阶段 ,相继形成一套盖层后经屡次构造运动 ,使本区褶皱隆起或整上升 ,屡遭剥蚀 ,缺失地层较多 ,古老基底大面积裸露 ,尤以晚元古地层分布较广雷公山地主体处于雷公山复式背斜 ,是地垒式山地,出露雷山地区的晚元古代下江群 ,是一套活动性大陆边缘沉积的浅变质岩系晚元古代早期古老的变质岩地层 ,地层倾角一般为 10°~30°,核部有小褶曲出露雷山地区的晚元古下江群 ,是一套活动性大陆边缘沉积的浅变质岩系 ,自下而上分为①甲路组 Ptj 出露于迪气背斜核部 ,岩性为灰色、灰绿色千枚状钙质板岩夹大理岩团块 ,出露厚度仅 15m左右②乌叶组 Ptw 第一段为浅灰、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及变余粉细砂岩 ,厚 450~750m第二段为深灰、灰黑色含炭质绢云母板岩、千枚状板岩夹灰绿色变余粉细砂岩 ,及少量变余粉凝灰岩 ,含较多黄铁矿 ,厚 650~750m③番召组 Ptf 第一段为浅灰、灰色变余砂岩、粉砂岩夹板岩 ,呈不等厚互层 ,厚 400~900m;第二段为浅灰、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 ,含黄铁矿 ,厚 400~1900m。

      ④清水江组 Ptq 为浅灰色厚层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粉砂岩、砂岩及板岩组成 ,厚度大于 800m,分布于昂英以东在上述地质背景下,自喜山运动以来,雷公山体沿着北北东向断裂带,强烈差异隆升,形成明显拔起的地垒式断块山,并导致风化剥蚀、流水切割等一系列的外营力作用过程,雷公山主体上升到海拔2 000 m 以上,区内最低点小丹江谷地,海拔仅650 m ,最大相对高差达1 52818m而相应地山体东、西两侧出现低海拔的榕江、西江等断陷盆地根据雷公山第四纪植物孢粉分析,山顶部出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湿热的气候,可推断山体新构造上升至少1 000 m 以上雷公山体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抬升,据研究山地出现几级剥夷面:1 级剥夷面海拔1 800~2 000 m ,分布于雷公坪、黑水矿一带、以波状缓丘和宽浅盆谷为主;2 级剥夷面海拔1 500~1 750 m ,分布于小雷公坪、南刀山,野得圾及大毛坡等处,以宽缓斜坡及台地缓丘为主;3 级剥夷面海拔1 050~1 450 m ,各地高程差异较大,分布于迪气、雀鸟、格头、欧养寨等处,以台地及平缓斜坡为主虽经后期外营力作用的锓蚀和破坏,各级剥夷面仍保存完好。

      新构造阶段上升还表现在河谷的形态上,五迷河及毛坪河的河床纵比降分别到达38.22 ‰和65.69 ‰,而且出现多级转折,即裂点分布高程有1 350~1 340 m、1 050~1 180 m 和910~960 m 3 级,裂点处多形成跌水和瀑布,落差30~40 m如响水岩瀑布,连续4 级,总落差121.5 m河谷横剖面形态多为V 型谷,河谷狭窄,岩坡陡峭,河谷阶地发育较差〔3〕、气候与水文雷公山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 ,年平均降水量达 1350m,尤其是东南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 1500~1600mm山地湿度大 ,相对湿度一般为80%~90%,山地湿度大,相对湿度一般为80 %~90 % ,海拔较高处常有较多的雾气凝结水雷公山地区有着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 ,节理裂隙发育,上层构成一个重要的含水层 ,据钻孔深度可达40m左右,其下的新鲜基岩那么为富水性极弱的隔水层地表风化壳形成的网状裂隙带迅速而强烈地吸收大气降水 ,形成一个富水性较强、动态变化稳定而且含水均匀的潜水层据测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在 8~20L/s·km,地表径流深达 650~800mm雷公山地区成为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各大小支流的稳定的水源地。

      雷公山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物理性状良好 ,一般无色、无味、无臭 ,清澈透明 ,水温 13~16°,其水化学成分较为简单 ,水化学类型以 HCO -Na·Ca 为主 雷公山地区成为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各大小支流的稳定的水源地硬度极低,大局部小于0.5 德国度,属极软水pH 值6.5 – 7.75 ,属中性水,固形物含量一般为0.01 – 0.02g/ L ,矿化度极低水中微量元素稀少,一般不含Cu、Pb、Zn、As、Hg、Co 、Cr 等元素雷公山地区众多山泉溪流又经植物根系过滤,受人类影响小,是不可多得的水资源雷公山地森林植被的水文效应十分突出,保护区内每年可增加地下径流量约9 500 万m3 ,其中调节流量可增到2 亿m3 以上雷公山地区有着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大面积出露的变质砂、板岩地层在屡次构造变动中,产生大量不同方向不同规模的节理裂隙组特别是小型节理,每米长度有5~10 条,最多达35 条交织的地表节理裂隙网,促进了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表残坡积物一般厚0.5~1 m ,最厚达2 m 以上下部为半风化的基岩风化裂隙带,构成一个重要的含水层,据钻孔深度可达40 m 左右其下的新鲜基岩那么为富水性极弱的隔水层。

      地表风化壳形成的网状裂隙带迅速而强烈地吸收大气降水,形成一个富水性较强、动态变化稳定而且含水均匀的潜水层雷公山地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范围,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又因山体庞大,地势突起,山地水源充分,森林茂密,气候更为湿润,云雾较多,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年太阳总辐射量仅为3 642.3~3 789.3MJ / m2 ,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偏少热量分布深受地势上下和坡向的影响,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 ℃/ 100 m冬季气温北坡东坡较南坡西坡低,夏季气温西坡北坡较东坡南坡高而降水量那么东坡南坡较西坡北坡多雷公山地区气候复杂多样,总的来看属于亚热带温凉的山地气候,山顶部冬冷夏凉,空气清新,湿度大冬季山林中上部积雪数日,盛夏季节在东南副热带气团的控制下,也出现连续数日的晴好天气〔4〕、区域地质图与构造褶皱〔1〕迪气短轴背斜:轴向北北东,全长30多公里,宽7-5公里〔2〕雷公坪向斜:轴向北东,向南西经雷公坪到冷竹山附近消失全长34公里,宽10-15公里〔3〕新寨背斜:〔图片〕轴向北东东,局部近于南北,呈长条型展布全长60多公里断层〔1〕西江断层〔图片〕断层走向北东,断面倾向北西,倾角50-70度左右。

      断层规模大,全长100公里以上,纵贯全区为北西盘下降,南东盘上升的正断层一般断距在2000多米 〔2〕昂因断层〔图片〕断层走向北北东,断面倾向南东东,倾角60-80度左右全长80公里以上,纵贯本区为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的正断层最大断距在交密处为2000米节理本区节理异常发育根据规模不同,分为:大节理和小节理〔图片〕1.2 实习目的〔1〕、认识雷公山构造地貌的物质组成、结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山区流水地貌、坡地重力地貌形态特征;地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开展的关系;雷公山山区水文特征、水质情况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初步掌握水文与地貌的实地调查方法,提高地理野外调查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实践能力;〔3〕、 通过野外实习,验证、稳固、扩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根底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习的概略过程:时间:2021年11月30日早上8点出发―2021年12月1日晚上7点返校本次实习线路:凯里----雷公山排列坡-----平阳----雷公山排列坡-凯里 2、实习的具体内容雷公山地区地貌可以分为:外力地貌和内力地貌2.1、流水地貌:巴拉河—乌东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

      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1) 河谷、河床、河漫滩、阶地观察与分析;河谷的发育阶段分析2)河谷地貌: 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局部河谷的形成和开展还受到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局部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拟平坦, 河谷地貌 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形成和开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开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 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 河床:谷底局部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

      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黄河就是一个例子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局部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拟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局部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屡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外表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间有很明显的陡坎根据朗德苗寨里的老人所讲,朗德阶地处几百年前、1962年、1972年发生过洪水,河流下切就形成了阶梯状地貌郎德上寨河流地貌剖面图1.流水〔河床〕2.低位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