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试题附答案.pdf
5页2014 年教师教材教法模拟考试题 小学语文 (本试题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 课程标准 (20 分) 1. 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10 分) (1)性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者和者 2. 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空格内,每空2 分,共 10 分) (1)和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 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①识字②写话③练字④写字 (2)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 第二学段开始, 这是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①阅读②写字③习作④写话 (3)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书写质量,要在每天的语文课 中安排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①3 ②5 ③10 ④15 二、 教材内容( 80 分) 1. 填空题( 1—9 小题每空 2 分,共 44 分) (1)在汉语拼音中,声母有个,韵母有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个 (2)常见查字典常用的方法有查字法、查字法和 查字法 (3)汉字的演变历程是: -金文 - 小篆 - 隶书楷书 - 草书 - 。
(4)书信开头要写,信末要写祝语、和日期 (5)七巧是中国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日,又名 (6)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家,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 来编成了《》 ,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填上一个字,就能变成很多字 (8)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和 今 相 自 音 你 原 学 校 : 姓 名 : 考 号 : (9) 填字成成语 ()辕()辙()鸡()舞 ( )顾( )盼 2. 补充题 ( 请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 每空 3 分,共 9 分) ①学而时习之,! 《论语》 ②小葱拌豆腐, (歇后语) ③,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3. 连线题(每组 9 分,共 27 分) 第一组 ① 人闲桂花落清泉石上流 ② 悠悠天宇旷夜静春山空 ③ 明月松间照切切故乡情 第二组 ①我国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②我国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区 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故宫、长城 第三组 ①《渔歌子》说明文 ②《鲸》记叙文 ③《窃读记》古诗词 三、 教材分析处理和设计( 20 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妆:打扮绦:用丝带编成的带子 《咏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冀教版教材中被编入二年级 下册,在其它版本中还有编入四年级甚至五年级教材内容的。
请分别根据 小学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 点,并写出设计理由 (一) 小学二年级《咏柳》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及设计理由(10 分) (二) 小学五年级《咏柳》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及设计理由(10 分) 遵义县 2014 年教师教材教法模拟考试题 小学语文参考答案 一、 课程标准( 20 分) 1.填空题(每空 2 分) (1)工具性,人文性;(2)主体, ,引领者组织者 2.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空格内,每空2 分) (1)①识字④写字;(2)④写话③习作 ;(3)③10 二、教材内容( 80分) 1.填空题( 1—9 小题每空 2 分,共 44 分) (1)声母有 23 个,韵母有 24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16 个; (2)音序、部首数笔画(3)甲骨文行书; (4)称呼署名; (5)初七七夕; (6)教育家《论语》(7)心; (8)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 ; (9)填字成成语 :南 北 ,闻 起, 左 右 2.补充题(请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每空3 分,共 9 分) ①不亦说乎 ;②一清(青)二白 ;③一鼓作气 3.连线题(每组 9 分,共 27 分) 第一组 人闲桂花落清泉石上流 悠悠天宇旷夜静春山空 明月松间照切切故乡情 第二组 四、国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五、国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区 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故宫、长城 第三组 ①《渔歌子》说明文 ②《鲸》记叙文 七、窃读记》古诗词 3.教材分析处理和设计(20分) 2.小学二年级《咏柳》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理由(10 分) 答题要点: (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垂、裁、剪”等生字,了解“咏、妆、绦” 等字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美文品读,感受柳树的美,进而初步感受春天大自然景物的 美; 设计理由可根据《教育学》 《心理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学生 的学习基础及心理特点等简述,重难点考虑识字、写字及诵读目标。
3.小学五年级《咏柳》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理由(10 分) 答题要点: (1)抓住“咏”“碧玉” “妆” “一树” “万条” “似剪刀”等词,引导学 生理解诗的深刻含义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的诵读要点,感受诗歌的节奏、音律、韵律及整体意境 美; (3)通过本文拓展学习相关的其它文章,并学习创作相关的小文 设计理由可根据《教育学》 《心理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高年级学生 的学习基础及心理特点等简述,重难点考虑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和拓展训 练。












